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打工,出現越來越多的的荒地,耕地怎麼保障?

伊索寓言農夫與蛇


保障耕地我的觀點是減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

1、現在在農村務農的人,年齡段基本停留在40歲左右,還可能更高。這些勞動力精力是有限的,他們如果一直務農最多也只能再勞動15年左右,若斷層以後,耕地必然荒蕪。

2、農民種植農產品,等到收成的時候,價錢往往被壓的很低,例如,在村裡收購豆角,頭茬可能價錢能賣到2元/斤,接下來豆角不斷收入,價錢最低迴落到0.4元/斤,在這麼低的價錢下,若不及時採摘,本錢可能也收不回來,若採摘加上僱傭一兩人,基本就算倒貼錢。以至於到農民手裡的錢著實沒多少,但是現在的物價,生活成本不會低啊,如,在城市買一斤豬肉18元/斤,在農村價錢會稍微低些,但最起碼在15元/斤,所以除了生活成本以後,手中錢更沒多少了。

3、農民進城務工,不僅可以獲得高於種地收入的錢,還可以見識到城市的進步,提高自己的見識,那麼肯定會使得農村勞動力不斷流失。所以要使耕地得到保護,首先就得留住人,耕地的價值體現還需人維護。

4、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


  • 國家扶持,有的地區適合大面積做土地承包,種植莊稼;有的地區適合做養殖等,那麼可以在貸款上給予優惠(專款專用)
  • 技術支持,如果青年勞動力回鄉搞養殖或種植,大部分可能沒有經驗,那麼如果有專業研究團隊,幫助其瞭解科學種植養殖,其失敗的可能性會降低,投資的風險會降低。
  • 銷路幫扶,農產品運送到不同地區,中間橋樑的搭建很重要,假如社會企業投資可以落到這方面,擴大銷路的途徑,勢必會帶動農村發展,落到手裡的錢多了,也會使得人紮下來做。
  • 農村教育醫療方面,這就好比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方保障也至關重要,平時生病,問題不嚴重可以在農村得到解決,減輕其看病支出,無形中也是增加的收入。
  •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若可以提升農民的社會地位,使其充分得到重視。這一點我認為是增加農民的收入,腰包鼓了,人也就自信了。

成年人的自信,其實都是錢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