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連續暴跌,會否“危”及中國?

美國東部時間3月16日上午,美股迎來本月第3次熔斷,交易重啟後跌幅擴大。收盤時,紐約股市三大股指均暴跌超過11%,道指創下1987年"黑色星期一"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美股連續暴跌,會否“危”及中國?

歐洲與亞太市場也迎來不小的"動盪"。一些企業與投資者對此憂心忡忡:這樣的形勢是否會觸發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中國金融市場是否會受影響?面對海外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波動,中國企業與投資者該如何應對?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劉起貴在剖析了此次美股波動的原因及海外金融市場波動對中國市場的影響後,為中國企業與投資者提出了應對建議。

以下內容整理自對劉起貴的專訪。

最近海外金融市場巨幅動盪,美股8天內觸發三次熔斷。您認為,這樣的形勢以及今年這場疫情,對中國金融市場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劉起貴:要分長期和短期看。就短期而言,因疫情導致的海外金融市場波動,肯定會給我們的二級市場帶來負面衝擊。

一方面,海外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可能導致外資從中國市場流出,形成"抽血"效應,大大沖擊中國資本市場;另一方面,因海外應對疫情不利,投資者可能陷入"全球金融危機即將到來"的擔憂中,進而導致整個市場產生恐慌情緒。

此次疫情對中國金融市場的短期影響是巨大的。第一,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在今年1、2月份不得不停工停產,這勢必會衝擊中國上市公司在1季度的業績。而業績的衝擊,短期而言,會導致中國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有出現惡化趨勢的可能。第二,從某種程度上講,疫情可能會導致一些海外企業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這對中國經濟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因為中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優勢就是完善的供應鏈。

儘管目前國內的疫情已得到一定控制,但在疫情期間的停工停產,可能讓一些海外企業意識到不能過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因此,他們可能會將企業對供應鏈的部分需求,逐步轉移到印度、泰國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從而分散風險。

上述"變化"都可能對中國金融市場與企業造成一定影響。

然而,無論是海外金融市場的巨幅動盪還是此次疫情,對中國金融市場的衝擊都是短期的。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運行具有自身規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經濟韌性十足,這是不變的。隨著疫情在中國的進一步控制,這些外部因素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越來越小。

一方面,雖然中國上市公司1季度的基本面可能惡化,但在3、4季度恢復常態後,將會實現反彈。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基礎面還是穩健的。另一方面,中國上市公司的資產價值一直是被低估的,因此有著充足的安全壁壘去應對這次衝擊。

大家可以看到,儘管道瓊斯和納斯達克最近已跌25%-30%,但事實上,我昨晚上看它的平均市盈率還是在20-30倍之間。再如英法德市場,儘管昨晚平均跌了30%-40%,但平均市盈率還是在19倍。而中國市場,截至3月17日,上證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2倍,代表中國核心資產的上證50市盈率只有8-9倍。由此可見,中國上市公司的資產價值長期來看還是被低估的。

因此,中國金融市場在未來應該會是一個持續吸引更多資金流入的市場,因為我們目前的股票估值足夠低。

面對外部"不確定性"的增加,中國企業該如何應對?

劉起貴:從應對危機的經驗看,中國企業應該做好以下準備:

第一,"現金為王",一定要儲備足夠多的現金。面對不確定性可能持續增加的未來,這是企業最主要的應對之法。經濟危機的直接後果往往是信用市場的失靈,導致企業正常融資渠道受限。同時,海外經濟可能因疫情原因進一步惡化,並反過來影響中國企業的出口。在這樣的雙重"潛在打擊"下,如果企業沒有足夠的現金,必會陷入生存危機。

第二,中國企業要進一步強化供應鏈優勢。供應鏈管理對一個微觀企業的生存來說非常重要,不僅能保障企業外部資金鍊的安全,還能強化企業上下游的關係以及控制企業上下游資源等。很多因危機破產的企業,最直接的問題就在於資金鍊,而資金鍊問題可能來自銀行,也可能來自供應鏈。

第三,為了應對此次衝擊,我國加大了貨幣政策的寬鬆力度,以及產業政策對企業尤其是科技企業的支持力度。得益於上述政策,相對國外資本市場而言,近期我國資本市場的科技企業走勢較強,很多龍頭公司股價上漲超過一倍。

在此背景下,我國上市公司尤其是科技類上市應充分利用此次危機帶來的寬鬆融資環境和低融資成本優勢,加大研發和創新投入,從而實現彎道超車。

從這個角度看,只要企業能充分利用好上述政策和制度優勢,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對我國目前相對弱勢的科技產業而言,意味著更多的機會而非挑戰。

美股連續暴跌,會否“危”及中國?

面對波動較大的全球金融市場,一些投資者表示擔憂,特別是持有美股的投資者。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您認為該如何去應對?

劉起貴:就投資者而言,首先要認識到,中國金融市場在這樣一個寬鬆的環境下資金是充足的,市場流動也是充足的,且央行有足夠的政策空間來保障中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作為投資者,不必過分擔心流動性枯竭的問題。

我們對此次波動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它是因市場恐慌情緒造成的不理性的短期衝擊。它既不會改變我們長期的基本面,也不會改變我們的資金鍊。

基於這種認識,我們一定要做到梳理價值投資理念,千萬不要去追漲殺跌。因為實際上,這種短期情緒衝擊對基本面和市場資金鍊的影響都是很小的。作為投資者,我們要對祖國堅定信心,也要對我們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優秀的上市公司有信心,更要堅信目前中國上市公司的資產價值是被低估的。

在我看來,此次疫情對於投資者來說反而是個機會,如果沒有這場危機,不可能這麼便宜地買到那些優秀上市公司的股票。

另外,對於持有美股的投資者來說,不必過於恐慌。我認為,這次美股的非理性大幅下跌,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投資者對未來預期產生了擔憂和恐慌;二是美國本身的交易機制中量化交易很多,且很多都是按公式計算的機械行為;三是美國市場的對沖工具較多,導致很多人可以通過對沖、估值期貨來避免大跌帶來的損失。

我建議,已經持有美股的投資者,可以根據持有的公司的基本面情況來決定是否繼續持有。只要是優秀的公司,就不必太過在意這種非理性現象,未來還是有機會反彈的。至於什麼時候會反彈,要看國外疫情的拐點什麼時候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