礄檢“戰疫記”:披著雨衣的“戰士”

“陳爹爹,這是您要買的那個藥!”

“李婆婆,您今天的體溫還好不?要記得多喝水哈!”

“小王,愛心物資這會兒到社區門口了,我們過去幫忙分發哈子!”

……

在武漢市礄口區羅家墩社區,有這麼一位抗疫戰士,她每天身披藍色雨衣,奔走穿梭於社區的各個角落,忙個不停。因為社區居民不知道她的名字,卻在這最艱難的日子裡記住了她那標誌性的雨衣,所以,社區居民親切地稱呼她為“雨衣戰士”。

礄檢“戰疫記”:披著雨衣的“戰士”

她叫杜麗華,是武漢市礄口區檢察院第五檢察部主任、四級高級檢察官。自疫情發生以來,她在社區抗疫,已經連續40多天。

春節期間,面對日益嚴峻的疫情形勢,杜麗華積極響應黨員幹部到社區抗疫的號召,隨即投入社區抗疫工作。“我每天看著不斷增長的疫情數據,內心十分焦急,我的城市和同胞正在經歷一場劫難,我必須站出來做點事情。”杜麗華說。開始到社區工作時,是防護用品極度緊張的時期,她用雨衣當防護服,用浴帽當頭套,前往社區報到。一直以來,她始終一身雨衣,穿梭在社區抗疫一線,成了居民口中的“雨衣戰士”。

社區書記的“好幫手”

杜麗華開展抗疫工作的羅家墩社區是個萬人社區,人數多、社區大,有七個出入口,管理難度也大。面對這種情況,為全面落實小區封閉管理要求,杜麗華在全面巡查小區後發現,小區的六號崗亭是落實管控要求的關鍵。人員進出和團購交接貨物都集中在這個出入口,容易造成人員聚集。為解決這個問題,杜麗華主動找到社區書記,商量對策,並主動承擔了六號崗亭的值守任務。

礄檢“戰疫記”:披著雨衣的“戰士”

“團購統一到一號門,那邊面朝漢江,空氣流通好,鐵柵欄封鎖,不出小區就可以遞接物資,而且緊挨社區服務中心,便於人員管理。”接管崗亭後,杜麗華對六號崗亭的進出作了細緻安排,將領取物資的人員分流到另外一處。經她這麼一安排,原來人群容易扎堆的現象被徹底改變。社區書記連連稱讚“檢察院的同志管理後就是不一樣!”

礄檢“戰疫記”:披著雨衣的“戰士”

看到社區防疫物資有限,杜麗華主動出資,為社區工作人員購買並捐贈了50件雨衣。此外,她還通過朋友、同學多方聯絡,聯繫物資捐贈,爭取防疫資源。最終通過同學為社區募集到10000只口罩,4桶消毒液,為全力做好社區抗疫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防疫工作的“排頭兵”

疫情防控就是和時間賽跑,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為了及時落實,杜麗華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快、快、快。

在排查發熱人員的工作中,杜麗華帶領小夥伴先用電話排查一遍後又上門予以核對登記,千方百計確保數據準確無誤。三天時間裡,她們摸排了1200餘戶、3600餘人。在兩個住著300餘戶、700餘人的老舊小區,為了確保排查不漏一戶、不漏一人,杜麗華一層一層爬樓梯、挨家挨戶核查,白天沒查完,就利用晚上時間加班排查,在三天之內圓滿完成排查任務。工作完成時,52歲的她腿都直打顫,她卻笑著說,“雖然辛苦點,但是這些數據,會成為科學決策的依據,很值得!”

礄檢“戰疫記”:披著雨衣的“戰士”

在小區六號崗亭值守時,也常常會碰到少數想要出門的居民,都被她一一勸返。因為長期未出門,這些居民情緒都有一些焦躁,有時就會把怨氣發洩到值守人員身上。遇到這種情況,杜麗華總是耐心開導居民。辛苦的工作換來的卻是群眾的不理解,有時值守的工作人員也會士氣低落。杜麗華總是開導隊友,“社區居民幾十天沒出門,情緒上有些不滿也能理解。希望大家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點關愛,這樣多種下一粒感恩的種子,將來就會結下一顆善良的果實。”

礄檢“戰疫記”:披著雨衣的“戰士”

礄檢“戰疫記”:披著雨衣的“戰士”

服務群眾的“貼心人”

在社區抗疫工作中,杜麗華總是將居民的困難和需求放在心中。她會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無論是居民需要買米、買菜、買藥,亦或是其他的種種需求,杜麗華都一一詳細記錄,並留下聯繫方式,有的還互加微信。在瞭解群眾需求後,她主動聯繫社區、物業為居民團購菜品,驅車到藥店為居民購藥。有的藥這家藥店沒有,她就開車到另外一家;在漢口沒買到,她就到武昌家附近的藥店買……總是想盡辦法,解決居民所困所需。

礄檢“戰疫記”:披著雨衣的“戰士”

在崗亭值守期間,杜麗華認識了一位70餘歲的爹爹,老爹爹兒子是四川醫療隊第一批援助武漢的醫生,家中老伴去世,只有自己一人在漢獨居,長期沒有下樓,也不懂得怎麼團購。杜麗華在主動幫他添加自己的微信後,把他拉入團購群,耐心地教他如何選購,最終張爹爹買到了自己所需的菜品。事後,張爹爹給她發來微信:杜主任,謝謝你,好人一生平安。社區工作期間,像這樣,發生在杜麗華身上的暖心事還有很多,她帶領的赴羅家墩社區工作小組,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居民的充分認可和高度讚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