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廈門發佈通告:

境外入廈人員一律隔離14天


今天(3月18日)起實行

↓↓↓

為應對境外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進一步加強境外入廈人員健康管理,現就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自2020年3月18日零時起,對所有14天內有境外(含臺港澳)旅居史的入廈人員一律實行14天集中醫學觀察。


二、7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孕產婦、患有基礎性疾病等原因不適宜集中醫學觀察的人員,經提前申請並獲得批准,入境後可實行14天居家醫學觀察。


三、集中醫學觀察期間產生的食宿費用由觀察對象自行承擔。


廈門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工作指揮部辦公室

2020年3月17日


有關單位諮詢熱線

廈門市外辦:

英語:0592-2856083

日語:0592-2856053

韓語:0592-2856076

法語:0592-2856075

俄語:0592-2856037

德語:0592-2856081

西班牙語:0592-2856073

廈門市僑辦:0592—2856033

廈門市僑聯:0592—2856551

廈門市臺辦:968820


直擊:境外入廈人員層層“過關”定點隔離


從波士頓起飛,轉了3次機

今天上午九點多

留學生李小博順利抵達廈門

剛一落地

他便看到廈門對輸入人群發佈的最新公告


14天集中醫學觀察是必須

這一點,李小博深知

因為要對家人負責、對全廈門人負責


朋友圈裡,公告刷屏

同學群裡,也議論紛紛

隨著境外疫情爆發,李小博和同學們陸續返鄉

美國機場辦理的託運的人幾乎滿員

登機手續需要40分鐘-1個小時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飛機上

口罩的使用率已經非常高

有一部分人甚至戴上了手套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隨著近期國際疫情形勢日益嚴峻

外防輸入已成為各航司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以廈航為例

在境外各始發站的值機櫃臺、登機口、艙門口

設置了三重複核的體溫檢測關口

對體溫超標的旅客,堅決予以勸退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在飛行中對旅客再體溫檢測

對體溫異常旅客做好機上隔離與處置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一路上

李小博少進食、少喝水,以減少洗手間使用

歷經40小時,李小博終於順利回廈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登記、甄別、核酸檢測、取行李

從專用通道走出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一輛大巴前來,李小博被送到定點酒店

廈門市、非廈門市、外籍

三個引導處,如實彙報,對號入座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截止昨天晚上

空港佰翔花園酒店

已接收1351名留觀的入境旅客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李小博是思明轄區居民

被思明區“認領”

近期,境外入廈人員大增

思明交通防控組一趟趟輸運,忙得不可開交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因同行的人超過3人

李小博坐上了思明區派來的專用公交

司機全副武裝,乘客間保持距離

截至今天上午10時

思明交通防控組共轉運1295名境外入廈人員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大約20分鐘,到達定點隔離酒店

在這裡,連人帶行李,再次測溫消毒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酒店專班人員隨即對接服務

檢測、填表、入住

嚴格、緊張的一路,總算順利完成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檢測、填表、入住


剛剛入住一會兒

酒店兩次給李小博電話登記信息

酒店及自家所處的居委會

也分別致電確認信息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李小博說

現場直擊:境外人員抵廈定點隔離|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14天很快就會過去,回家之路雖然艱辛,但落地那刻,聽到家鄉話,特別親切。回家真好!祖國真好!


而李小博,只是眾多境外入廈人員中的一員。在他們身後,是一群人奔赴一線的守護,更是一個國家在保駕護航。

1

如何分流?

除留觀者外,其他由各區接走


第一次分流從機場開始,二次分流在離機場不遠的廈門空港佰翔花園酒店進行。


酒店一層,設有獨立大廳,劃分廈門旅客、非廈門旅客、外籍旅客三個區域。消毒、測溫、填表登記、甄別個人信息,所有進入酒店的人員都要走一遍這樣的流程。


若有發熱症狀的旅客,要留觀,航班座位前三排與後三排乘客也要一併在酒店留觀。體溫正常者,則由廈門各區派專車接走。


截至3月14日,空港佰翔花園酒店已接收841名留觀的入境旅客。從2月26日起,酒店餐飲、客房、前廳、行政人員取消休假,投入防疫保障一線。留觀旅客解除隔離退房後,酒店對房間進行徹底消毒、通風。

2

如何轉運?

專人專車接送,一趟一消殺


對入境旅客體溫正常者,所屬思明區的居民如何接走?


思明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思明交通防控組負責輸運,專人專車接送。轉運1-2人時坐商務包車,3人及3人以上坐公交包車,每輛包車一趟一消殺,乘客上車前也必須再次消毒。上週日(3月15日),思明交通防控組接到通知,當日共有8個航班、480名入境旅客,其中分流給思明區的有90人。


航班抵達廈門,思明交通防控組工作人員提前到酒店待命,等待旅客做檢查。一系列流程檢查完,一個航班需要1.5小時,最多時要4小時。


由於要轉運的旅客較多,思明交通防控組當天調來公交車輸運。搬行李、上車,間隔相坐,從空港佰翔花園酒店到定點隔離酒店,20多分鐘車程,全程開窗通風。“把他們平安送到定點酒店,就是我每天最重要的任務。”開了15年公交的公交司機金意平,深知肩上的責任。


據悉,從2月2日起,思明交通防控組投入工作,截至3月14日,共從機場、火車站、汽車站轉運1037名境外入廈人員,且暫無任何疑似病例。

3

定點隔離:

醫學觀察14天,專班人員服務


根據有關規定,凡來廈探親、學習、旅遊及私人事務人員,在完成核酸測試後,都要在思明區定點酒店進行14天隔離醫學觀察。


為做好酒店隔離服務工作,思明區組織抽調多個部門,組成酒店專班人員,劃分甄別組、政策宣傳組、衛健保障組、安保組及生活後勤組,為入住人員提供服務。


入境人員抵達酒店後,進門前要測溫、消毒,行李也要消毒才能進入。一日三餐可在酒店訂,也可自行叫外賣。外賣員送到酒店門口,保安送到大堂,再由工作人員送到電梯口,住戶自行取走,全程無接觸配送。


年前到美國談生意的郭先生,因為疫情提前回國。從溫哥華直飛廈門,他體會到了檢測的層層收緊,一路上,數不清自己測過幾次體溫、核實過幾遍身份,心卻更踏實,“比起在國外,我感受到了重視和保護,我們是幸運的”。


新聞多看點


專家披露:100多年來廈門歷經四次疫情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由於人傳人,擾亂了人們的生活秩序。


翻看歷史,如此大型傳染疾病在中國並不少見,人類與瘟疫的鬥爭,廈門也多次參與其中。人們積累豐富的防疫經驗,提出許多切實可行的防疫措施,即使已過千百年歲月,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輝,為今人抗擊疫情提供寶貴的經驗借鑑。


近日,廈門民俗專家郭坤聰梳理史料嚮導報記者披露,廈門歷史上曾發生過四次瘟疫但從古至今,中國人都積極應對疫情、戰勝疫情,“我們從未放棄與病毒作鬥爭,這一次也將贏得勝利”。


1.百多年來,曾發生過四次“瘟疫”


地處中國大陸邊陲沿海,廈門對“瘟疫”並不陌生。“細數歷史上的瘟疫,廈門地區共發生4次。”郭坤聰說。


古時,天花、瘧疾的流行猖獗。19世紀70年代,英國熱帶病學者在廈門開展居民死因調查證實,廈門每年因疾病而死者最多的是天花,其次為瘧疾。


1894年鼠疫暴發,這是全球範圍內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疫情傳入香港,又經航海交通傳入廈門,直接導致的死亡人口為總人口的2%,成為廈門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瘟疫。


1932年,全國霍亂大流行。據當時粗略統計,共有23個省市、306個城市出現疫情,死亡人數多達3萬餘人。其中,廈門市死亡人數達到595人。


2003年,SARS病毒掀起全球性傳染病疫潮,全球因其死亡的人數有919人,病死率近11%。廈門雖不嚴重,但也有人感染,也深受其害。


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廈門累計確診35例。“廈門曾多次遭受瘟疫的侵襲,主要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郭坤聰分析,“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起,由此進出國境的人數日益增多,每次世界級的瘟疫流動,都會對廈門造成影響,甚至產生大流動,給廈門人的生命帶來巨大的威脅和災難。”

2.霍亂流行,廈門率先建立檢疫制度


1873年開始,東南亞地區霍亂流行,上海與廈門兩港相繼建立檢疫制度,遏制疫情傳入。


根據1894年的報道,香港鼠疫暴發時,福建漳州、泉州一帶商人在香港貿易者甚多。疫情嚴重,人皆畏懼,商人們“大半攜眷屬由香港回廈門”。於是,駐廈門各國領事館便查取小呂宋(今菲律賓地)避疫章程,照會各政府衙門,“一體照章辦理”。


“廈門率先成為有檢疫制度的港口,還重新訂立防疫章程。”郭坤聰說,從那以後,寧波、澳門等地也開始建立檢疫制度。


時間回到17年前的春天,SARS病毒自廣東肇始,一路北上,在北京集中暴發。全國上下啟動應急預案,各地資源展開調配,電視、報紙上,新聞動態不斷更新。而千里之外的廈門,恐慌在人群中蔓延,貨架上的板藍根、食醋、口罩搶購一空,人們躲在家中,出行、交際大大減少。


不同於以往的各自為戰,2020年湖北疫情防控,在全國範圍內升級成了多方聯動的主動應對。由管理、資源、行動三個維度構建起的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發揮作用,早預防、早處置,及時控制了疫情;應急部門從單一走向協同,公安、交通、海關、工商等,聯防聯控成了常態;居家隔離的倡導下,全國人民積極配合,待在家中“為祖國做貢獻”,減少了人流聚集。“疫”路走來,中國總結出應對疫情時的方案與經驗。勤洗手、戴口罩等生活習慣的逐漸養成,也彰顯了人們在疫情中的成長。


3、隔離場所 早在先秦時就出現了


郭老介紹,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瘟疫,發生在周代。


“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夏,齊大災。大災者何?大痔也。大痔者何?痢也。”


“大災即大疫,全國流行的傳染病,這場傳染病波及魯國。”郭老說。


此後,關於疾疫的記載不斷增多,“防疫”開始進入中國人的認知。“根據鄧拓在《中國救荒史》一書中的不完全統計,歷代發生疫災的次數為周代1次,秦漢13次,魏晉17次,隋唐17次,兩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郭坤聰說,程度最嚴重的一次是金朝開興元年(1232年),九十餘萬人死亡,疫情對人類社會的破壞力可見一斑。


為了延續生命,人們展開與自然的鬥爭,不斷探索對瘟疫的認識和防治,最先顯出成效的,便是“隔離法”。“早在先秦時就對感染病人採取隔離的措施,那時就有專門的隔離場所。”郭坤聰說,中國古代稱麻風病為“癘”“癘瘍”或“大風”,“癘遷所”便是專門收容麻風病患者的隔離病院,《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中有證可考,“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風病隔離醫院,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而到南北朝時期,隔離之法已成為制度。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還曾設立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病之人。



面對瘟疫,除了隔離傳染源,藥物治療最為普遍。


郭坤聰查閱史料發現,關於古代治療瘟疫的藥物,除了專業醫書記載之外,散見於各類文集筆記之中。“元人筆記《輟耕錄》中就有記載,元朝初年時,元軍發生疾疫,以大黃療治,所活近萬人,效果亦極顯著。”他說,由於中醫的防治,古代許多疫情的蔓延得到控制。


開展防控的同時,朝廷還進行多種賑濟。嘉靖年間,京城暴發“疾癧”,世宗親自撰寫方書,製成《濟疫小飲子方》,令禮部向民間散發藥方;清康熙十八年,北京瘟疫,康熙皇帝命官員到疫區發放銀兩,以便安葬逝者,避免腐屍傳播疾病,還令大興、宛平二縣設置粥廠,救濟疫民……


歷史上京城街巷中多水井,為防止瘟疫對水源的汙染,一旦出現疫情,特別是鼠疫,五城兵馬司便對水井加置封蓋,防止老鼠及“病瘤”掉入,汙染水源,同時疏浚溝渠,及時排洩城中汙水。


乾隆年間,還曾有瘟疫的預防知識和簡單的藥方刻錄在石板上,放置於京城的衚衕口處,以示民眾。


海峽導報記者 曾宇姍 崔曉旭 常海軍
來源:海峽導報 思明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