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曾派120名孩子去留學,最終回來了94名,剩下的人呢?

在清朝末期的時候,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發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洋務運動,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主張引進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幫助清王朝擺脫困境。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遇到了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從西方引進的這些先進設備往往找不到人會用。於是在這種情況下,第一位留美學生容閎倡議朝廷選派留學生赴美留學,去學習人家的先進技術。


慈禧曾派120名孩子去留學,最終回來了94名,剩下的人呢?

容閎的這個提議得到了曾國藩和李鴻章支持,於是二人就擬了一個《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折》摺子遞給慈禧太后。一開始,曾、李兩人是不抱太大希望的,因為慈禧太后是出了名的頑固派,恐怕不會輕易同意這件事。結果令曾、李二人感到意外的是,慈禧太后在接到這本奏摺後,毫不猶豫地就同意了,這讓曾國藩等人大吃一驚。

慈禧太后在近代歷史上,雖然是一個出了名的老頑固,但是畢竟執掌清廷數十年,多少還是有些見識的。雖然曾國藩等人的洋務口號喊得十分響亮,可是真要沒有技術人才的支持,也確實很難取得成效。所以,慈禧太后就同意了選派留學生赴美留學。慈禧太后的這個決定,可以說對近代歷史的走向留下了深遠影響,這些由朝廷出資派遣出去的留學生,後來都成為各行各業的棟樑之材。


慈禧曾派120名孩子去留學,最終回來了94名,剩下的人呢?

1870年冬,清朝正式批准選派幼童出國留學,並且在上海山東路外萬國公墓對面成立了“出洋局”,專門負責處理幼童留洋的事務。當時朝廷決定派遣的出洋留學幼童名額共120人,每批30人,分為4批留洋,期限為15年。留洋期間的一切費用,都由朝廷統一支付。

如果是現在的話,可能很多人都願意參加這樣的公派留學,因為這樣的機會實在太難得。可是在清朝末期,很少有父母具備這樣的遠見卓識。當時的讀書人認為,只有讀“四書五經”才是正道,出洋留學在他們眼中變成了“有辱斯文”。所以容閎等人四處奔波許久,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勉為其難湊齊第一批30個名額。


慈禧曾派120名孩子去留學,最終回來了94名,剩下的人呢?

這些幼童隨後在出洋局接受了為期1年的中、英文學習,全部通過考試之後,於次年8月11日從上海出發,開始了為期15年的漫長留學生涯。

這些留美幼童的年齡,最大的才15歲,年齡小的只有10來歲。來到美國後,根據各自要學習的專業,他們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學校。雖然他們年紀幼小,可是很快就克服了生活和語言上的障礙,成為各自學校中最優秀的學生。到1880年,共有50名留美幼童考入美國的頂尖大學,進入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著名學府進行深造。


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有一些留美幼童逐漸忘記了自己身上肩負的使命,開始沉迷於美國式的生活。這樣的消息傳回國內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憤慨,當時的《申報》就曾經這樣寫到:

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譴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後不知自好,中國第一次出洋並無故家世族,鉅商大賈之子弟,其應募而來者類多椎魯之子,流品殊雜,此等人何足以與言西學,何足以與言水師兵法等事。

因為一些留美幼童的種種出格之舉,被朝廷中的保守大臣視為大逆不道,慈禧太后也擔心這些留美幼童日後成為朝廷的麻煩,於是就提前終止這項原本長達15年的留學計劃。1881年,慈禧太后派出大臣前往美國召留美幼童回國。


慈禧曾派120名孩子去留學,最終回來了94名,剩下的人呢?

慈禧太后當年一共派遣了120名孩子出國留學,最終只有94名人回國。剩下沒有回來的26人中,除了已經病故的之外,有2人因為學業未完成堅持不願回去,還有9人因不守紀律被提前遣回。這些回到清朝的留美幼童,後來大都成為了國之棟樑,比如詹天佑、吳仰曾、唐國安等人,都是近代歷史上的名人。

沒有回來的兩個人,一個是譚耀勳,他從耶魯大學畢業後不久,就因病去世。另一個是容閎的族弟容揆,他從耶魯大學畢業後一直留在紐約工作,負責清朝和美國的外交事務。1909年,清朝選派的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47人到達美國後,就是由容揆負責監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