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說一段故事,疲秦強秦話一渠


趣史雜談/訴說一段故事,疲秦強秦話一渠

眾所周知,在公元前221年,秦滅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正式建立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強大中央集權國家,建都咸陽城。

這個中央集權國家的首腦,秦國的始皇,趙氏,名政,出生在趙國的都城邯鄲,乃秦莊襄王之子,是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奠基人物,也是通貫古今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 歷史背景,心懷鬼胎

時至戰國末期,七個諸侯國紛戰連年,是興是亡?誰能思量?各國施政,心照不宣……都想一統霸業,相互虎視眈眈……

話說秦居關中,物繞豐富,政治、經濟、軍事那是蒸蒸日上,東鄰韓國(可不是今天的朝韓之韓國)國君韓恆王安九年坐不住了,秦強大後首吞的肯定是咱弱韓啊!怎麼辦?怎麼辦?這個孱弱國家命運何去何從?

想想當時的確也不好辦,不光韓恆慧王頭大,文武百官都頭大,發展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啊!於是,公元前246年,韓恆慧王走投無路情況下,最終定出一個非常大膽“驚絕”的主意—“疲秦”策略。

就策略高啊!就是借興修水利之名,實耗秦國物財之竭。讓其無瑕顧及其它,可如何實施呢?

得派一高人搭橋啊!遊說—接受—指導—實施,計劃要周密,步驟要不紊,不能露出破綻,虛情假意萬萬不行。

趣史雜談/訴說一段故事,疲秦強秦話一渠


  • 策略實施,是興是亡?

完美的計劃還須得力人實施方能有效。

於是,韓國派出得力干將,也是本文主人公,著名水利工程專家——鄭國。韓國都城新鄭人(今河南新鄭市)。前往秦國遊說活動。

秦始皇何等人,雄才大略。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中央集權謀略,沿襲古今,享譽世界,響噹噹的大人物……

當然,經過鄭國的考察遊歷,做了許多功課的情況下,結合關中平原地勢特點,利用自然落差,自流灌溉定理,決定西引涇水,東注洛水,完成一項浩大的工程。

前面說了,秦始皇何需人也,少年天子,意氣風發。雖據滅六國還有26年,但對重基礎建設,苦於沒有人才的秦國來說,有人主動請纓,正求之不得呀!遊說自然順利,給予信任,全權負責。牛吧!

關於具體渠道,《史記》、《漢書》記述十分簡略,而《水經注·沮水注》詳細一些。根據古籍記載和今人實地考查,科學合理,設計精妙,歎為觀止。

趣史雜談/訴說一段故事,疲秦強秦話一渠

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確實發展了秦國農業,但耗竭秦國實力卻不敢苟同。“疲秦”還是強秦?後世自有論斷。

龐大工程耗費人力、財力達10年之久,可謂艱難卓絕,但眼看竣工的時候,韓國的企圖暴露了,鄭國的臥底身份被發現,秦王打算殺掉鄭國。

  • 波瀾不驚,力挽狂瀾?

秦王打算殺掉鄭國,秦國宗室大臣也火上澆油,以點帶面,六國來的客卿都被疑心來秦是蓄意搞陰謀破壞的。均紛紛進言秦王下令驅逐。日後為相國的李斯也在驅逐之列,個人利益面前,李斯進言《諫逐客書》成了宏篇。

嬴政力挽狂瀾,雄韜偉略當前,廢除了逐客令。風波過後,鄭國主持的水渠修建工程終於順利竣工。也奠定了秦國強大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基礎。

秦人考慮到鄭國的貢獻,給這條渠定名鄭渠或鄭國渠。

趣史雜談/訴說一段故事,疲秦強秦話一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