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只是白了頭

導讀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在濛濛的細雨中,宋高宗以

“倦勤”為由,正式讓位給太子趙昚,自己去德壽宮當起了太上皇,宋高宗的時代結束了。史稱宋孝宗的趙奢雄心勃勃地想要恢復中原,以一種強硬的姿態掀開了宋金關係嶄新的一頁,也開啟了宋孝宗的時代,挫折卻接踵而至。

起義南歸的辛棄疾位卑未敢忘國憂,力圖洗刷國恥,多次向朝廷進獻抗金恢復中原的奇謀妙計。然而風雨催春,造化弄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滿腔熱情,只能化作一縷哀切的笛音,飄蕩在長江邊上吊古者的心頭······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只是白了頭

政治背景

辛棄疾起義南歸後,被安排到江陰軍(今江蘇江陰)擔任籤判,江陰軍處於長江下游,地方相對偏僻,因此公事迎來的應酬不多,是一個閒職。不過辛棄疾年輕氣盛,又剛剛在北方經歷了血與火的淬鍊,當然不甘心就這樣閒下來。恰好在這個時候,宋孝宗的登基,使宋金之間的形勢出現新的變化。

宋孝宗並不是宋高宗的親身兒子,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而宋高宗則屬於趙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這一脈。皇帝的位子落到了趙光義手裡後,一直是父子相傳,再沒有回到趙匡胤的子孫手裡。由於宋高宗沒有子嗣,就有大臣以“藝祖在上,莫肯顧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禍也”為由上書建議收養太祖這一脈的後人作為養子,以備將來繼承大統。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只是白了頭

宋高宗繪像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的“燭影斧聲”至今對宋太宗的合法繼位持有懷疑,而這句話意在說明金人之所以攻打宋國就是因為太祖的子孫未能受到公正待遇,於是在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下,紹興三年(公元1132年),宋太祖的七十孫、六歲的趙伯琮收進宮中撫養,後改名趙奢,也就是後來的宋孝宗。

宋孝宗不但血緣和宋高宗不同,而且在對待金國的態度上,也是大相徑庭。宋孝宗上任之初,碰上金國的完顏亮南侵失敗,金世宗完顏雍繼位,金國內部權力更迭、動盪不安,於是宋孝宗做出了一系列北伐準備:岳飛平反,以張浚為首的主戰派重新重用,朝廷一時間出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積極向好的局面。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只是白了頭

宋孝宗繪像

在這樣的氛圍中,辛棄疾雖官職低微,但北伐之決心絲毫沒有銳減。於是他找機會去見了當時擔任江淮宣撫使的張浚,獻上了一條攻打金國的計策,這就是“一獻奇計”。

一獻奇計·分兵殺虜

“分兵殺虜”顧名思義就是兵分幾路進攻金國。淮河沿線是金朝重兵駐防的地方,宋朝如果要進行北伐,就要分散金軍在淮河的兵力;而金國的軍隊存在調動起來非常困難、十分緩慢的問題。因此宋朝如果要進行北伐的話就可以利用這一弱點:從西京、關陝、淮北和海上這四路發動佯攻,迫使金國調動駐防在淮河防線的兵力去支援。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只是白了頭

一旦守淮河一線的金兵調動增援,這一帶防線勢必出現漏洞,屆時宋軍用設伏的精銳部隊向金兵防守薄弱的地方發動奇襲,一直打到山東。等金兵調兵力補防的時候,宋軍已經收復山東,和當地的義軍互相呼應,建立根據地。依靠牢固的根據地,金兵被分成兩截,達到進取中原和威脅金國國都燕京的目的。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只是白了頭

這條計策一箭雙鵰、與眾不同,雙鵰在哪裡?就是達到進取中原和威脅燕京;不同在哪裡?

  • 其一是進攻路線出人意料:既然北伐,首選目標當屬北宋首都汴京(開封),所以應該是渡過淮水向河南金軍;而辛棄疾採取迂迴戰術,主張先打到山東建立根據地,從戰略上威脅金國,再圖中原。
  • 其二是作戰方案出奇制勝:淮河流域一直是南宋和金國的攻防焦點和主戰場,如何集中優勢兵力突破淮河邊界防線,一直困擾南宋軍隊。辛棄疾建議在其他地方放出煙幕彈,拉開架勢調動敵人,四路佯攻、一路主攻,直取山東。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只是白了頭

對於這樣一條奇計,軍事長官張浚的反應是:“只受命負責這一個地方的工作,像這種事情恐怕我還做不了主。”

某隻受一方之命,此事恐不能主之。

畢竟這樣一條計策涉及全局的戰略部署,需要調動南宋各個戰線的軍隊配合作戰,確實超出了張浚的實際權力範圍。這條作戰計劃多少對張浚產生了影響,但是作戰計劃完全走了樣。

由於宋孝宗的急功冒進和決策失誤,輕易的放棄關陝戰場,導致與金兵相持的宋軍退守四川,張浚擔心金兵乘勢渡過淮河進攻宋軍,所以決定先發制人,集中全部兵力打過淮河,攻佔河南。這個計劃完全不符合辛棄疾的戰略主張,屬於張浚版的作戰計劃,最終導致“符離兵敗”。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只是白了頭

張浚繪像

符離兵敗,主戰派人士相繼排斥出南宋中央政府,主和的聲音再次佔據上風,在這種低沉的政治氣氛中,辛棄疾是無比鬱悶。對這位北方來的鋼鐵戰士而言,失望和消沉是短暫的,就在朝廷上下沉浸在失敗的情緒中時,辛棄疾奮筆寫出了宋金之間政治、軍事的論文《美芹十論》。

二獻奇計·美芹十論

“美芹”一詞出自《列子· 楊朱篇》,有人向同鄉富豪推薦芹菜如何好吃,結果富豪吃了反倒口裡發麻、胃裡噁心。後人以“獻芹”或“美芹”來謙稱贈人的禮品簡單或所提的建議淺陋,這是一種客氣的說法,文章內容卻對宋金的形勢和軍事進行了精闢的闡述和分析。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只是白了頭

  • 不懼金人。儘管金國地廣、財多、兵眾,但由於實行民族壓迫、剝削平民,所以外強中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十分突出,一旦發生重大戰事,內部必然自亂,從而牽制和削弱金國的兵力和財力;金朝的王公貴族、大臣相互攻訐也成了掣肘他們發展的力量,總之金國遠不如想象的可怕。
  • 不信迷信。封建迷信往往害死人,同樣在南宋朝廷也流傳著一句話:“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與中原”。意思就是南北之間的局勢是天定,位於吳楚這個地段的國家實力總是脆弱,非人力可為。而辛棄疾認為金國內部矛盾多,剝削重,漢人對異族的統治心懷怨恨,民心在南宋,因此完全可以以此契機,徐圖中原。

古今有常理理,以夷狄之腥穢不可久安於華夏。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只是白了頭

在這兩點的基礎上,辛棄疾圍繞實現統一大業提出具體的軍事和政治措施,並且論證了先前北伐應先分散兵力,在奇襲山東,然後再圖中原、威懾燕京的可行性。但是宋孝宗在軍事和太上皇趙構為首的主和派的政治壓力下,被迫簽署“隆興和議”。礙於此協議的簽署,辛棄疾的二獻計策,最終是無言的結局。

以講和方定,議不行。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只是白了頭

眼看兩次計策沒有成功,只能無奈借古人酒杯而澆胸中塊壘。

倦客新豐,貂裘敝、征塵滿目。彈短鋏、青蛇三尺,浩歌誰續。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嘆詩書、萬卷致君人,番沈陸。——《滿江紅·倦客新豐》節選

以唐朝馬周、戰國蘇秦、齊國馮諼三個人物失意落寞的遭際自比,抒發憤懣之情:“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這兩句話道破了南宋政治現實:統治者不採納他的抗金主張,寧可重用主和派,致使無法實現統一中原之夢想,那麼飽讀萬卷史書,輔佐君王又有什麼用呢?“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的英雄困頓、有志難伸的形象躍然紙上。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只是白了頭

三獻奇計·不為迎合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宋孝宗召見辛棄疾。此時曾在採石磯大敗金兵的主戰派人物虞允文成為宰相,宋孝宗又積極地想要恢復北伐,而此次談論的內容肯定和恢復中原有關,但是辛棄疾“持論勁直,不為迎合”,這句話大致意思就是堅持自己的看法,不去迎合宋孝宗。這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目前是主戰派當政,宋孝宗熱情再度高漲,召見辛棄疾商討對策,辛棄疾也自然力主恢復中原,為什麼會這樣呢?

六年,孝宗召對延和殿。時虞允文當國,帝銳意恢復,棄疾因論南北形勢及三國、晉、漢人才,持論勁直,不為迎合。——《宋史·辛棄疾轉》節選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只是白了頭

虞允文雕像

辛棄疾在這次召見之後給虞允文提交了一份軍事報告《九議》,這是對《美芹十論》的補充和延伸。其中兩個意見,辛棄疾進行了特別強調,這兩個意見或許是“持論勁直,不為迎合”的原因。

  • 北伐的決策、討論和行動應保持高度機密。

這句話直指宋孝宗,宋孝宗是一個戰——和——戰左右搖擺的人。此次他迫切希望和金國開戰,又不願意率先撕毀“隆興和議”。於是派遣使者去見金國的皇帝金世宗,索要大宋皇室的先人祖墳所在地—河南,方便祭拜祖宗,其目的就是製造事端,想讓金國方面首先開戰。金世宗以示兩國“和好之誠意”,派遣三十萬人馬幫助宋孝宗遷祖墳到南方,試想三十萬人馬下江南,結果可想而知。偷雞不成蝕把米,這是向敵人洩露用兵機密的此地無銀三百兩。

今不洩於吾之共事者而洩於敵,其洩之也甚矣。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只是白了頭

金世宗時期錢幣——大定通寶

  •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目前最大的矛盾在於議和一方永遠避戰,主戰一方恨不得立馬開戰。辛棄疾主張北伐事情不能急於求成,應做長期的準備。前車之鑑,後事之師,符離之敗的傷痛就在眼前,也在暗示宋孝宗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疼。

這應該是辛棄疾“持論勁直,不為迎合”的原因,也是辛棄疾南歸後第三次向朝廷獻計,但始終與當局意見相悖,未能採納。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只是白了頭

結語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可以說辛棄疾南歸十年間,三次盡其全力為恢復中原上書獻計,可是人微言輕的他,始終無法猜透宋孝宗的搖擺不定,更無力左右宋金之間戰與和的迷局。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三十而立,曾經高舉義旗,擁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英雄轉瞬已過三十,建功立業的理想似乎還是那麼遙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