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石油“自殺式”降價,美頁岩油巨頭躺槍,是否會引起“三國殺”局面?

沙俄石油“自殺式”降價,美頁岩油巨頭躺槍,是否會引起“三國殺”局面?

新華社資料圖

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週一透露,受能源價格暴跌衝擊,美國頁岩氣革命的領導者——切薩皮克能源公司已向債務重組顧問尋求幫助,成為首家被油價暴跌壓垮的美國大型能源公司。

在沙特和俄羅斯的石油價格戰開始前,該公司就有90億美元的負債。而在過去三週中,該公司股價下跌了50%以上,今年迄今為止累計下跌75%,目前公司市值略低於4億美元。

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已在全球蔓延,導致石油需求驟降。產油大國沙特阿拉伯日前突然宣佈降價增產,開啟全球原油價格戰。

3月7日,沙特全面調低4月原油售價,整體降幅在每桶5至8美元。10日,沙特又宣佈將大幅上調4月的原油供應量至每日1230萬桶,這比沙特現有供應量每日970萬桶增加了26.8%。

接著,沙特曾經的減產盟友、此前在石油輸出國組織和其它產油大國(OPEC+)部長級會議上拒絕接受深化減產協議的俄羅斯很快“應戰”。俄羅斯能源部長亞歷山大·諾瓦克表示,俄羅斯有能力將日產量提高50萬桶。這將使該國的原油日產量達到創紀錄的1180萬桶。全球油價應聲下跌。

中國政法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曉偉接受本報採訪時認為,沙特和俄羅斯開啟石油戰實際上是無奈之舉,但最終“受傷”更大的很可能是美國。

王曉偉分析認為,作為世界上兩個最主要的原油輸出國,沙特和俄羅斯最初想通過減產來提高油價,增加石油出口收入。但是此前兩國未能達成減產協議,在這種情況下,雙方想繼續保住各自的市場,互相壓價是不可避免的。

主要產油國增產,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石油需求端不振,國際油價出現“史詩級暴跌”勢所難免:6日創下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單日跌幅,8日一度下跌約30%。

記者瞭解,近50年來曾有過四次油價暴跌事件,分別發生在1986年、1997年、2008年、2014年,其中1986年和2014年兩次下跌主因是富餘產能;1997年、2008年的兩次下跌,主因是金融危機導致需求不足。今年這次暴跌,原因則是“降價+增產”。

經濟界人士指出,此次油價大戰讓市場回想起2014年的油價暴跌。2014年11月,沙特和俄羅斯大幅增產,試圖用低油價逼死美國頁岩油。豈料,頁岩油卻靠著借債活了下來,而且活得更好。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不得不拉攏俄羅斯實施減產,避免兩敗俱傷。

對於今年的這次石油價格戰,王曉偉認為,此次沙特和俄羅斯石油價格戰不會引起“三國殺”。美國頁岩油的崛起,使美國近年來的能源戰略有明顯變化,由過去的石油進口國變為現在的輸出國。如果沙特和俄羅斯石油價格戰長期打下去,美國的損失將更大,因為頁岩油的開採成本遠遠高於普通原油。從戰略上講,即便美國參與進來,它也無法通過石油價格戰拖垮俄羅斯經濟。所以,美國大概率不會參與此次石油價格戰。

沙特和俄羅斯石油“自殺式”降價,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很長。因為從沙特的角度來說,雖然其石油開採成本低,但其經濟發展對石油出口收入的依賴程度更高,無法支撐石油低價格的長期化。


記者 豐家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