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常識——古代書籍是怎樣分類的?


文化小常識——古代書籍是怎樣分類的?

圖書的分類編排,稱為目錄或書目。它是我們尋找書籍的向 導。要尋找古代書籍,就必須瞭解一些古代圖書分類的常識。

古書最流行的分類方法是“四部”分類法。它起源於三國時代,完備於清代。清朝乾隆年間,編《四庫全書》,將所收書籍 分為經部、子部、史部、集部,就是所謂“四部”。

一、經部以儒家的“十三經”為主幹。

“十三經”就是:《易》、 《書》、《詩》、《儀禮》、《周禮》、《禮記》、《春秋左 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 《爾雅》、《孟子》。解釋經書的著作,都在經部。研究語言文字的著作,如《說文解字》、《廣韻》、《經典 釋文》等,也歸在 經部。

二、史部包括各種歷史書。

如:“紀傳體”的二十四史,“編年體”的《資治通鑑》,以事為經的《通鑑紀事本末》。史部還包括史評,如:劉知幾的《史通》、王應麟的《通鑑答問》。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等書籍,也歸在史部。

三、子部是思想上自成一家之言的著作。

《四庫全書》的子部包 括:儒家、兵家(軍事)、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 藝術、譜錄(有關器物、荼、酒、花鳥蟲魚方面的著作)、雜家(包 括名、墨等家)、類書、小說家、釋家(佛經以外的關於佛教的 書)、道家的各種著述。

四、集部是詩文集。

《四庫全書》分為:楚辭集、別集、總集、 詩文評論、詞曲等。楚辭集,以屈原作品為代表,包括模仿屈原 作品體裁的作品。別集,是某一個作家的詩文集

,如杜甫的《杜 工部集》。總集,是把很多人的詩文編在一起,如《昭明文 選》、《唐文粹》等。詩文評論,如:《文心雕龍》、《詩品》 等。

詞曲,如:辛棄疾的《稼軒長短句》。總之,集部偏重於詩文一類的文學作品。

每部的書籍在細目下再按時間先後排列。

瞭解四部分類法,我們尋找古書就容易了。如:要找關於天文數學的書就可到子部去找;要找杜甫的作品,可到集部別集的唐代部分去找。

我國現代出現的大型叢書《四部叢刊》、《四部 備要》,也是按照《四庫全書》的編排方法。它們比《四庫全書》易找,而旦將一般常用的古書都收集進去了。

四部”分類 法,是以儒家為正統的分類法,而且有不盡合理的地方。但是,它影響很大,我們今天它看作一種找古書的嚮導就是了。

文化小常識——古代書籍是怎樣分類的?

除了四部分類法,中國古書還有別的分類法。

西漢劉歆的 《七略》,最早提出古書的分類,他的方法便是七分法。

所謂 “七略”,即將古書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

東漢班固作《漢書•藝文志》,則採用六分法,無“輯略”一門,其餘大體跟劉歆一致。四分法的經部大 體相當六分法的“六藝略”,子部大體相當六分法中的“諸子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集部大體相當“詩賦略”。

還有五分法、九分法與十二分法。如:有名的《通 志•藝文略》(鄭樵)即將古書分為十二類。

四部分類法,不包括佛教、道教的經書。佛教、道教的經 書,另有分類方法,不同於一般古書。如要查考佛教、道教的經書,需尋找介紹佛經、道藏目錄的專著,這裡就不細談了。

四部分類法,是古代正統書目,不收白話小說,也不收戲 劇。要找小說、戲劇的資料,應查近人編的小說、戲劇書目。

文化小常識——古代書籍是怎樣分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