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懶散、易怒、易分心、挫折忍受低該如何改善?

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這個寒假絕大多數同學和家人一起被“宅”在了家中。“疫情”導致開學延期,為了幫助學生在家學習,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微課、空中課堂等豐富網絡資源,一些辦學機構和素質類培訓班也有免費的課程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但是,在家學習時,會很容易受到各種干擾,也容易分心,很多父母跟我反應孩子比以前更容易情緒難以控制,該如何調整,我今日就依實際案例來解析,這些現象很多是與運動不足有關聯的。


01

案例解析

小學三年級的男孩洋洋被爸媽帶來工作室找我,爸爸說:洋洋的情緒很不穩定,在家裡簡直是小霸王,翻臉比翻書還快、情緒陰晴不定,從可愛親人貼心可以瞬間變成大鬧脾氣摔東西,而且問不出原因也找不到他的怒點到底在哪裡?因為我們真的太困擾,之前確實帶去醫院做了很多檢查,甚至還去了心智科,過去成長史都沒異常發展直到現在,家族也沒有精神病史,真的是不知道怎麼會這樣?

趁我在翻閱過去記錄時,媽媽補充道:“本以為他在學校可能會出狀況,但老師卻說他在校表現很好、乖巧有禮,跟同學們的相處還算融洽,完全沒有什麼異樣,老師和我們想不到,他回家卻變成另一個人。”

此時我心裡暗忖:“可能是在外面憋了一天,到家裡才敢對家人發脾氣。”於是決定做個實驗。我把在一旁觀看的爸媽支開,請他們到觀察室外面等候(外面的玻璃可以看到裡面,但孩子不知情)。按照正常程序,我設計了一個小遊戲給洋洋執行,發現動態活動中他的肌力、協調能力、 平衡感都不算好,看得出來他對自己的表現很不滿意,想要生氣卻在我面前忍住,原本笑著的臉龐逐漸變得僵硬,但仍舊乖乖地完成第一項,要開始第二個任務時,他問我:“可以換別的遊戲嗎?這個我不太想玩,有點無聊。”

孩子懶散、易怒、易分心、挫折忍受低該如何改善?

因此,我順勢讓洋洋設計關卡,結果發現他好像不太瞭解自己的能力,有的遊戲步驟連我都覺得很難,想當然就是表現不好,但他也是認奮地完成,沒有生氣暴怒。到了最後一項,我便讓爸媽回來觀看,果然跟我想的一樣,男孩開始變了,他只是稍微沒接到球或跳躍動作沒做好,真的就大發雷霆、生氣不願再試,需要爸媽不斷地打氣才肯繼續;小學一年級就可以輕鬆駕馭的簡單16片拼圖,洋洋卻一直抗拒又分心,差一點要奪門而出,後來我們持續鼓勵快20分鐘才願拼完。

洋洋確實是在家人在場的情況下,挫折忍受度驟降、情緒也不穩。當我描述他在遊戲時的動作質量時,爸爸便表示孩子的活動力是比班上男同學差一點,容易感到疲累沒耐心,不喜歡跟大家一起玩,尤其是要競爭的遊戲總是嫌東嫌西、說不公平要改規則,所以漸漸地同學就不找他玩。

後來我建議爸媽多帶洋洋去運動,從室內的簡單感覺統合訓練到有氧運動或是肌力訓練,都先以「少量多次」為目標,慢慢地加強時間與強度, 好好地執行兩個月後再評估。回去後,爸媽徹底地帶著孩子,全家人一起貫徹運動計劃。洋洋半年後回來再複評時,整個人脫胎換骨,不僅肌力、體力變好,情緒等各方面皆大幅進步許多,過去的困擾彷佛不曾出現過。所以孩子到底怎麼了呢?

孩子懶散、易怒、易分心、挫折忍受低該如何改善?

02

這個案例的洋洋是屬於運動不足的狀況。大家應該想不到吧?運動太少才會這樣喔?洋洋在成長過程中的運動不論是量與強度都實在太少,因為爸媽工作實在太忙,下班接孩子回家的時間大家都累了,因此頂多帶去公園走走跑跑,其他時間都在家讓孩子看電視、玩陀螺與玩具車。尤其是今年寒假疫情階段,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每日的運動量,不然疫情過後,可能出現一批專注力明顯不足的孩子。

不只是上述的案例,若孩子在學齡前的運動量或強度不足、從事的運動太過於單一或挑戰不夠(很多人一直只有做某些運動而已),一直這樣到小學以上,就可能在求學的過程中,學習能力會容易遇到界線;例如因體力太差精神不濟,放學後的家庭作業完成率偏低或效率不高,老師或家長未必瞭解狀況,就一味地勉強他們連續完成該做的事情才能休息,孩子便表現出拖拖拉拉甚至情緒不好等現象;臨床發現體能鍛練不夠的孩子,在專注力、挫折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都較低,在學校或家中容易分心、遇到不如預期的小事容易生氣、遇到問題較不願想辦法,希望一切都按照他們當下想法來進行,造成他人的困擾或人際關係不好等狀況。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與兒科醫學會的運動建議指標是「每天要從事4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不僅很少兒童在生活中達到這項標準,而且近年的平均運動明顯比過去還低,因此,請爸媽們一定要讓孩子們多運動;且儘量將此目標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多找時間運動。若實在有困難,至少週休二日和放長假的時間務必增加運動與活動量。疫情階段可在家堅持每日30~40分鐘的感統運動。切記,運動不要鬆懈間斷、一暴十寒,運動最難的是持續!

孩子懶散、易怒、易分心、挫折忍受低該如何改善?

如此一來調整,孩子生活中的不知原因、莫名其妙的大小狀況說不定就會有明顯的改善。

03

改善運動不足的五大方法

方法一:找到孩子有興趣的運動

讓孩子從事他們有興趣的活動,不僅較能持之以恆,未來心情不好時,可透過此運動來排解身心壓力,而不是一味從事可能會危害健康的活動,如打電動、大吃大喝。

方法二:偶爾要額外讓他們嘗試不同運動

像是爬山、攀巖、大地遊戲、趣味競賽或參加比賽等平時較不易接觸的活動,可以增加各方面的刺激。不建議讓孩子隨著自己的心意只從事喜歡的特定活動!要注意動靜態活動的比例必須適當且多樣化,不妨透過長假在比較輕鬆的情況下嘗試不同的新事物,增加孩子的適應性,說不定還能開拓新的興趣呢!

方法三:從運動中觀察孩子,

適度地給予心理支持與鼓勵

因為運動的表現孩子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好壞,從過程中培養運動家精神、挫折忍受度、身體的控制能力與自信感,對於專注力、情緒控制和各方面穩定度都很有幫助。參加團隊的運動,也可發展社交人際技巧與互助合作的概念。

方法四:一週至少有三次中高強度的運動,

每次三十分鐘以上。

方法五:和孩子一起運動,

這是家庭健康與和睦的不二法門。

04

教養小便箴

1.不論大人小孩都需要運動。

2.運動除了有益身心健康,還是排解壓的好方法。

3.運動能促進使人感到幸福的多巴胺和腦內啡肽分泌,讓你越動越快樂喔。

4.比起大吃大喝來紓壓,運動才是對身心最「補」的。

5.爸媽一定要幫助孩子找到能終身持續的運動。

6.小學階段的孩子建議一週至少運動3天,一次最少半小時。

孩子懶散、易怒、易分心、挫折忍受低該如何改善?

05

疫情期間父母應有的觀念

新冠疫情是個特殊時期,我們要趁此機會培養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以前父母沒有培養起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主動學習的習慣,那麼這一次,無論如何都要咬牙堅持到底,就是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每一個人都有向上的動力與能力。有時父母若願意放手讓孩子沉到底了,不見得不好,因孩子只能靠著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了。當然,這個過程,會很漫長,會很艱難,這時需要父母咬牙堅持,堅持就是勝利。也有些父母會說,孩子正處於關鍵的學習階段,不敢做這樣的堅持啊,但是很多父母不知道,那些被父母管著、逼著學習的孩子,等進入大學後,有多少孩子頹廢了呢?

當然,在這個咬牙堅持、等待孩子徹底改變的過程中,父母要不斷地給孩子肯定、鼓勵、幫助和支持。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評價會極大地影響到孩子,如果連父母都覺得孩子頹廢下去了,孩子完了,那孩子的人生就真的完了。所以此時此刻父母要放手,只需做監督的角色,讓孩子培養出自學與自覺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