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推動互聯網醫療“入春”:醫生資源告急 不及用戶數萬分之一

過去的兩個月,新冠疫情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不小的衝擊。3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下降13.0%。

在一片寒冬中,互聯網醫療行業卻在疫情的推動下提前迎來了春天。據易觀千帆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臘月二十九至正月初六),互聯網醫療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達到了671.2萬人,最大漲幅接近160萬人,漲幅高達31.28%。

各大互聯網醫療平臺都迎來數據暴漲。截至3月17日,微醫新冠肺炎實時救助平臺累計訪問量已經突破1.2億人次,累計免費諮詢人次超過了163萬;企鵝醫生平臺在線問診已服務諮詢患者超過600萬人次平臺,總註冊用戶數量1700萬,其中付費患者數環比增長122.66%;平安好醫生疫情期間平臺累計訪問人次達11.1億,APP新註冊用戶量增長10倍。

有了流量加持的互聯網醫療是要走上發展的快車道了?

市場擴容,盈利拐點或將提速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們相信是互聯網醫療的市場認知拐點。”微醫集團董事長兼CEO廖傑遠對藍鯨財經表示,“全社會確確實實地第一次對互聯網醫療真正形成了一致的共識。尤其對我們這個行業來講,可能30天的時間,對整個行業的推動可能都超過3年。”

對於互聯網醫療企業而言,市場滲透率過低一直是行業發展路上攔路虎。長期以來,互聯網醫療企業依託營銷獲客,但與網約車、外賣等業務不同,燒錢在醫療賽道上並不奏效,幾年時間過去,大部分人對線上問診仍抱有疑慮。

以阿里健康為例,2014年港股借殼上市以來連年虧損。其2019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實現營收41.1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9.1%;淨利潤虧損762.9萬元,同比收窄91.5%。其中,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85%。

新冠疫情給長期陷於獲客困境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帶來一場受眾以億計的用戶教育,長達幾個月的時間也培養了用戶的習慣,多家研報都認為2020年互聯網醫療滲透率會創下新高。

除此之外,一位業內分析師對藍鯨財經指出,疫情期間有關互聯網醫療的政策也在逐步放開,尤其是納入醫保的相關政策落地,對於整個行業而言是長期重大利好,持續虧損的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盈利拐點可能因此提前到來。

2018 年以來,互聯網醫療發展路徑逐漸清晰,國家相繼發佈了互聯網醫療的綱領性文件及互聯網診療、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三個配套文件,但尚缺醫保支付關鍵一環。中國醫保在醫療總支出中佔比71.4%(2018 年),醫保能否覆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月2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經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批准設置互聯網醫院或批准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醫療保障定點醫療機構,按照自願原則,與統籌地區醫保經辦機構簽訂補充協議後,其為參保人員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互聯網+”複診服務可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

微醫方面對藍鯨財經表示,互聯網診療納入醫保支付,這是湖北武漢、山東泰安等試點地區的一小步,卻是全行業的一大步。醫保支付的放開,會極大擴大在線診療的服務人群和服務內容,互聯網醫療行業真正進入一個加速發展的時代,這也意味著,能夠打通在線問診、開藥、支付等閉環的服務被納入了政府購買服務範圍,這對產業市場空間是一次大擴容。

企鵝杏仁集團總裁馬丁認為,醫保作為“付費方”,需要考慮如何在有限的資源裡,最大限度的提供最大的保障。常見病、慢性病線上複診服務納入互聯網醫保,對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確實是十分利好的便民措施,而對醫保本身而言,也是很好的節約成本的方式。

接下來的發展似乎也佐證了這些觀點。日前,國家醫療保障局局長鬍靜林在2020年出版的第六期《求是》雜誌上發表署名文章。文章稱,武漢針對門診重症慢病患者的需求,每日納入醫保支付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超過1300單,向定點零售藥店流轉處方超過1100單。

政策的開放,流量的支持,互聯網醫療行業走上了一個快速擴容的道路,但這條路真的好走麼?

難啃的骨頭在供給能力

互聯網醫療行業快速擴容一方面說明具有其廣闊的市場前景,但另一方面也對其醫療供給能力提出巨大的挑戰。

目前,中國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型公立醫院。 原先由於沒有醫保接入,大型實體醫院推進互聯網醫院建設的動力不強,只有部分病源相對缺乏的中小型醫院願意開展互聯網醫療業務,截止2019 年11 月,互聯網醫院牌照僅發放269 家,而全國二級以上醫院有12801家。

同樣的,作為醫療資源核心的醫生群體也處於緊缺狀態。疫情期間,各大互聯網醫療平臺問診需求激增,微醫、阿里健康、企鵝醫生等在推出在線義診的同時,也都在不斷號召動員更多醫生加入進來。

據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近日透露,丁香園現有醫生用戶存量為200多萬,但實際參與在線問診的醫生數量僅有1.5萬多人。醫生與用戶的比例還沒達到萬分之一。

多位業內資深人士對藍鯨財經表示,丁香園的情況並不是特例,而是業內常態。同時他們指出,醫生資源的緊缺也迫使各家互聯網醫療平臺探索更多線上線下的合作可能性,高效地打通線上線下醫療資源、擴張自身醫療資源供給能力可能就是未來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核心競爭點。

連接了超過3200多家醫療機構、36萬多醫生的微醫也表示依託實體醫療機構是其開展服務的基礎,而且它認為接下來互聯網醫院與實體醫療機構會長期保持這種線上線下密切合作的關係。

同時微醫方面對藍鯨財經強調,未來數字健康服務的關鍵在於“通”,只有在線上把醫療、檢查檢驗、藥品、醫保和數字化五個要素打通,打造更多線上線下結合、醫藥保健養貫通的一站式服務,才能滿足人們的不斷增長的就醫需求、健康需求。

與此同時,聚集了45萬醫生的企鵝醫生平臺則將目光轉向基層醫療。企鵝醫生方面對藍鯨財經表示,這次疫情的爆發,讓其意識到醫療供給還是非常的稀缺,尤其基層醫療在整個環節中作用的缺失。

企鵝醫生方面認為,對於互聯網醫療行業來說,當下直接幫助大型三甲醫院是不太奏效的策略。因為它的能力既受限於線上診斷能力,也受限於它線下檢驗檢測閉環的能力,還受限於線上遠程治療的服務能力,這三個受限可能意味著真正的主戰場是在基層醫療。

對此,企鵝醫生未來希望能夠加速培養更多的家庭醫生,以家庭醫生為聯結紐帶推動分級診療,促進優質服務資源下沉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助力基層醫療的健康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一站式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才能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幫助更多家庭。

各家互聯網醫療平臺未來策略不同,但都致力於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提高自身醫療供給能力。在搭上疫情帶來的流量快車後,互聯網醫療行業會駛向何方,藍鯨財經將持續關注。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