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人民日報》刊文:中國防控經驗值得借鑑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2020年3月17日刊登鄭永年教授重要評論文章《中國疫情防控經驗值得借鑑》,這已經是鄭永年教授近年來第五次在《人民日報》刊發評論文章。今天我們為讀者帶來這篇評論文章的全文。


郑永年《人民日报》刊文:中国防控经验值得借鉴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舉國上下迅速動員,從醫護人員、公務員和軍人,到志願者和普通民眾,都在各自崗位上全力應對疫情。中國人民的努力付出和所展現的精神面貌,顯示了眾志成城的力量,令世界驚歎。

中國採取的有效防控舉措,為其他國家抗擊疫情贏得了時間。中國採取的舉措非常嚴格,這是必須的。中國之所以能夠遏制疫情,主要得益於這些強有力的措施。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這是中國應對疫情的第一原則。武漢人民和湖北人民作出巨大犧牲,不僅為中國,也為全世界抗擊疫情作出了重要貢獻。相關舉措給中國經濟帶來了一定影響,但這些舉措都是為了儘快遏制疫情、拯救生命,並儘快恢復正常經濟社會運行秩序。

疫情檢驗一切。儘管媒體呼籲人們防禦的應是病毒,不是特定人群,但在恐懼面前,還是有一些人難以把這兩者科學地區分開來,導致一些華人甚至亞裔在一些國家受到歧視。歧視是愚昧的表現,儘管這種行為不值一駁,但它的確是人類共同抗擊疫情的一大阻力。疫情導致的社會恐慌也考驗著各國的治理能力。在有些國家,民眾恐慌情緒有所蔓延。中國民眾情緒總體保持穩定,在於中國政府堅強和有效領導釋放出的強大動員能力。

病毒沒有國界,國際合作對戰勝疫情至為關鍵。各國政府必須用開放的態度來解決問題,任何推卸責任的行為都是對世界的不負責。儘管國情不同,但很多國家在疫情防控中表現出一些普遍性問題,其中包括政府能否及時有效採取對策以及如何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等。在這些方面,中國已經積累諸多經驗,可供其他國家在適合本國國情的基礎上借鑑。

當前,疫情蔓延已經導致世界經濟遭受不少損失,從內部供應鏈到外部產業鏈,各國正常的經濟活動都面臨嚴峻挑戰。中國在疫情防控不放鬆的前提下,正在全力復工復產、恢復經濟,這將緩解疫情對世界經濟的衝擊。

如果說中國抗擊疫情是上半場,那麼各國合作就是全球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下半場。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人員流動頻繁的今天,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非傳統安全挑戰中獨善其身。面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世界各國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全方位合作。中國在各方面為全世界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秉持開放的態度,中國一直與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共享信息。中國已經和世界衛生組織實現了緊密合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中國繼續與其他國家合作,不僅分享應對疫情的專業經驗,還可以共享公共衛生治理的經驗。

過去五年鄭永年教授在《人民日報》刊發的重要文章列表:

  • 《在開放基礎上競爭和參與:契合中國文化的制度安排(刊發於《人民日報》理論版,2016年4月22日)

  • 《國際秩序面臨新的拐點(刊發於《人民日報》國際版,2017年5月4日)

  • 《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的改革》(刊發於《人民日報》理論版,2018年8月28日)

  • 《為世界提供確定性和正能量》

    (刊發於《人民日報》“2019年度國際特別報道”系列版面,2019年12月26日)
  • 《中國疫情防控經驗值得借鑑》(刊發於《人民日報》要聞版,2020年3月17日)

郑永年《人民日报》刊文:中国防控经验值得借鉴
郑永年《人民日报》刊文:中国防控经验值得借鉴

本文作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

文章原載於《人民日報》2020年3月17日,經作者授權發佈。

關於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由華南理工大學校友莫道明先生捐資創建。IPP研究團隊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係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諮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願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國家高端智庫

中國情懷 國際視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