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第一性原理”,找到需求的“第一因”?

“第一性原理”,簡單說就是一個系統得以成立的原起點,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只要掌握了這個原理,就能夠理解並挖掘實物本質與發展線索,使之企業與個人不斷上升與發展。

如何利用“第一性原理”,找到需求的“第一因”?

第一性原理,最近幾年在國內的風投圈甚是流行,這個概念最早起源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一個哲學術語:每個系統中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它不能被違背或刪除。

之所以在風投圈流行,則是因為初創企業如果能找對所在行業的“第一性原理”,不管前期怎麼賠錢,理論上能活的比較久,畢竟第一性原理是一個系統/生態的基石假設,只要遵循這個基石假設開展業務,就會有機會成為獨角獸。

01 什麼是第一性原理?

簡單來說,第一性原理是一個系統得以成立的原起點,具備這樣幾個特點:

  • 因果分析的第一因:追本溯源,追究終極;
  • 簡一律:世界在本源上一定是簡單的;
  • 動力因:為系統中各個元素的變化提供了推動作用;

第一性原理無論對於企業還是對於個人都具備一定的學習價值:

  • 對於企業來說,通過找到商業模式的第一性原理,找到發展的方向以及未來創新的方向(第二曲線);
  • 對於個人來說,通過不斷擴展思維模式的第一性原理,擴大思維模型的邊界,提升認知能力。

02 第一性原理的應用

馬斯克在做特斯拉汽車的時候,由於電池的高昂成本,行業內很多人不看好馬斯克,不認為馬斯克能成功,因為即便做出了電動汽車,但是由於電池成本所限,電動汽車的售價也會高到消費者不可接受。

但是馬斯克最終成功了,而且做到了可以說全世界電動汽車的第一名;那馬斯克是如何成功的呢?

正如他在採訪中提到的,基於第一性原理思維,馬斯克沒有去找成本低的電池供應商,而成將電池拆解成了最小的組成元素,然後去找這些最小元素的原材料,通過採購原材料並進行重新組合,極大程度降低了電池的成本,導致最終上市的特斯拉電動汽車成本消費者消費得起的產品。

好了,終於可以回到本文的標題內容了,如何找到需求的第一因,也就是第一性原理在產品經理的日常需求分析場景中有哪些應用呢?

這裡舉一個需求分析的案例:某酒店投訴OTA平臺,酒店無法接待外賓,但是在OTA預訂平臺沒有做限制,還是有外賓到店入住,酒店對接的業務同學找到了負責OTA預訂的產品同學溝通。

業務同學:XX酒店一直投訴我們平臺可以支持外賓預訂,你看問的競品平臺,就做了限制,在用戶預訂的時候,如果酒店不支持外賓,就限制入住人姓名不能填寫字母或者拼音,為什麼我們不做?

產品同學:好的,我們排期也加上這個校驗。

OK,這個需求看起來結束了,但是如果我們用第一性原理去分析這個需求,這個需求產生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填寫入住人姓名的時候沒有校驗字母或者拼音麼?

如果思考這個問題產生的第一因,本質來說還是因為OTA預訂流程中,沒有針對酒店訴求對用戶屬性做強校驗。

當然,這和OTA行業特點也有關係,對於用戶屬性信息的收集性或者對用戶隱私的保護性上做了一定的讓步。回到這個需求的分析上來說,簡單的校驗入住人姓名是不是字母或者拼音可以解決問題麼?可能可以解決業務同學反饋的這個投訴案例,但是無法解決這個本質的問題;

以一個用戶故事為例:

一個在中國留學學習中文的外國留學生,假期出去玩碰巧預訂了這家酒店,出於對中文的學習興趣,在預訂酒店的時候入住人填寫了其在中國起的中文姓名;在預訂環節沒有碰到任何問題,但是實際到店辦理入住的時候,酒店拒絕了他的住宿訴求,理由是酒店不支持接待外賓。

那麼這個時候會出現什麼狀況呢?——留學生客人投訴平臺為什麼不提前告知!酒店投訴平臺已經提前告知無法接待外賓,為什麼還有外賓預訂!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在第一次業務反饋的時候通過流程的設計規避掉,但是產品同學由於沒有深入思考這個需求產生的原因,簡單通過競品、業務建議的方式解決了問題,理所當然認為這個需求已經是OK的了,畢竟競品都是這麼做的,而且競品還是行業領先者。

但是,比較的思維往往會導致認知的誤判,就如同第一性原理中所提到的,歸納法可能可以解決當前的問題,但是無法證明會不會產生其他問題。

第一性原理應用在產品經理的日常需求分析工作當中,針對一個需求,找到這個需求背後的本質原因,挖掘需求產生的第一因;這個方法論其實很多產品人都知道,但是能做到每個需求都分析到如此透徹缺很難,人的思維是有惰性的,借用思考快與慢書中作者的觀點,人在思考的時候都習慣用快思考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不願意調動更多的精力去思考,畢竟得過且過。

但是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利於產品經理能力的成長,如何戰勝思維的惰性,無論需求的大與小都力爭做到找到第一因。

除了具備這種思維方法外,還要做到刻意練習——強迫自己在日常工作當中,都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需求背後的本質問題是什麼?只有這種思維方式成為你的習慣,才能做到,每一次的需求都能做到從第一性原理出發,解決問題。

除了在需求分析階段可以應用第一性原理,在產品的從0到1或者做功能/流程的新增時,都可以用到第一性原理。

只要把握住產品或者功能需要解決的最本質的問題,找到產生需求的基石訴求,無論怎麼設計,產品的方向都不會錯,所缺失的可能就是後期的功能/流程的優化與版本的迭代,只要需求的第一因找對,大方向上就不會錯。

#專欄作家#

記小憶,公眾號:PM龍門陣,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OTA中後臺產品經理。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