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激進降息未能力挽狂瀾,QE或將開啟印鈔機模式

一、美聯儲激進降息的作用

在從1954年到現在的60多年中,美國通脹率和聯邦基金利率高度吻合。在這段時間裡,美國通脹率大起大落,在70年代曾經高到14%,也曾低於1%,而聯邦基金利率也隨著變化。道理很簡單:在通脹率高的時期,表明貨幣供給過多,那麼美聯儲必須通過加息的辦法來降低貨幣供給,反之亦然。

聯邦基金利率和市場短期利率(LIBOR)以及商業票據利率高度吻合。這意味著貨幣政策通過聯邦基金利率可以直接傳導到市場。LIBOR是很多活期、短期借貸的基礎利率,包括房貸利率;商業票據利率則是短期商業借貸的基礎利率。所以美聯儲通過調節聯邦基金利率,可以直接有效影響到消費者和企業的融資成本。

因此,美聯儲把利率調到零,也就是貨幣寬鬆的直接結果,會大幅度降低LIBOR和商業票據利率。另外,美聯儲也表明了這個貨幣寬鬆政策的執行,是通過購買7000億美金的美國國債和商業票據來釋放到市場。也就是說,貨幣寬鬆是有定向的,一個是給美國政府借債提供流動性並且降低融資成本,一個是給企業短期借債市場提供流動性並且降低融資成本。

降低企業短期借債融資成本非常重要。在中國遭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時候,大部分企業最痛苦的就是沒有資金對抗流動性衝擊。美國絕大部分大企業都需要通過商業票據市場借短期資金,這是現金管理的一個成熟的常規運作。所以為這個借債市場提供流動性,就直接緩解了美國大企業的流動性問題,緩解這些企業的流動性衝擊,為後面潛在的更糟糕的情況做準備。同時因為商業票據利率也是其他商業貸款的基礎利率,這樣也降低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

二、量化寬鬆增強市場信心

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是日本央行在2001年對抗經濟衰退時開創的方法。所謂量化寬鬆,是指當央行在減息到零,難以再減的時候,繼續增加貨幣供給,從調節利率到調節貨幣量。當時日本量化寬鬆的規模並不大,效果也並不明顯。後來包括克魯格曼等很多宏觀經濟學家都認為,日本央行減息的速度不夠果斷,沒有能改變市場的認知和預期,是造成零利率都效果不好的原因。

所以到2008年金融危機徵兆出現的時候,伯南克非常果斷地連續幾次把利率降到零,並且之後連續發動了三次量化寬鬆(QE)。第一次是08-10年,美聯儲的負債增加了1萬多億美元;第二次是從2010年11月到2011年二季度,美聯儲通過增發貨幣購買了6000億美元的國債;第三次是從2012年9月開始,美聯儲每個月通過購買房貸抵押債券,每個月釋放400億美元的貨幣,並且承諾至少會保持零利率到2015年;從2012年12月開始,美聯儲更是把每個月釋放的貨幣增加到850億美元,到2013年6月開始遞減。

雖然有爭議,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美國果斷的減息和QE政策,是美國相比歐洲和日本更早步入經濟復甦的重要原因。今天美聯儲宣佈的貨幣寬鬆,從規模上相當於一輪QE。而且美聯儲在疫情發展尚未明朗的時候就已經把利率降到零,其態度非常清楚:在今後一段時間,美國再度進入量化寬鬆,在需要的時候,力度會毫不猶豫地加大。

總之,近期美聯儲政策的出臺雖然沒有止住恐慌情緒,但會在恐慌後的理性中逐漸得到市場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