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遠去的甕江老屋


我那遠去的甕江老屋


我那遠去的甕江老屋


我那遠去的甕江老屋


我那遠去的甕江老屋


平江甕江界培塅,是我的老家,是我的出生地,是我兒時生活、成長的地方。它是一棟大屋,在我們當地遠近聞名。

聽父輩人講,我老家的房屋,是屬於客家圍龍屋的建築結構,始建於清乾隆四年(1738年),至今已有二百七十一年的歷史,是客家三進式三棟四橫圍龍屋建築式樣。

解放前,大屋完整的時候,從大石門(前門)進,有石坪一個,長約六米,寬約四米。過石坪,是石造的二頭門,大小與前門相當。跨進二頭門,是正堂,分上、中、下三廳。上廳與中廳用木製屏風隔開,中廳與下廳之間為大石坪隔開,石坪長約十二米,寬約四米。以兩個石大門、石坪、正堂為主軸,左右為對稱的橫廳四個。前面的橫廳由洞門進,木門結構。後面的橫廳由過道進,與正廳之間隔有大小不一的兩個天井,小的長約三米六,寬約五米,長的長約十米多,寬約近四米。整棟大屋,原為純鼓皮屋結構,屋前為半月形的水塘,其不遠處有兩條小河從左右流過,交匯於屋前的田野之外,一徑流向遠方。屋後倚靠兩重山,前低後高,樹木鬱鬱蔥蔥。水塘名曰龍池,後山名曰龍臺,山清水秀,山水相依,呈圓形環抱著整棟大屋。整個大屋佔地八畝,屬中型客家圍龍屋結構。據說,以前的大屋建造,講究前不見木,後不見磚。在外面看,整個大屋都是煙磚、石頭結構,進了二頭門,整個大屋就只可看見木做的房屋了——木牆、木窗、木門,好一派古色古香。

可惜我們的老屋保存不好。

解放前,由於火災、日本飛機轟炸,老屋被焚燒掉一半。被焚燒的一半,後來再做起來,便改成了土築式樣,與老屋相對,稱為新屋。新屋另造大門,供新屋住戶進出。解放後,由於老屋住民大量遷出,老屋拆的拆,改的改,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到現在,老屋的鼓皮木屋一間都沒有了,僅剩一扇木牆,傍靠在二頭門的旁邊,搖搖欲墜。正堂的上廳和四橫廳已經不復存在。石前門及石二頭門已經破舊不堪,門框上的雕花有些已經模糊難辨。

現在看我們的整個大屋,只有幾個石坪還在,幾個天井還在,但因荒廢不用,都顯得不很整潔,淤泥堆積,到處長滿荒草。我們大屋的天井、石坪,可是大天井、大石坪啊,遠近幾十裡,估計是找不到這樣的大天井、大石坪的。

現在唯一可以慶幸的是,老屋正堂的中廳,也就是平常我們習慣說的議事廳,因為組上的紅白喜事需要,長期有人檢修,才得以較為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看看我們大屋的正堂中廳吧。它現在依然保持純木瓦結構,四隻大木柱立於廳中,氣勢宏大。前面的兩隻大木柱,高5.6米,直徑0.4米,兩個柱頂的前方都掛蝙蝠抱銅錢精美木雕,意味“福到眼前”。廳上方的兩隻進身梁為綢木,長8.2米,直徑0.43米,上面雕山水花鳥。廳上方的頂樑柱,正中雕丹鳳朝陽圖案。整個中廳,用鮮豔奪目的油漆塗飾,有金碧輝煌之感。有好事的專家考證說,這樣宏大的中廳,全省少有,完全稱得上是“江南民居第一廳”。

老屋的前門前,兩旁各立著一個雕刻精美的大型石鼓。在前門之上,現在依然保存有左右對稱的大型螃蟹木雕,兩大兩小,共四隻,寓意為武則“橫行天下”,商則“富甲一方”;二頭門後的上方,現在依然保存有精緻小型鹿雕一對,它們與正堂中廳的蝙蝠抱銅錢木雕對應,寓意為“福祿雙全”。講到老屋的雕刻藝術,這些木雕、兩張石刻雕花大門框及前門的石鼓一起,怕是成了老屋難得的遺存了。

說到老屋,我還不由得想到我們祖上留下來的成套的酒席用碗筷。聽人說,我們祖上原來留下來的酒席用碗筷,很有文物收藏價值。筷子是象牙筷;瓷質小酒盅裝酒的時候,會起酒花;倒酒的銅酒壺都有雕花裝飾;瓷調羹、瓷碗,都是上百年的文物。可惜這些東西沒有通過組上,被負責保管的人偷偷賣掉,錢有一部分用來修祠堂,一部分按族房分掉了。這些東西,到底賣出了多少錢,至今是個謎,拿到桌面上來的,聽說交公的時候,只有三萬元多。

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以前可以代代相傳,到了如今,到了我們這幾輩的手裡,就保不住了啊!祖宗的畫像、祖宗傳下來的生活、祭祖用器物被人偷掉;上幾代傳下來的值點錢的藝術品、練武用的器械被人賣掉;祖上以前小心保存,但到現在讓很多人覺得不值錢的東西被人有意無意地毀掉。到如今,就算是一個簡單的過大年拜祖宗,都找不到個好地方,拿不出好器物了!我們的後人辱沒了祖宗啊!

現在,我的農村老家,由於老屋住民不斷外遷,老住房不斷毀損,估計殘存的那些東西,曾經很可能被我們的祖輩賦予了深厚寓意的那些東西,怕是要保不久遠了。在農村,看看當前的發展勢頭,新屋漸起,老屋漸消,我那曾經美麗的客家圍龍屋,我的故園,你怕是要最終消失,僅成為我們後輩記憶中的圖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