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江淹歷史真顏:非“江郎才盡”,乃率意而為

還江淹歷史真顏:非“江郎才盡”,乃率意而為

江淹墓

還江淹歷史真顏:非“江郎才盡”,乃率意而為

江淹墓

還江淹歷史真顏:非“江郎才盡”,乃率意而為

江淹像

閱讀提示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這樣的一句話,從南朝至今的1500多年間,不知觸動過多少重情傷別的中國人在“揮手從茲去”的剎那怦然感懷,脫口而出?這一千古佳句讓一篇叫做《別賦》的文章成為中國文學的經典,卻沒能讓《別賦》的作者江淹的文學人生不蒙羞。

在中國的成語詞典裡,能一人獨享兩個成語的人少之又少,而江淹即是一個,“夢筆生花”和“江郎才盡”皆與他有關。前者讓少年才俊的江淹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文豪,後者卻讓這位一心廉政為官的聞達之人背上了一樁千古難雪的“文學冤案”。窮則逞文,達則輟筆,這也許才是江淹在封建社會里為文與做官的兩種不同時期的不同選擇吧?窮與達,張與弛,在他綺麗與是是非非的人生中穿越、演繹,一時留給後人多少不解的謎團。而這一切,也許才是身為莊周故里的一代才子江淹,以沉默而凝重的文字,表達給中國歷史與文學的真正才華與智慧!

江淹的文學成就:情遠辭麗多“絕唱”

江淹,南朝辭賦大家,一生著作豐富。據其《自序傳》說有十卷,這是江淹在齊代時的記錄。而據《梁書·江淹傳》記載:“凡所著述百餘篇,自撰為前後集。”可知他後來又有新的作品,自己輯錄為前後兩集。《隋書·經籍志》記載:“《江淹集》九卷,《江淹後集》十卷。”《舊唐書》記載:“《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後集》十卷。”唐朝之後,大多記載為十卷。明人胡之驥著有《江文通集匯注》。《梁書》記載他還著有《齊史·十志》,今佚失了。

江淹突出的文學成就表現在他的辭賦方面,他是南朝辭賦大家,與鮑照並稱。南朝辭賦發展到“江鮑”,達到了一個高峰。江淹的《恨賦》、《別賦》與鮑照的《蕪城賦》、《舞鶴賦》,可以說是南朝辭賦的佳作。江淹的《別賦》描寫了富貴之別、劍客之別、征夫之別、絕國之別、夫妻之別、求仙遐登之別、戀人之別,將種種惜別之情、離別之痛寫得淋漓盡致。江淹筆下那種“使人意奪神骸,心折骨驚”的離情別緒,令人讀之動容,為他那“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感慨與傷痛,並深深地感動。其《恨賦》則分別描寫了秦王、趙王、李陵、昭君、馮衍、嵇康等不同時代、不同際遇人物的遺恨。無論是削平天下的秦王、金輿玉乘的趙王,還是名辱身冤的李陵、蕪絕異域的昭君;無論是塞門不仕的馮衍,還是身陷囹圄的嵇康……當“煙斷火絕,閉骨泉裡”時,他們都會有遺恨,他們“莫不飲恨而吞聲”。“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自古皆有死,而生生死死 ,如春草秋風般循環往復,但人的遺恨是免不了的。江淹以抒情的筆墨描繪了人間的離情別恨,哀婉而蒼涼。他的《倡婦自悲賦》、《哀千里賦》、《待罪江南思北歸賦》等都以抒情見長,展現了江淹善於狀物達情的文思才華。

《中國文學史》稱江淹為南朝時最優秀的詩人。他的詩作成就雖不及他的辭賦和駢文,但也不乏優秀之作,其特點是意趣深遠,在齊梁諸家中尤為突出。善於擬古是江淹詩歌方面的突出特色,面貌酷似,幾可亂真。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在《詩品》中就說江淹“善於摹擬”。江淹努力學習古人的作品,確使他擺脫了一些綺麗之風,寫出了不少在流麗中帶有峭拔蒼勁之氣的詩篇。在江淹的詩歌中,有一部分為樂府歌辭。江淹的樂府歌辭在南朝雖不能技壓群雄,也算得是上乘之作。

清朝大儒金聖嘆說江淹“以文邀幸”,有些過了。但江淹確實有幾次憑藉自己的文思才華而自救。江淹被誣入獄,他寫了一篇《詣建平王書》,以其文采飛揚、不卑不亢、懇切而誠摯的情感陳述自己的冤情,深深打動了建平王,因而豁免。齊高帝蕭道成就是看中他的文采而慕名招用。

江淹在仕途通達時,他的詩文辭賦漸少,時人謂之“江郎才盡”。這不能不深令世人惋惜或不解,於是有好事者便杜撰出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故事為江淹開脫。《南史·江淹傳》篇末載兩則故事:其一說,江淹在宣城任太守時,有一天住在寺廟裡夢見一人自稱張景陽對他說,“以前我有一段錦緞放在你這裡,現在你把它還給我吧!”江淹從懷中取出數尺錦緞還給此人,此後江淹就寫不出好文章了。其二說,江淹有一次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筆在你這多年了,請你把它還給我。”江淹從懷中取出五彩筆還給那人,此後江淹再也寫不出好詩文了。

這兩則故事其意基本相同,無非是說江淹的才華是上天神人給的,既然神人將“錦緞”、“彩筆”收回,江淹的文采也就沒有了,這顯然是杜撰。但不妨這樣猜想,江淹將詩文辭賦視為雕蟲小技而非經國之大業,將才華與智慧轉到政治方面上,使他具有成熟的政治修養與過人智慧,使他在仕途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江淹的歷史真顏:窮則逞文 達則輟筆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學家,歷仕三朝。濟陽考城(今河南民權)人,故里在今民權縣程莊鎮江集村。

父親江康之,南沙令,雅有才思。江淹少時孤貧好學,六歲就能賦詩,十三歲喪父,家境貧寒,以採薪養母,二十歲左右開始出仕,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江淹自稱“博覽群書,不事章句之學,頗留情於文章”,其少年時就很有才華,品位較高。初仕伊始在宋皇族始安王、新安王、建平王等幕府中任幕僚。泰始二年(466年),江淹受廣陵令郭彥文案牽連,被誣入獄,在獄中上書陳情獲釋。劉景素密謀叛亂,江淹諫勸,並寫了十五首詩以諷勸,劉景素不聽,反而將其貶為建安吳興(今屬福建)縣令。這一時期,任上的事務不多,頗為清閒,而閩地山水秀麗,江淹便流連山水,著文章自娛,其許多代表作品寫於此時。後來齊高帝蕭道成執政時,慕江淹之名,自吳興將其召回,並任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等職,江淹開始受到重用,此後一路升遷,官運亨通。梁武帝蕭衍代齊後,江淹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封醴陵侯。梁天監四年(505年),江淹去世,時年六十一歲,葬在故里江集村東北約六公里處(今民權縣程莊鎮李堂村),梁武帝蕭衍“為素服舉哀”,諡“憲伯”,《梁書》、《南史》有傳。

江淹為官智慧,富有遠見。宋順帝時,蕭道成(後為齊高帝)輔政,荊州刺史沈攸之忠於宋,舉兵反對蕭道成。蕭道成詢問江淹,江淹向他陳說蕭道成必勝而沈攸之必敗的五條原因。第二年沈攸之果然戰敗自殺身亡,江淹也因此而甚得齊高帝賞識。齊東昏侯永元年間,崔慧景造反,率叛軍圍困京城建康,城內士族官僚紛紛投身於叛軍門下,只有江淹稱病不往。崔慧景很快兵敗,眾皆服江淹有遠見。後來蕭衍帶兵至新林(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士族官僚對他並沒有看好,人人安之若素,而江淹卻脫去官服,投奔蕭衍。後蕭衍稱帝,江淹得到重用。

江淹為官更是清正,不避權貴,直言敢諫。宋後廢帝劉昱即位“多失德”,劉景素又偏聽偏信左右之言,政局岌岌可危。江淹從容直諫,劉景素怒而不納,

江淹贈詩十五首以諷諫。江淹任御史中丞時,彈劾司徒左長史王繢、護軍長史庾仲遠。也曾奏前益州刺史劉悛、梁州刺史陰智伯有贓物寶貨成千上萬,並拘捕了他們,交朝廷治罪。其他被檢劾論治的違法官員更是不勝枚舉。齊明帝曾當面稱讚江淹:“從宋代以來,不曾有嚴明的御史中丞,今君可謂獨一無二。”

千百年來,世人常以“江郎才盡”一詞比喻一個人才思衰退。“江郎”緣何“才盡”?作為一個文化問題,自古以來所引起的爭論和思考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古人認為,江淹“才盡”與其夢失“錦緞”、“五色筆”有關。今人大多認為“江郎才盡”主要是因他官居顯位以後,忙於官場“公務”和應酬,怠於學習、疏於創作所致。

其實,原因並非完全如此。一個“夢筆生花”的著名才子,又怎會“江郎才盡”?其說法有以下幾種。一是江淹晚年由於遇到喜好文墨而又氣量狹窄的梁武帝,不敢以文才凌駕於帝王之上,所以故意“藏拙”,不是真的才盡。二是江淹對當時流行的“永明體”文風不滿,但無力與之抗衡,只能擱筆表示抗議。三是江淹由於生活環境改變,晚年已身居高位,公務纏身,沒有時間進行文學創作。四是他看透了封建君王的專擅思維,寧可背上“才盡”的名聲被後人譏笑,也不肯引火燒身。在這一張一弛之間,江淹顯現出了成熟的政治修養和過人的聰明才智,在這樣的大智慧面前,吟詩作賦、擺弄文字實在是雕蟲小技了。

窮則逞文,達則輟筆,這也許才是江淹在封建社會里為文與做官的兩種不同時期的不同選擇吧?窮與達,張與弛,在他綺麗與是是非非的人生中穿越、演繹,一時留給後人多少不解的謎團。而這一切,也許才是身為莊周故里的一代才子江淹,以沉默而凝重的文字,表達給中國歷史與文學的真正的才華與智慧!

此後的江淹故里民權縣更是出現了宋朝兄弟雙狀元宋庠、宋祁和明朝于謙、清朝張良珂等很多有文學成就的大家。如今,這裡依然是民風淳樸,文化氛圍濃厚。而相隔千年的江淹並沒因“才盡”的傳說影響後人對他的景仰,他的為官之道,為人之德,為文之風,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民權人,甚至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一位彪炳史冊的文學大家已經名傳千古、流芳萬世。(班琳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