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傳統韻味的紀年法,瞭解一下……

有傳統韻味的年歲記法


在本週四的文章推送中,

三少介紹了一件趕巧的玉雕作品《壽星》,

並以此方式紀念了自己的生日,

三十一歲,不由得更多了一份緊迫感,

因為依照傳統文化裡的説法,

這已是過了而立之年;

三十而立,

也許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人熟悉的人生敦促言語之一,

不論你過往的青春歲月多麼努力,亦或多麼懶散,

三十歲,便該有個而立之年的樣子,

家庭、事業、人格品徳等,

都應該有個成形,立定,穩定的境況;

有傳統韻味的紀年法,瞭解一下……

(俱樂部展櫃一角)

為短短數十年人生,

奠定些奮鬥基礎,

也為下一個十年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

因為過了這個年紀,肩負的責任會增加更多,且不可輕言退縮,

所以三十歲,對絕大多數男性網友而言,

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歲月門檻;

借用古詩詞裡的話來感受下這份緊迫,

人生百歲,七十稀少。

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

都來五十載,一半被、睡魔分了。”(摘自北宋詞人王觀的《

紅芍藥·人生百歲》 )

在此,三少願和大家一道,

共勵,共勉!

有傳統韻味的紀年法,瞭解一下……

(《北宋·王觀·紅芍藥·人生百歲》)

説回“三十而立”一詞,出自《論語·為政篇》,

原話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是孔子對自己人生最關鍵的五十餘年做的重要節點劃分和總結;

這種劃分深得後世尊崇,

以致於,即使現在還有很多人不知其出處,

但對“而立不惑

知天命”等說法都會有所耳聞,

這就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體現,

能夠在你我不知不覺間為之吸引並使用,

即便對文中個別年歲命詞理解尚不統一,但並不影響被引為我們的人生指導之言;

有傳統韻味的紀年法,瞭解一下……

(三少作品·尚文-側)

在相應的年歲,收穫應有的人生智慧,

不至於渾渾噩噩之間,就已走到了人生終點,

那麼在傳統文化中,

除了上面的年歲代名詞,還有沒有其他的呢?

當然有,比如“花甲”(六十)、“古稀”(七十)、“耄耋”(八九十,有的會因“蝶”“耋”諧音,用蝴蝶寓老人長壽)等較為熟悉的,

也有如“總角”( 指八九歲至十二三歲的少年兒童)、“豆蔻”( 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束髮,加冠表成年)等相對陌生的;

剛出生的嬰兒用“赤子”(唐代

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未滿週歲的嬰兒用“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

古代女子十五歲盤發,戴簪表成年,稱“及笄(jī)”,

人至百歲特稱“期頤”,出自《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九十九歲稱“白壽”( “百”減“一”為“白”),

另外108歲用“茶壽”(“ 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

有傳統韻味的紀年法,瞭解一下……

(三少作品·壽星)

這些傳統的年歲叫法,

有些隨時代發展已經逐漸不再適用,

但是我們可以從這些命名的方式上感受到古代文賢的智慧,

有韻,有味,有的還能令人會心一笑,

如今也仍有借鑑意義,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必要了解下,

不為別的,只為讓文化的傳播發展有根,有源,有營養……


文|玉三少

助審|貓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