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是怎麼死的?為何看了一封信就自殺了?

柚子時訊


呂不韋作為輔佐了秦國兩代帝王的功臣,對於大秦堪稱功勳卓著,然而自嬴政於秦始皇九年(前238)舉行冠禮誅殺嫪毐之後,呂不韋的處境可以說越來越尷尬,不僅被罷免回家,而且秦始皇一紙書信將其所有功勞全部抹殺,並令其遷居屬地。呂不韋不傻,他知道自己已經到了為秦始皇所不容的地步,自盡已經算是一種體面的死法了。

△呂不韋劇照

秦始皇誅滅嫪毐之後,呂不韋的處境越來越尷尬

呂不韋本是經商出身,見秦公子異人“奇貨可居”,遂棄商從政,不僅一手將異人扶上國君之位,而且先後輔佐秦莊襄王、秦始皇兩代秦王,對秦國也算是功勳卓著。秦始皇繼位之後,不僅尊奉其為相邦,甚至稱之為“仲父”。

秦始皇繼位之初年紀尚幼,因而朝政基本掌握在呂不韋手中,又因秦始皇生母趙姬本是呂不韋府上的姬妾,因此兩人竟然時長私通。後來,呂不韋見秦始皇逐漸長大,生怕事發之後對自己不利,這才將嫪毐引薦給趙姬,趁機得以脫身。

嫪毐入宮之後,則憑藉著出色的“床笫功夫”極受趙姬寵愛,而憑藉著趙姬的寵信,嫪毐開始迅速擴大勢力。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嫪毐酒後斥責一位大臣,竟然自稱秦王假父,該大臣於是向秦始皇告發,稱嫪毐並非宦官,且和趙太后私通生下兩個兒子。

秦始皇下令徹查此事,嫪毐得知後,狗急跳牆之下便準備發動叛亂。秦始皇為了穩住嫪毐,便宣佈將在嫪毐和趙姬居住的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以為秦始皇尚未發現自己的罪行,再加上叛亂準備尚不充分,便將叛亂的時間選在了秦始皇舉行冠禮之時。

因為秦始皇早有準備,嫪毐的叛亂最終被秦始皇佈置好的三千精兵剿滅,嫪毐最終被車裂,曝屍示眾,移滅其三族,並處死了嫪毐和太厚趙姬所生的兩個私生子,就連趙姬也被囚禁雍城。而正是由於這件事牽扯到了呂不韋,其於次年被罷免相位,並被驅逐出咸陽,遷往河南封地居住。嫪毐和呂不韋先後被除,秦始皇這才算真正大權在握。

可以說,此時的呂不韋處境極為尷尬,憑藉著曾經的功勞和在朝中的勢力,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正是由於這股龐大的勢力,同樣也會遭到秦始皇的猜忌。畢竟,對於秦始皇這樣一位強勢的帝王來說,曾經大權在握的呂不韋,顯然已經成為了其掌權的一個絆腳石。

一封書信成為最後一根稻草,呂不韋最終選擇自盡而亡

呂不韋被貶河南之後,卻並未因失勢而變得門可羅雀,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紛紛前來拜訪,可以說是絡繹不絕、門庭若市。各國使者不去拜訪秦王,卻跑去拜訪一個已經被貶的前相邦,這讓秦始皇會如何想?你呂不韋是意圖不軌呢?還是想叛逃他國?

於是乎,秦始皇的一紙書信便從咸陽宮送到了呂不韋手中,信中寫道,“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意思是說,你呂不韋對秦國有什麼功勞?可以讓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與秦國有什麼血緣關係?竟然敢號稱仲父。並命令其與家屬遷居蜀地。

這封信看似只是些指責之語,但卻堪稱誅心。秦始皇短短几句話,便等於將呂不韋之前對秦國的功勞和貢獻全部抹殺,而這些可以說是呂不韋可以保命的一大砝碼。呂不韋顯然是個聰明人,看到這封信之後,心裡應該已經極為清楚,秦始皇對自己的容忍幾乎已經到了最後底線。

呂不韋正是看清了自己與秦始皇矛盾的根源,因而知道秦始皇遲早要處死自己,此時的他除了一死之外,已經別無他途可走。呂不韋很清楚,秦始皇此時不殺自己,除了自己的功勞之外,更是源於自己還沒有足以致死的罪名。

這種情況下,如果呂不韋選擇自盡,那麼由於自己的威脅將不復存在,那麼憑藉自己此前的功勞和苦勞,秦始皇想必也不會再難為自己的家人。可如果等到秦始皇最後舉起屠刀,恐怕連自己的家人都無法倖免了。

事實上正是如此,在呂不韋死後,秦始皇不僅沒有難為其家人和族人,甚至連已經遷徙到蜀地的嫪毐門客都准許回到京城。


香茗史館


秦始皇為什麼要殺呂不韋和嫪毐,或者說秦始皇為什麼要剷除呂不韋和嫪毐勢力,因為秦始皇親政了,贏政13歲即王位,22歲親政,在未親政的9年間,都是趙太后的兩位代理男人把持朝政,被稱為仲父的呂不韋和稱為假父的嫪毐,親政後的贏政深知君主必須獨制的政治法則,他又是剛烈嚴酷之人,所以結果只有一個,呂不韋和嫪毐必須退出最高權力層。

贏政,13歲即王位,22歲親政,同年滅嫪毐,第2年罷呂不韋,25歲剷除呂不韋勢力。

當時的呂不韋和嫪毐都養著門客數千,朝中黨羽遍佈,宮廷衛士、京畿行政都有其人,是和秦王贏政並立的三大勢力,嫪毐深知自己與太后淫亂宮闈,私通生子的罪行,大禍臨頭之下決定冒險一搏,在贏政到雍城舉行冠禮之際,矯用太后的玉璽,徵調衛卒,發動叛亂,成則讓自己與太后私生子繼王位,敗則人頭落地,結果嫪毐被贏政叮叮咣咣,三下五除二給剿滅了,嫪毐被夷三族。

西漢時期,益州地區曾有個不韋縣,就是當年呂不韋宗族子弟遷徒於此得名。

相比於嫪毐這個蠢貨,呂不韋就隱忍很多,贏政在解決嫪毐這個毒瘤後,著手調查呂不韋,這是勢在必行之事了,《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嫪毐實非宦者,常與太后私亂,生子二人,皆匿之,具得情實,事連相國呂不韋”,但由於呂不韋輔佐秦兩位君主,身居高位10多年,領封邑十萬戶,門客、家奴數量龐大,在國際享有很高的聲譽,盤根錯節的關係更是數不勝數,直接拿下勢必引起摩擦,於是將呂不韋免職,回到河南封地,史書記載“免相國呂不韋,文信侯就國河南”。

禹州市,呂不韋故里,有小呂鄉,大呂村。

在呂不韋看來,整日擔心的事情終於有了結果,雖然免職,沒有權力,遠離政治中心,但贏政仍稱他為“文信侯”,看來自己名份還是被贏政所認可的,就國河南,也給自己留下面子,所以來到自己封地的呂不韋,立刻精神煥發,恢復了待人接物,門客、舍人都聚攏來,研究政治,討論軍事,在呂不韋集團看來,贏政還是太嫩了,呂相一定有政治命運的轉機,只待契機。但遠在咸陽的贏政可不這麼看,回到河南的呂不韋賓客、謀士越來越多,其勢力不減反增,史書形容,各國諸侯頻繁派賓客使者拜候,往來車隊相望於道。

圖為洛陽偃師呂不韋墓,於90年代重修。

這還了得,他呂不韋到底想幹什麼,能幹什麼,勾結?叛亂?禍根?贏政的心情和顧慮是可以理解的,呂不韋這是在挑戰他的底線,憤怒之下賜手書“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這完全是質問的口氣,你對秦有什麼功勞,你與秦王有什麼關係,還敢稱仲父,食十萬戶,滾到巴蜀去吧!這是兩人徹底撕開臉的一封信,呂不韋深知政治生涯永遠到頭,快60歲的老頭徒遷巴蜀,這是要他命的做法,秦始皇意思很明確了,我要看著你死,如果不死就不算完,如果你死了族人遷徒巴蜀,才算終結,曾經多麼心高氣傲的呂不韋,卻望了韜光養晦,落到此境,無從他選,最後為了保住族人,飲鴆自盡。


圖文繪歷史


司馬遷寫《史記》前後不一致,在《秦始皇本紀》中這樣說: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

《秦始皇本紀》說秦始皇是秦莊襄王的兒子,莊襄王在趙國做“質子”時見到了呂不韋的美姬,於是娶了,生下了秦始皇。

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他有這樣說: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這裡說呂不韋有意而為之,將已經有身孕的趙姬獻給子楚(秦莊襄王),生下了趙政(秦始皇)。這裡直接說秦王嬴政就是呂不韋和趙姬的兒子,子楚被矇在鼓裡,呂不韋這是要圖謀秦國的王位。

因此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嬴政的身份就是爭論不休話題,這也是司馬遷當時也考慮到不能澄清秦始皇的真實身份而做了這兩種記載。(趙姬劇照)

呂不韋為什麼封了食邑十萬戶?如何做上秦始皇的“仲父”?

秦始皇的這封信主要講呂不韋有什麼功勞,被封食邑十萬戶;和秦國王室沒有親屬關係,怎麼能稱“仲父”,直接擊中了呂不韋的要害,其實呂不韋和家人遷徙到蜀地是變相的滅族,衡量得失之後,呂不韋自殺。

呂不韋是一個大商人,他結交作為趙國質子的子楚,先送500金給拮据的子楚花銷,又送美人趙姬,而且還為他生下了兒子,使得子楚對呂不韋信任有加。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派王齮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國想殺了質子子楚,又是呂不韋花費600金買通邯鄲趙軍把守城門的官員,讓子楚逃亡到秦國大軍之中,安然回國。趙姬和嬴政也在呂不韋的安排下躲過了趙國軍隊的搜捕,最終逃亡到秦國。

子楚回到秦國之後,又在呂不韋的操作之下當上了秦國的太子,秦孝文王去世之後,子楚即位為秦莊襄王。

綜合以上來看,呂不韋是秦莊襄王即位的大功臣,因此秦莊襄王即位之後,立馬封呂不韋為相國,封食邑河南雒陽十萬戶,算是投桃報李了。

秦莊襄王做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就去世了,嬴政在自己母親趙姬和呂不韋的操控之下順利登上了王位。由於嬴政當時年齡還很小,於是尊稱呂不韋為相國,號“仲父”,這是離不了呂不韋集團的支持啊!(呂不韋和秦王嬴政劇照)

一封信透漏了多少信息?

根據記載,呂不韋是收到秦始皇寫的親筆信之後就服毒自殺了。到底秦始皇的書信中寫了什麼,嚇得呂不韋馬上就自殺了吶?《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很簡略: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呂不韋接到秦始皇的書信之後,立馬就服毒自殺了。

秦始皇能夠順利掌權多虧了呂不韋的支持,但是功高蓋主,秦始皇不得不防。同時,呂不韋和趙姬、嫪毐和趙姬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嫪毐和趙姬還生下了兩個兒子。嫪毐試圖起兵殺秦始皇,立自己和趙姬的兒子即位,反被秦始皇所殺。秦國朝野上下對秦始皇身份的質疑應該在私底下傳的很厲害,秦始皇也擔心秦國朝野上下知道自己的身份,很快會丟失王位、被殺。

嫪毐集團被消滅之後的一年零一個月,呂不韋被解除相權,回到自己的食邑生活。呂不韋在秦王嬴政即位之初時的門客就多達萬人,解除相權之後,到呂不韋食邑拜訪的官員、門客絡繹不絕,這讓秦始皇非常擔心,於是寫了一封短信給呂不韋。(秦王嬴政劇照)

與其是給呂不韋送信,倒不如說是嬴政信使率領軍隊圍困呂不韋家族所在地。先是免了相國,這次要把食邑十萬戶收回,呂不韋成了徹徹底底的窮光蛋,如果秦始皇不動手,也有其他政敵出手消滅他的家族。思考再三,不如自殺,自己一死,秦王嬴政的心頭大患也去除了。對秦王嬴政身份的質疑也會銷聲匿跡,試問有那個兒子下手殺死自己的父親吶!

呂不韋自盡之後,準備遷往蜀地的呂不韋家人也就不再遷徙,已經遷徙往蜀地的嫪毐門客都被放回。呂不韋集團和嫪毐集團是秦國兩大政治勢力,牽連很廣,為了穩定秦始皇還是採取了安撫措施,穩定人心。


穿越再現彼岸


嬴政對呂不韋,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一、呂不韋之功:從昭襄王暮政時扶持嬴異人,到孝文王,莊襄王兩代急劇更迭時穩定朝局,嬴政即位前期協調軍政扶持親政,直至配合剷除嫪毐,呂不韋居功至偉。

二、呂不韋之過:私進嫪毐以致穢亂朝局。

以上這都是確定無疑的,不確定的是罷黜呂不韋是不是僅僅因為嫪毐事件,還是有其它原因。

呂不韋做《呂氏春秋》,倡導的是王道仁政,與秦自孝公之後六世遵循的商君霸道法制涇渭分明。《呂氏春秋》是在剷除嫪毐事件之前,隨著太后嫪毐勢力的崛起,呂不韋丞相勢力蟄伏而日漸式微,退而廣絡山東百家之士而著,目的是想修正霸道秦法。因此呂不韋著《呂氏春秋》是出於政治目的。

嬴政逐漸成長,聯合呂不韋剷除嫪毐。嫪毐已除,嬴政親政,則兩個問題突顯出來。一是要繼續商鞅秦法,還是要遵循呂不韋著《呂氏春秋》所倡導的王道仁政?這是重大的國政之爭。選商鞅秦法則繼續強兵平天下,選王道則仁政化天下。二是呂不韋繼續作丞相,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另選丞相。呂不韋在城門公開《呂氏春秋》,“改一字賞千金”,這是和嬴政打擂臺。

之前呂不韋功大於過,雖然深陷嫪毐事件,但配合剷除嫪毐。嬴政親政之後,呂不韋如果從仲父,丞相雙重身份,歸位於單純丞相身份,讓年輕的秦王自由施展抱負。呂不韋卻在重大國政上採取不配合的姿態,企圖以仲父,丞相身份,要秦國走自己選的王道仁政之路。秦王以深涉嫪毐事件為理由罷黜呂不韋,則必然!

但念其功,貶到洛陽養老。

呂不韋在洛陽,本該歸隱泉林養老,卻頻會山東各國使臣,大宴山東百家士子,這就觸犯了忌諱。

忌諱一、交往山東各國和士人,對秦政造成巨大的干擾。

忌諱二、嫪毐事件是秦國之恥,嬴政之恥。頻繁的交往放大了國恥,放大了秦王之恥。事實上山東六國和山東士子交往呂不韋,也不是純粹的私人交往,而是帶走明確的政治目的,把秦國國恥變成山東各國嘲笑的把柄。

嬴政的“何功於秦,何親於秦”,就有雙層含義。念其有功有親才免於一死,但不能因為有功而擾亂國政,不能有親而彰秦國秦王之恥。至此,有功有親,變成何功何親,前事一筆勾銷,遷居巴蜀。相當於又給了一次機會。

呂不韋選擇自殺,成全自己身後名,彰顯嬴政之殘暴


雨和


呂不韋是飲鴆自盡的。

秦王想殺掉相國呂不韋,但因他侍奉先王有很大功勞,還有很多賓客辯士為他說情,所以秦王不忍心處罰呂不韋。又過了一年多,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絡繹不絕,前來問候呂不韋。

秦王恐怕他發動叛亂,就寫信給呂不韋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呂不韋一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後被殺,就喝下酖酒自殺而死。


歷史代的方剛視角


嫪毐事發後,呂不韋受牽連而被免相歸家,雖退隱還鄉,居家過日子,還常常與各諸侯國名人賓客來來往往,熱鬧非凡,甚至常有邀請函請呂不韋到他們的國家去拜訪或者說交流!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些問題傳到秦王那兒,秦王恐其生變,乃賜文信侯書日,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徒處蜀!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鳩而死!為什麼呂不韋沒有選擇徒蜀而選擇自殺?那一句自度稍侵,恐誅,呂不韋此時意識到,犯了一次罪,卻被懲罰兩次,並且是加大懲罰力度,說明秦王心中之怨並沒有消散,只是找不到藉口收拾他而已,有一就二,有二就有三,想要徹底的了斷這章破事,想要解開秦王心結,呂不韋知道自己非死不可!自已飲鳩而死,也許還能給家族留下一線生機,即呂不韋不選擇徒蜀而選擇一死了之,是深思熟慮後得出的最佳策略!即能解秦王心結又可能給自己家族留下一線生機!所以他選擇飲鳩而死,以死向秦王謝罪!!


雲散月明


呂不韋之死正史沒有記載,只是野史撰寫,真實性僅供人參考。據說呂不韋得知有人猜疑他是秦王嬴政的生父,這是關乎嬴政繼承合法性的致疑,所以呂不韋見信隨即自殺,以死了卻諸多紛亂,擋住那些悠悠之口。


賈雲峰


秦始皇寫了一個字條讓人送給呂不韋,全文如下:“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一一一一逼呂不韋走步四川流放。故呂飲鳩自殺。


高廣福204高廣福204


呂不韋在歷史上是個很厲害的人物,原本自己可以當王,但是為了兒子也就是當時的秦始皇,把王位讓給秦始皇,後來始皇逐漸長大當政,野心勃勃,狠心殺掉自己的仲父。在呂布韋死後,秦始皇說,您是永遠是我的仲父。


楊亞弟857


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碰上白眼狼‘註定命難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