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飢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是什麼意思?

用戶3230777196690


“老夫飢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大詩人也有吃相不雅的時候,不動地方,整個兒地吃蒸餅

食蒸餅作

何家籠餅須十字,蕭家炊餅須四破。

老夫飢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

詩人一腹大於蟬,飢飽翻手覆手間。

須臾放箸付一莞,急喚龍團分蟹眼。

“老夫飢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是楊萬里的《食蒸餅作》中的一句,意思是老夫餓了,走不動了,只想要整個兒的吃(蒸餅)。這是那個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楊萬里嗎?吃相真是不雅喲!看樣子“民以食為天”,大詩人也不例外,餓急眼了也一口吞。

楊萬里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政治家,和陸游、尤袤、范成大合稱“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世人稱之為“誠齋先生”。1154年,楊萬里進士及第,曾任國子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秘書監等職,累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歷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真正的“四朝元老”。1206年,以八十歲高壽病逝,獲贈光祿大夫,諡號“文節”。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的就有四千多,名副其實的高產高質詩人,被譽為一代詩宗。他的詩多寫自然風景,語言淺顯清新,也有少數描寫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思想的作品,有《誠齋集》存世。

能想象出這麼個一輩子當官的人也有整個吃蒸餅的時候嗎?完全沒有了“日常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閒居初夏午睡起•其二》)的慵懶,沒有了“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桑茶坑道中》)的悠閒,是《過鬆源晨炊漆公店》“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還是《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一登一陟一回顧,我腳高時他更高”累的?疲憊不堪,坐下來就想鶻侖個兒吃蒸餅?

“老夫飢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詳解

解釋這句詩的意思,重點在“那”字和“鶻侖”兩個字上。“那”,在這裡讀“nuo”,二聲,動詞,“移動,挪動”的意思,後作“挪”。《西遊記》裡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原文就是“尖嘴縮腮,金睛火眼。頭上對苔蘚,耳中生薜蘿。……還喜得眼睛能轉動,言語雖利便,身體莫能那”,和這裡的“那”是同一個意思。“鶻”,古書指隼一類的鳥,尾短,青黑色。宋•蘇軾《石鍾小記》裡有“山上棲鶻”的句子,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裡也寫過“俊鶻摶水禽”。“侖”是條理,侖次。“鶻侖”也作“鶻淪”、“鶻圇”,是“整個兒,完整的”意思。宋《朱子語類•卷六五》“……然無間斷,只是鶻淪一個大底物事,故曰大生”;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澶淵之役,畢士安有相公交取鶻侖官家之說”;楊萬里的另一首詩《題李子立知縣問月臺》“初頭混沌鶻侖樣,阿誰鑿開一為兩”。

這裡都是“整個兒”的意思,後來演變出來的成語應該就是“囫圇吞棗”。

讓楊萬里這個大詩人“鶻侖吞一個”的到底是個啥?

聯繫詩名和上句,我們可以知道楊萬里整個兒吞的是“蒸餅”,那蒸餅是個啥吃食?別看它叫“餅”,其實就是相當於現在的饅頭!(注:現在的饅頭,因為那時也有饅頭,卻是帶餡的;餡少的叫饅頭,餡多的叫包子)。宋朝時的餐飲很是發達,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當時就有七十二家正店(大酒店),各種腳店(小店)則林林總總數不清。北方大面積種植麥子,讓麵食在宋朝已經成為主食,並且品種繁多,但是,大多數都叫“餅”,可以說麵食小吃在宋朝的舌尖上獨領風騷,“餅”字又在諸多面食裡獨樹一幟。《倦遊雜錄》裡說“餘謂凡以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燒餅,水瀹而食者呼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就是說“蒸餅”就相當於現在的饅頭,不過可能薄而圓一些。

吳處厚《青箱雜記》裡講宋仁宗廟諱“貞”(應作“禎”),諧音“蒸”,故避諱“蒸”為“炊”,“蒸餅”就叫成了“炊餅”。大家注意到《水滸傳》裡武松離家前對哥哥囑咐的話沒有?“你少在外面,早點回家。原先做炊餅十扇籠,以後只要做五扇籠”,可見武大郎賣的“炊餅”實際上就是“蒸餅”,用“籠”蒸出來的。

“蒸餅”不是蒸出來就行的,要蒸出十字裂口來,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純鹼“開花饅頭”。《晉書•何曾傳》裡“蒸餅不上坼十字不食”,就是說蒸餅不蒸出十字裂紋都不吃。可見這“十字花”是合格蒸餅的標誌,所以此詩開頭才會有“何家籠餅須十字,蕭家蒸餅須四破”的句子,十字,破成四瓣,你要是端上來的蒸餅不這樣,也不會有人吃啊!換句話,沒蒸出十字花兒的蒸餅,你也不能上桌,那是赤裸裸地自己砸牌子。

延伸閱讀:“鶻侖吞一個”的後果——“須臾放箸付一莞,急喚龍團分蟹眼”

餓壞了,狼吞虎嚥、風捲殘雲地吃完了蒸餅,放下筷子,露出舒心一笑(可能還有些不好意思),急忙還得喝茶,光顧著吃了,噎著了!這就涉及宋朝飲食文化中的另一亮點——茶文化了。簡而言之,“龍團”就是“龍團茶”,有龍紋圖案的上好茶餅;“蟹眼”,是點茶時形成的蟹眼般的泡沫。肚子飽了,喝茶就不急了,可以細細地品慢慢地飲了。

總結語

“老夫飢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字面上來說就是餓了走不動了,就想整個兒地吃蒸餅,表現出了大詩人人間煙火的可愛一面;往深了說就是宋朝的飲食文化了。

留言:這就是我hyg陌上花開,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謝您的閱讀!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hyg陌上花開


食蒸餅作 楊萬里[宋朝]

何家籠餅須十字,蕭家炊餅須四破。

老夫飢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

詩人一腹大於蟬,飢飽翻手覆手間。

須臾放箸付一莞,急喚龍團分蟹眼。

飢腸轆轆的作者,把吃蒸餅的過程記錄下來,

很細膩,很生動:

【何家籠餅須十字,蕭家炊餅須四破】

飢餓時對過往吃過美食的想象

【老夫飢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

飢餓難耐時,對食物無意挑選的渴望狀,

只為滿足劃過食管的生理過程。

【詩人一腹大於蟬,飢飽翻手覆手間】

自詡自己如大肚子蟬,從扁小到爆滿的快速變化

【須臾放箸付一莞,急喚龍團分蟹眼】

一會兒筷子險些被吃掉,竹筷都被咬成莞草一樣

為了大小周圍驚奇的圍客,乾淨拿出官用龍圖來證明自己是有身份的官人。



聖賢民強


有網友已經解釋了“那”,讀作“挪”,“奈何”的合音。不可那,就是無可奈何,我餓了,顧不了許多了。我來解釋一下“只要鶻侖吞一個”的“鶻侖”。這是個聯綿詞,或叫連綿字。就是兩個字只能連在一起表示一個意思,不能拆開去理解。連綿字有雙聲、疊韻和非雙聲疊韻三種。雙聲,就是兩個字聲母相同,比如“慷慨”,拼音首字母都是K。拆開後,“慷”的意思、“慨”的意思,都跟“慷慨”的意思無關。疊韻,就是兩個字韻母一樣,比如“窈窕”,韻母都是iao。非雙聲疊韻的,就是這個“鶻侖”,兩個字聲母不一樣,韻母也不一樣,但是不能拆開理解。這個詞今天一般寫成“囫圇”,表示“完整一個”的意思,成語有“囫圇吞棗”。其他類似的詞還有“寂寞”,“石榴”,“葡萄”,“蒹葭”等等,都是不能拆開理解的。


有位好友


您好,感謝分享~

我認為,這裡面的關鍵是對“那”字的理解。

“那”在古文中大概有四種用法。

1.nǎ,同哪。

2.nà,這的反義詞。

3.nuó,奈何(其實是奈何的合音字,將“奈何”快速讀出,即為nuó音。)

4.nuò,表示譯文。

根據這首詩“老夫飢來不可那”,應該是取第三種用法,即表示奈何的意思。

綜上,“老夫飢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大意時:我真的是餓的不行了,只要鶻侖吞下一個就滿足了。


詩詞曲裡讀中國


食蒸餅作

何家籠餅須十字,蕭家炊餅須四破。

老夫飢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

詩人一腹大於蟬,飢飽翻手覆手間。

須臾放箸付一莞,急喚龍團分蟹眼。

食蒸餅作

何家籠餅須十字,蕭家炊餅須四破。

老夫飢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

詩人一腹大於蟬,飢飽翻手覆手間。

須臾放箸付一莞,急喚龍團分蟹眼。


搞笑視頻不笑你踢我


食蒸餅作

何家籠餅須十字,蕭家炊餅須四破。

老夫飢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

詩人一腹大於蟬,飢飽翻手覆手間。

須臾放箸付一莞,急喚龍團分蟹眼。


清靈書香


老夫已經餓成狗了,熱乎的燒餅,我能一口吃一個!這句詩出自楊萬里的《食蒸餅作》—何家籠餅須十字,蕭家炊餅須四頗,老夫飢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


不長肉的大叔


老夫腹中飢餓難耐,不管味道如何,先吃一整張餅再說。注:鶻侖亦可作囫圇或咽口水時喉中發出的聲音,表現出飢渴時迫切等到食物的生動形象


太極寄暢


楊老夫子飢餓難耐,恨不能整個吞下去一個蒸餅。大文人餓了也顧不了文雅矜持了。


山東濟寧孫偉東


實在太餓了,狼吞虎嚥的亂吃一通[我想靜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