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贛州:送崗上門讓貧困戶端穩“鐵飯碗”

贛州:送崗上門讓貧困戶端穩“鐵飯碗”

客家新聞網 見習記者歐豔芬

三月,萬物復甦春意濃。

疫情發生以來,贛州市一手抓防控,一手促脫貧,通過出臺多項就業扶持政策,有序推動扶貧車間復工復產,設置扶貧公益性崗位等多種方式,不讓貧困勞動力因疫致貧返貧。

如今,在多套“組合拳”的齊發力下,各地貧困戶生產生活逐漸步入正軌,田間地頭、生產車間,處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工作景象。他們重拾信心、闊步前行……

扶持政策“乾貨”滿滿

“多虧了幹部的幫助,讓我順利找到了工作。”3月17日,于都縣段屋鄉圍上村村民劉林峰在縣工業園區一家服裝廠實現就業。為確保村民“求職有門、就業有路、困難有助”,于都縣六千餘名幫扶幹部與幫扶對象建立微信群,及時準確掌握貧困勞動力就業意向,有針對性地推送相關崗位信息。

同時,于都縣各鎮、村開通“家門直通廠門”應聘選崗模式,按照崗位意向分批次安排車輛,將貧困勞動力送到園區參加招聘會。截至目前,該縣已有兩千餘名村民在本地找到工作。

安排幫扶幹部一對一幫助貧困勞動力就業,是贛州市在疫情防控期間心繫貧困戶的重要寫照。疫情發生以來,贛州市結合“千名幹部幫千企”活動,鼓勵和引導已開工的重大建設項目、以工代賑項目和本地各類企業轉變觀念,積極吸納本地貧困勞動力就業。

此外,贛州市專門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本地貧困勞動力就業的扶持政策。其中,對新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的企業給予每人700元的招工補貼,對新推薦就業的服務機構給予每人700元的勞務派遣補貼。另外,還對防疫達標並復工的扶貧車間給予防護補貼。

扶貧車間“馬力”全開

“2月22日我就在村裡的扶貧車間上班了,在做事還能照顧老人和小孩,很滿足了!”3月17日,興國縣高興鎮黃群村貧困戶劉禪英說。

記者瞭解到,劉禪英家裡負擔較重,既要供養兩個孩子上學,又要贍養身患殘疾的婆婆,生活入不敷出。黃群工藝品廠扶貧車間防疫達標得以順利復產,讓劉禪英早早地安心返崗。

因扶貧車間復產受益的,不只是劉禪英,還有來自會昌縣西江鎮背坑村的許瑞英夫妻倆。由於家中還有癱瘓老人和兩個孩子要照顧,許瑞英夫妻倆“出不了遠門”,只能靠“家門口”就業。村口的扶貧車間順利復產,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截至目前,在會昌縣,有序復工復產的“扶貧微工廠”共有67家,1100餘名當地貧困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脱贫攻坚」赣州:送岗上门让贫困户端稳“铁饭碗”

工人在會昌縣西江鎮扶貧車間製造鞋面。

據悉,為了不讓疫情影響貧困戶的收入,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贛州市有序推進扶貧企業和扶貧車間復工復產。目前,全市951個扶貧車間已復工880個,較好解決了貧困勞動力家門口就業問題。

公益崗位“兜底”保障

“這次多虧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崗位,讓我老婆有了穩定的工作。”3月16日,信豐縣油山鎮新水塘村貧困戶陳繼堂對駐村扶貧工作隊連連感謝。

原來,陳繼堂右腳殘疾,妻子袁啞婆天生聾啞,兩人育有一子,正在讀初中。受疫情影響,陳繼堂接不到做水泥工的活,生活日趨拮据。駐村扶貧工作隊瞭解情況後,給她安排了村保潔員這一公益性的崗位。每個月有了一份穩定收入來源,陳繼堂一家人的生活漸好。

“公益性崗位的設置,激發了貧困戶內生動力,讓貧困戶依靠雙手就業增收。”新水塘村第一書記鄒安平介紹說。

連日來,為減少疫情帶來的影響,補齊貧困戶增收短板,贛州市全面落實兜底保障增收政策,新增公益性崗位5720個,通過崗位就業促脫貧。

不僅如此,為了讓更多的貧困群眾返崗就業,贛州市先後出臺20條硬措施,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扶貧經營主體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有效提升脫貧內生動力。目前,全市已實現貧困勞動力就業43.46萬人,就業率77.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