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作者肯定蜀方(劉備)卻又最先滅亡,重要人物最先死去作者想表達什麼觀點?

巔峰財經TOP


雖然是小說,但作者很大程度上遵循了歷史的進程,再加上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戰亂紛飛,當下的普通百姓更希望的是和平一統,不過各諸侯國執政者並不會體會百姓的疾苦,只有通過不斷的征伐才能為自己獲取更大的利益。

奈何漢朝皇室已成為傀儡,沒有了兵權已經不會有任何建樹了。但這時有一位皇室後裔推崇以仁義平天下算是眾望所歸了,劉備在初期的所做所為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出淤泥而不染,在當時戰亂年代也算是一股清流,這也為後期的人材聚集打下了基礎。這算是作者為什麼肯定劉備的原因。

但畢竟劉備的創始團隊是“屠豬賣肉,織蓆販履”之輩,有勇而智謀不足,中期幸得臥龍鳳雛才得以扭轉戰局,得荊州立足之地,進蜀川以建立根據。

打天下易,坐天下難。僅靠孔明事必躬親處理各項事物是遠遠不夠的,畢竟一個人的精力和體力都是有限度的。多次的出蜀北伐確無功而返使得蜀中的人力物力財力被大幅消耗,也為後期的蜀國滅亡埋下了伏筆。



大腦袋視頻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人,老叟認為從南宋程朱理學盛行始,文人學士就按“儒教”人生價值給名人歸位了。劉備,劉皇叔。顧名思義吧。人家歸為唱紅的。曹操,司馬懿,與漢室作對的,就歸為唱白臉的。[捂臉][捂臉][捂臉]至於你能力,文化,水平如何如何放在其次。不知老叟說的對不對,大家看。



守絀田園


首先你去了解三國時期的官方歷史,羅貫中是明代人,他去寫三國,肯定也是看過三國時期的官方史書,不然不可能寫得出來。三國統一之後官方史書《三國志》。這本書是蜀國舊臣陳壽寫的。這本書當中自然很大程度會偏向於劉備一方。因為陳壽本人也比較留戀蜀國。他的一些偏向,肯定也會影響到後世的對三國這個時期的看法。

其次小說一般都會選擇一方作為正義,一方為邪惡,這樣在正義與邪惡的鬥爭中,能夠激氣讀者的興趣。而劉備從初始到結尾都比較符合正義。

作者這樣寫呢,我們只能夠說他想渲染一種歷史大勢,就是一個朝代必然會滅亡,不管任何人,都沒有辦法去避免一個王朝的滅亡。



歷史凌玉龍


天命觀。

《三國演義》末了說得明白:“天數茫茫不可逃”。行文中更是各種暗示,諸如孔明出山,得其主不得其時,上方谷若非天命在晉,早就烤得司馬宣王父子外焦裡嫩,各色帶預言家的“童謠”更是三不五時得亂入劇透。

總之,天命不可違是演義的基本世界觀。

而從劉備奔走創業到“姜維獨憑氣力高”,描寫的便是一群英雄在天命已定,甚至知道天命已定,卻逆天而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慷慨悲歌。

悲劇,就是將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你看。

連後世同人小說《反三國演義》都能爽一把,羅貫中會辦不到?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一方面持有不可動搖的天命觀,一方面又竭盡所能得歌頌凡人對天命的抗爭,這便是《三國演義》之所以為《三國演義》,且與各色“逆天改命”類歷史小說如《說岳全傳》劃出鴻溝的根本原因所在。


宏觀評論師賀蘭


小說畢竟不是 史書,《三國演義》作者羅慣中肯定蜀國是因為蜀君劉備與漢朝皇帝同一血脈,劉備是正統的代表。所以肯定蜀國就是維護正統。魏君曹操代表的是新生力量,魏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歷史很殘酷,現實很骨感,歷史車輪攔不住,長江必竟東流去。不管作者願意不願意,魏國統一是無可否定的事實。《三國演義》做為小說來寫,儘管小說充許虛構情節,也不可以不尊重歷史事實。

《三國演義》雖然通篇以蜀君劉備為歌頌對像,但是最後蜀國還是滅亡了,結局令人傷感,掩卷不覺讓人 潸然淚下 。因為看《三國演義》容易讓人傷情,所以就有了“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和“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遊”之說。一篇小說竟然能有這樣大的煽動力量,這也正是作者創作的成功之處。

《三國演義》主體思想是維護正統,宣揚仁義道德,宣揚忠君思想。如果《三國演義》作者不讓蜀國劉備在魏國統一之前死去,而是讓劉備作了魏國的俘虜。這樣的結局,一是讓作者和讀者於心不忍,二是有損於劉備的的高大形象,因為劉備必竟是一代梟雄 。另外,作者這樣的安排,讓孔明一心一意 輔佐後主劉禪,也宣揚了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君思想。

《三國演義》把劉備做為正面形象謳歌 ,才會將《三國演義》寫成一出悲劇,才會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才會具有這麼強的感染力。

如果《三國演義》將曹操做為正面形像來描寫,《三國演義》就會變成一部喜劇,也就不會給讀者帶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了。


陽光燦爛65612926


劉備做為皇親國戚,從開始試圖力換狂瀾落寞的東漢皇朝,到自己鼎足而立的蜀國。可謂:一世英雄!然而,蜀國作為三國時期最弱小的國家,畢竟江河有限,僅僅偏於一隅之地。雖負重“匡扶漢室”前行,卻難逃弱肉強食的命運。預示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總歸一統的不變法則。


潮壬悅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其實《三國演義》是作為小說的身份來面向讀者的,和真正的三國還是有很大差異的,真正的史書應該是無感情色彩無個人觀點的還原事件的真相,但往往這種書籍是用來供專家研究,不適合人們來消遣。所以三國演義作為小說,有了明顯的個人喜好,感情色彩,這樣寫其實是降低了創作的難度,但也會引發讀者更多的遐想,東漢末年,群雄涿鹿,地方豪強割據,最終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三國局面,但三國中蜀國實力最弱,滅亡最早,劉備的確是白手起家,他能創立蜀國基業也的確讓世人敬佩。不過劉備雖然輸了江山,但卻贏了世人的讚賞,就像南唐後主李煜,做不得江山作詩人,詩歌被世人傳頌,古人往往在官場失意後遊山玩水時才更讓世人喜愛,劉邦在烏江自刎感天動地,作者通過寫早亡,寫悲慘的結局來感動世人,給世人留下最深的印象,看似是寫蜀國的破敗,實際上是最深感情的表達


夢想自由才痛苦


羅貫中忠漢室並以為正統,一部《三國演義》以褒劉貶曹為綱,字裡行間事事處處繪聲繪色彰顯劉皇叔是仁慈大善人,曹孟德是奸詐大惡棍。如曹操死曰"奸雄數終″,劉備死曰"先主駕崩″,不同悲喜畢露。

但歷史小說應以歷史真實為依據,蜀先滅是史實,作者徒呼奈何!

但仍要感謝羅貫中給後人獻出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後之蟻民管他龍虎龜蛇爭鬥,當聽古仔樂樂。"一杯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小事,都付笑談中″!


2968186160


《三國演義》的作者,宣傳的是正統思想。漢朝是劉氏的天下,劉備沾了姓劉的光,一個編席賣履的人,卻一下成了皇叔,作者肯定竭力褒揚劉備,抑貶曹孫,這再正常不過了。但《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從大的方面來說,它是一部歷史演義的小說,就必須尊重歷史,按歷史發展的規律來寫。至於在一些事件,情節的方面,可以儘量去發揮作者的豐富想象力,以便去豐富自己想歌頌的人物,讓正面人物更加豐滿,讓反面人物更加陰險,醜惡。這就是《三國演義》作者把劉備作為正方,而又先亡的原因。


漢闕故人


《三國演義》雖然是擁劉反曹的小說,但歸根結底是歷史演繹小說,一定會遵守客觀歷史發展的規律。就像是金庸的《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純屬是虛構的小說,但也遵守了客觀歷史的大背景,最後還是宋朝滅亡,金元興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