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名字的劉邦當了皇帝,還會給孩子花錢起名嗎?


沒有名字的劉邦當了皇帝,還會給孩子花錢起名嗎?


阿元

現在的許多父母,為了給孩子起一個好名字,不惜一擲千金。那些所謂的起名大師就說了,如果想讓你的孩子將來是大富大貴,那名字一個字至少八百塊。還有一家起名社的價格便宜點,道德品質是2 8 8 、3 8 8 和6 8 8 元。

這些起名公司的生意咋樣咱不知道,但從這起名公司越來越多,價也越來越高的情況來看,這想為孩子起個好名的父母還是挺多的。

之所以會有這麼老些人願意到起名公司給孩子起名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想讓孩子大富大貴、或者是大紅大紫,反正都是希望用一個好名家,把自個家的孩子的前途一下子整明白了。

而那些所謂的起名大師們,也就是利用了這一點,利用了人們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能一帆風順的這種心理,掙這個起名的錢。

那麼找個大師,起個好名,是不是就一定能保證孩子前途無憂呢?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否則咱誰也用不著費勁巴力的幹事業,奔前程了,起個好名在家睡大覺不就得了嗎?這多省事呢?而且對於一個名字就能保證前途,那些起名的大師自個也不信。

證明這一點的有兩個例子,一個記者在調查哈爾濱的起名公司的時候,裝成有點不太信的樣子,就說了:你起這名能成嗎?萬一不好使,俺兒子發不了大財咋辦呢?要不這樣,咱倆籤個協議,如果你起的這名字好使,將來俺兒子成財主了,掙的錢分你一半。但如果你起這名不中,俺兒子將來窮嗖嗖的,啥錢沒有,你給俺兒子一百萬咋樣?那起名的大師不敢哪,就說了,你這個咋這樣呢?不知道這是心誠則靈嗎?你這樣疑神疑鬼的,你這生意俺不作了。

另一個例子發生在瀋陽。那裡有個起名的大師,號稱是老厲害了,孩子還沒生呢,就能起名,還能保證孩子發大財。怕大家夥兒不信啊,這位大師還在經常拿老家是瀋陽的,一位世界冠軍舉例了。人家說了,“這世界冠軍就是俺給取的名,所以是一順百順。”當時有人給算了一下,這大師現在不到五十,那冠軍都已經三十多了,他哪能在十幾歲時就會給人起名了?那不成了神童了嗎?再有一個,如果他起的名那麼好,為啥不給自己挑一最好的用用呢?把自個整成個大富大貴多好呢?何必都這麼大歲數了,還在這神叨的唬人,騙那兩小錢呢?

而且能證明這名字不過就是個符號的,和人的前途命運沒啥關係的,還有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劉邦。人家連皇帝都當上了,這劉邦的命夠好的了吧?但你知道嗎,劉邦小時候壓根就是沒名字的。他家是一標準的平民,老爸老媽連個名都沒有,司馬遷寫歷史的時候,都只能稱之為劉大叔,劉大媽。

劉邦的老爸老媽因為沒有文化,當然更是因為沒有社會地位,所以劉邦是沒有名字的,只有一個代號,叫劉季。這個季字不是什麼名字,是古人的排行。古人兄弟排行叫伯,仲,叔,季,劉邦的大哥叫劉伯,二哥叫劉仲,沒聽說三哥,書上沒有,到劉邦這就是劉季。也就是說他哥兒幾個叫劉大、劉二、劉三、劉四,所以劉季翻譯成現代漢語,叫劉小兒或者是劉四兒,相當叫狗剩啥的小名,整個一個沒有名字的平頭老百姓。而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裡說: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也就是劉邦字季,也是司馬遷拍的馬屁之一。劉邦是一個連名都沒有的人,能有字嗎?名是一出生就有的,字可是加冠後才能起的,只能是先有名,後有字。

而東漢的荀悅在研究到這一段的時候,發現司馬遷拍的,劉邦字季的馬屁毛病太多,一個沒有名的人咋能有字呢?於是補拍了一記,給劉邦起了個名,就是劉邦。而《史記》、《漢書》中之所以不出現劉邦的字樣,苟悅解釋說是因為避諱:“諱邦字季,邦之字曰國。”另一個東漢學者項岱也跟著雲了“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後因諱邦不諱季,所以季布猶稱姓也”。

但問題又來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避諱邦這個字。據不完全統計,《史記》中共出現邦字11個。

還有更可怕的,那就是班超所寫的《漢書》中,對邦字也沒有避諱,沒有進行全書的統計,但查出來的最少有一個:《詩》載其制曰:“大邦惟屏,大宗惟翰。”(《漢書諸侯王表第二》)。這裡頭的“大邦惟屏”中的邦字,狠狠地抽了那些補拍劉邦馬屁,說劉邦是有名有字的人,一個響亮地大嘴巴子。

既然早期的司馬遷、班超都沒有避諱邦這個字,說明劉邦根本沒有名。所謂名叫邦,也是後人拍的馬屁;所謂的字,也就是劉邦字季,也是馬屁。季字僅僅是他的排行,也再次說明了他的低賤出身。

古代中國人是講究面子的,既然劉邦都感天而生了,既然劉邦是天的兒子,最後還當上了皇帝,當然不可能那麼沒有面子。所以,雖然荀悅等人說漢高祖劉四兒的名字是劉邦,就是編出來的。但這個馬屁一拍,打東漢以後,小痞子劉邦也成了文化人,人家有名有字了。

你說就這劉四兒,連個名都不全,而且在他老爸的眼裡還是無賴一個的傢伙,最後不也當了皇帝了嗎?他的故事,不也告訴我們,這名字起得咋樣,不是沒啥用的嗎?

再有,在許慎《說文解字》裡,對“名”的解釋是:“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概是說,名字很重要,本來該由上天來定的,但這上天又摸不著看不見的,咋整呢,自個起一個就算了。

話說回來,那些去大師那裡給孩子起名的家長們,自個兒也未必相信有個好名就這好那好啥都好了,但出於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上加好,再加上花的錢也不是特別的多,所以就“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了。

對於這些大大小小的起名公司和大師,因為有關部門沒有定性,所以是不是封建迷信咱不好說,但拿出這麼個他自己也不相信的東西出來蒙人,阿元琢磨著,他就不是封建迷信也可以算是蒙人吧?

對於生活中的蒙人現象,有關部門應該咋辦呢?這個真的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