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書中關於現代科學都無法理解的記載

公元139年,《資治通鑑》“西漢武帝建元二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漢書武帝本紀》也有“四月戊申,有日夜出”,此事件在《丹鉛總錄》中特地研究:“漢書建元二年有如日夜出……日不夜出,夜出非日也。”可見古人也都知道晚上出現在天空的一定不是太陽。《資治通鑑》又記有低空的不明光體,公元318年,“東晉元帝太興元年十一月乙卯,日夜出高叄丈”,《晉書天文志》也有“日夜出高叄丈,中有青赤珥公元168年後漢書五行志》“後漢靈帝建寧元年,日數出東方,正赤如血無光高二丈餘,乃有景(影),且人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


中國史書中關於現代科學都無法理解的記載

這個紅色無光物體,高度更低了,才記載它有影子。公元520年,《建康志》“梁武帝普通元年九月乙亥,夜有日見東方,光爛如火”公元1651年,《海鹽縣誌》記有“清順治十年閏六月廿四日,夜叄更,紅日出東北方,大如斛。夜半月始升,滅不見”。公元322年,《晉書天文志》“西晉元帝永昌元年十月四日,日出山六七丈,精光暫昧,而色都赤,中有異物,大如雞子,又有青黑之氣共相博擊”。公元1231年,《古今圖書集成卷廿叄》“宋理宗紹定四年,金哀宗正大八年,叄月,日失色,有氣如日,相凌”。

中國史書中關於現代科學都無法理解的記載

此事在《金天文志》也有:“叄月庚戌西正,日忽白而失色,年明乍暗,左右有氣似日而無光,與日相凌,而日光四出,搖湯至沒。公元1566年,《古今圖書集成卷廿叄》:“明世宗嘉靖四五年,日鬥”,在《湖廣通志》中也有:“明世宗嘉靖四五年八月,華容縣西,忽天開日鬥”。《古今圖書集成廿五卷》和《唐書天文志》均記有公元630年左右,“唐太宗貞觀年間,突厥有叄月並見。”公元前32年,《資治通鑑》記有“西漢成帝建始元年八月,有兩月相承,晨見東方”,《古今圖書集成卷廿五》、《漢書五行志》:“成帝建始元年秋八月,有兩月重見”。

中國史書中關於現代科學都無法理解的記載

公元548年,《古今圖書集成廿五卷月異部》:“梁武帝太清二年五月,兩月見。公元1449年,《明通鑑》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八月辛未日,月晝見,與日並明”,這個月亮和太陽一般的明亮,應該是發光體了。公元1572年,《古今圖書集成卷廿六月異》“明穆宗隆慶六年月晝見”。《湖廣通志》也記有此事,但更詳細:“隆慶六年五月,通山月光晝見,月下有二星隨之”。公元157年,《古今圖書集成廿五卷月異部》、《天文志》記有東漢桓帝永壽叄年十二月壬戌,月蝕,非其月”,

中國史書中關於現代科學都無法理解的記載

另一次發生在公元165年,《廿五史天文志》及《古今圖書集成廿五卷月異部》均記有“東漢桓帝延熹八年正月辛已,月蝕,非其月”,古人早已明指“非其月”,可見不是月亮。公元1116年,《新刊大宋宣和遺事》“宋徽宗政和六年十一月,有星如月,徐徐南行,而落光照人物,與月無異”。次年《續通鑑》又記有“十二月甲寅朔,有星如月”。公元1350年,《續通鑑》“元順帝至正十年六月壬子廿九日,有星大如月,人北斗,震聲若雷,叄日復還”。可以看出這些“如月”的星不會是自然的星。

中國史書中關於現代科學都無法理解的記載

公元1166年,《夷堅志甲卷十九》“宋孝宗幹道二年,趙清憲賜笫在京師府司巷…以暑月不寐,啟戶納涼,見月滿中庭如晝,方嘆曰:大好月色。俄廷下漸暗,月痕稍稍縮小,斯須光滅,仰視星斗粲然,而是夕乃晦日,竟不曉為何物光也”。此段描述在晦日(月底)時應該是沒有月亮的,卻看到月光如晝,可見應是不明物體。唐朝人段成式所撰的《酉陽雜俎》卷一第三八則記有大約發生在公元823年前後的UFO事件,指唐穆宗“長慶中,八月十五夜,有人玩月,見林中光屬天,如疋布,其人尋視之,見一金背蝦蟆,疑是月中者,工部員外郎張周封嘗說此事,忘人姓名”。

此事在《學津》《津逮》《稗海》各書中也都記載,工部員外郎這位政府高官都在說,可見是一件確實的事。文中重點是用“金背蝦蟆”來形容此物的形狀,的確和飛碟一樣,而且放出的光芒能照天,確確實實是一個發強光的UFO。唐朝的《洞天集》也另有一則。公元880年,“唐僖宗廣明年,嚴遵仙槎,唐置之於麟德殿,長五十餘尺,聲如銅鐵,堅而不蠹。李德裕截細枝尺餘,刻為道像,往往飛去復來,廣明以來失之,槎亦飛去。”嚴遵名君平,漢時成都人,是一位有名的算命先生。“槎”就是船的意思,指當時有一個長五十餘尺的“仙船”,很堅硬,發出機械式的聲音,常常飛來飛去,後來就飛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