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眩暈


中醫內科學——眩暈

1、概念

因清竅失養,臨床上以頭暈(暈)、眼花(眩)為主症的一類病證稱為眩暈。

輕者——閉目可止。

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噁心、嘔吐、汗出、面色蒼白等症狀。

嚴重者——可突然仆倒。

二、病因病機

1、肝腎陰虛

中醫內科學——眩暈

2、風陽上擾

中醫內科學——眩暈

3、氣血虧虛

中醫內科學——眩暈

4、痰濁中阻

中醫內科學——眩暈

5、瘀血阻竅

中醫內科學——眩暈

三、診斷要點

1.症狀: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則仆倒。

2.伴有症:可伴有噁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汗出,面色蒼白等。

3.起病:緩慢,逐漸加重,或反覆發作。

4.輔助檢查:查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測血壓、作心電圖、電測聽腦幹誘發電位、眼震電圖、頸椎X攝片、經顱多普勒等項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有條件者可做CT、MRI檢查。

5.應注意排除:顱內腫瘤、血液病等。

四、鑑別診斷

1、中風

中風:卒然昏僕,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語;或不經昏僕或僅以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為特徵。

相同:中風昏僕與眩暈昏僕相似。

不同:眩暈多為中風前兆,眩暈患者無半身不遂、昏僕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強語蹇等表現。

2.厥證

厥證:突然昏僕,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為特點,發作後一般在短時間內逐漸甦醒,醒後無偏癱、失語、口舌歪斜等後遺症。嚴重者也可一厥不復而死亡。

相同:眩暈發作嚴重者也有欲僕或暈旋仆倒表現,與厥證相似。

不同:一般無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現。

3.癇病

癇病:精神恍惚,突然仆倒,昏不知人 ,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移時甦醒後如常人的病證。

相同:發作期——昏僕與眩暈甚者之仆倒相似。先兆——其發病前多有眩暈、乏力、胸悶。緩解期——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暈時作等症狀表現。

不同:癇病如有昏僕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兩目上視,抽搐,豬羊叫聲等症狀。眩暈則無。

五、辨證要點

1、辨臟腑

眩暈病在清竅,與肝、脾、腎功能失常關係密切。

肝陽上亢——眩暈兼見頭脹痛,面潮紅等症狀。

脾虛氣血乏源——眩暈兼見納呆,乏力,面色 恍白等。

脾虛痰溼中阻——眩暈兼見納呆,嘔惡,頭重,耳鳴等。

腎精不足——眩暈兼見腰痠腿軟,耳鳴如蟬。

2、辨虛實

眩暈以虛證居多,也可挾痰挾火。

實證——新病,體壯,嘔惡,面赤,頭脹痛,發作期。

虛證——久病,體虛,體倦乏力,耳鳴如蟬,緩解期。

面白而肥——氣虛多痰。

面黑而瘦——血虛有火。

3、辨標本

本——肝腎陰虛、氣血不足。 陰虛——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氣血不足——舌淡嫩,脈細弱。

標——風、火、痰、瘀。標實又有風性主動,火性上炎,痰性粘滯,瘀性留著之不同,臨床需加辨識。

眩暈的治療原則主要是虛補實瀉,調整陰陽。

虛證:精氣虛——填精生髓,滋補腎陰。

氣血虛——益氣養血,調補脾胃。

實證:痰溼中阻——燥溼祛痰。

肝火偏盛——清肝瀉火。

肝陽上亢,化火生風——清鎮潛陽。

陰虛陽亢——居多,治以清火滋陰潛陽。

七、分證論治

1、肝腎陰虛

主症:頭暈目眩,耳鳴如蟬,久發不已,或可兼見健忘,兩目乾澀,視力減退,脅部隱痛,腰膝痠軟,咽乾口燥,少寐多夢。舌質紅,苔少或無,脈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養陰填精。

方藥:左歸丸。

熟地、山萸肉、山藥——滋補肝脾腎之陰;

枸杞子、菟絲子——補益肝腎,生精補髓;

牛膝——強腎益精,引藥入腎;

龜板膠——滋陰降火,補腎壯骨。

2、風陽上擾

主症:眩暈欲僕,耳鳴,頭痛且脹,或兼見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肢麻震顫,心悸健忘,少眠多夢,遇勞加重,惱怒加重。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數。

方藥:天麻鉤藤飲。

天麻——祛風潛陽,止頭痛、眩暈;

勾藤——清熱熄風降火;

石決明——鎮肝潛陽;

黃芩、梔子——清肝瀉火;

牛膝、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

茯神、夜交藤——養血安神;

益母草——活血通經。

3、氣血虧虛

主症:眩暈,動則加劇,遇勞則發。可兼見神疲懶言,乏力自汗,面色恍白,唇甲淡白,心悸少寐。舌質淡嫩,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養氣血,健運脾胃。

方藥:歸脾湯。

黃芪——益氣生血;

當歸——補血活血;

黨參、白朮、茯神——健脾安神;

龍眼肉——補血養心;

棗仁、遠志——養血安神;

木香——調理氣機、健運脾胃。

4、痰濁中阻

主症:視物旋轉,頭重如裹。可兼見胸悶作惡,嘔吐痰涎,脘腹痞滿,納少神疲。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燥溼祛痰,健脾和胃。

方藥:半夏白朮天麻湯。

陳皮——理氣健脾;

半夏——降逆止嘔;

茯苓——利水滲溼;

白朮——燥溼健脾;

天麻——熄風止痙;

甘草、生薑、大棗——健脾和胃。

5、瘀血阻竅

主症:眩暈時作,頭痛如刺。可兼見面色黎黑,肌膚甲錯,口唇紫暗,健忘,心悸失眠,耳鳴耳聾。舌質紫暗,有瘀點或瘀斑,脈弦澀或細澀。

治法:祛瘀生血,通竅活絡。

方藥:通竅活血湯。

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通絡、祛瘀通絡;

麝香——開竅散結止痛;

老蔥——散結通陽;

黃酒——辛竄,以助行血;

大棗——甘溫益氣緩和藥性,配合活血化瘀,通陽散結之品,以防耗傷氣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