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繁華的南宋臨安夜市


空前繁華的南宋臨安夜市

南宋是靖康之恥後宋室在江南建立的政權,與北宋合稱宋朝,共傳了五世九帝,享國153年。南宋雖偏安於江南,卻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繁榮、科學技術進步、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王朝。

公元1138年,南宋定都於臨安。自定都之後,朝廷便傾全國之人力、物力、財力,精心營造臨安的城市建設。臨安上升為國都,城市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由此進入到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都城。

南宋京城迅速崛起


空前繁華的南宋臨安夜市

杭州原為地方政權吳越國的都城。北宋期間屬於兩浙路,杭州為路治所。蘇軾等地方官員大興水利和民生建設,使杭州更加繁榮,西湖更為秀美,為杭州博得了“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的美譽。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南宋朝廷為表彰吳越國王錢鏐對杭州建設的歷史功績,以其故里“臨安”為府名,提升杭州為“臨安府”,級別為“行在”。

南宋初年,杭州人口只有20萬戶。然而,從臨安級別提升為“行在”之後,人口的數字飛速上升,據鹹淳《臨安志》記載,其時臨安府人口已達到124萬多人,已經超過了北宋時期的東京汴梁。《宋史·食貨志》中也記載,跟隨高宗趙構南遷的黎民百姓“從者如市”,“四方之民,雲集兩浙百倍於常”。

空前繁華的南宋臨安夜市

人口的增多,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南宋臨安都市經濟的繁榮,不僅超越前代而呈現出現代化的繁榮,而且居世界都市的前列。當時臨安手工作坊林立,生產各種日用商品,尤其是絲織業的織造技藝精良,能生產出許多精巧名貴的絲織品,在全國享有盛名。據南宋學者周密《武林舊事》等史料記載,南宋京城臨安商業有440行,各種交易甚盛,萬物所聚,應有盡有。對外貿易相當發達,當時世界上有日本、高麗、波斯、大食等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與南宋有使節往來和貿易關係,朝廷專設“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風景區經過一番修葺,更加嫵媚動人,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酒肆茶樓、藝場教坊、驛站旅舍等服務性行業及夜市十分興盛。

臨安成為南宋京城後,由於城市規格的升級,南宋當朝更加重視城市的各方面建設。首先當然是按照都城規格擴建城市。擴建後的臨安,城區南北長約14裡,東西寬約5裡,面積大約為60平方里。平面圖為“南北展,東西縮”,形如腰鼓,所以臨安的別稱又叫“腰鼓城”。它南跨吳山、北達武林門、左臨錢塘江、右傍西湖,氣勢宏偉壯觀,成為了中國古代最大的城市之一。

臨安商肆遍及全城,據南宋學者吳自牧《夢粱錄》記載,“自和寧門杈子外至觀橋下,無一家不買賣者”。這正是御街商業繁榮的真實景象。這裡屬於中心綜合商業區,其中有經營特殊商品的街市,如金、銀交易,也有一般商品的市場。此外還有“瓦子”多處,其中包括了茶樓、酒店、演雜技的場所。臨安官營手工業作坊多集中在城市北部武林坊、招賢坊一帶。瓷器的官窯在城南鳳凰山下,稱為內窯。私營手工業則遍佈全城,絲紡業多為亦工亦商的作坊,集中在御街中段官巷一帶。御街中段的棚橋是臨安最大的書市,刻版作坊就在棚橋附近。眾安橋是御街北段的鬧市區,這裡建有“中和樓”、“春風樓”和“日新樓”三座高級酒樓,每天晝夜營業,顧客如織,是臨安夜市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

御街是南宋臨安城中最主要的大街,又名天街。這條南北的大街的東西兩側佈滿了坊巷,每個坊巷口都豎有木結構的高大牌坊,上面寫著坊名,如清河坊、壽安坊、里仁坊等。據《淳祐臨安志》記載,臨安城內共有坊巷八十九條。大街和坊巷縱橫交叉,商店林立,百肆雜陳,“珠玉珍異及花果時新海鮮野味奇器,天下所無者,悉集於此。”

這條縱貫全城的御街,使得整個臨安城四方輻輳,“客販往來,旁午於道,曾無虛日”。即便城外也是市鎮林立,商業興盛。僅錢塘、仁和兩縣所管市鎮就有15個,當時城南、城西、城北各數十里,“市井坊陌,數日經行不盡”。而城郊更是擁有“西門水,東門菜,北門米,南門柴”的專業市場,形成了商品專營的經濟區域。

當時,來自意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記述了南宋臨安市場的盛況:“整個杭州城街道縱橫,十分寬闊,商店林立,攤販滿地,其物品之豐富,令人難以置信。” 他在遊記中還說,當時的臨安有10個龐大市集、房屋160萬棟、工場14萬4千家……簡直就是“人間天堂”嘛!

商業夜市盛況空前

空前繁華的南宋臨安夜市

南宋時期,大量人才不斷南遷,不僅將北宋的科學、文化、技術帶往南方,也推動了江南商業的發展。南宋王朝偏居臨安一隅,競相吃喝玩樂,奢靡腐化成風。

臨安酒樓林立,食市發達,商業飲食不僅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而且成為京城繁榮的象徵。據《武林舊事》記載,當時臨安的著名酒樓就有29家,如和樂樓、和豐樓、中和樓、春風樓、太和樓、豐樂樓等。這些酒店不僅彙集了全國各地的名酒,而且擁有許多知名的果蔬食品。《武林舊事》一書就介紹了玉屑糕、琥珀蜜、薤花茄兒、脂麻辣菜、七寶素粥、五味粥、鞭蓉餅等200多種食品。這在反映南宋時期餐桌食品豐盛的同時,也說明當時的食品烹飪技藝是非常高超的。

吳自牧的《夢粱錄》對臨安的夜市記述得尤為詳細:當時臨安城夜市十分熱鬧,衣帽扇帳、盆景花卉、魚鮮豬羊、糕點蜜餞、時令果品,應有盡有。有些地方冬季也有夜市,尤其是娛樂場所,飯店酒肆營業至深夜。一般賣到三更以後,除固定攤點以外,還有沿街串巷叫賣的零擔。臨安的夜市在江南頗具盛名,商業經營,夜以繼日,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到夜市吃風味美食,已經成為當時黎民百姓的一種休閒方式。

兩宋時期的城市都是民商雜處,臨街而市,交易時間可以從黎明到深夜甚至通宵達旦。南宋京城臨安更是如此。夜市主要由酒樓、茶社、歌館、妓院、勾欄瓦肆以及小吃攤、小商品零售等構成,包括了餐飲業、娛樂業、娼妓業等業態,集合了商品、勞務、娛樂、休閒、文化等多元消費。既有固定的經營場所,也有半固定的攤點,還有流動型經營的商販。

在南宋臨安夜市中,有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那就是飲食業特別發達,夜市中的小吃豐富多彩,有賣南食的,有賣北食的,而且都有專櫃出售。在夜市上的小吃鋪中,大都供應各檔白酒,顧客可任意選用。除了風味各異的南北小吃之外,夜市上還有售賣諸如細畫絹扇、黃草帳子、異巧香袋兒、木樨香數珠、五彩花燈和剪紙花樣、五色花錢等各種玩物的攤點商鋪。

到了夏天,在臨安夜市裡出現了由菜場轉化出來的一批專業冷飲店,這可能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批商業冷飲店。當時製冷手段主要是從北方傳入的冷窯藏自然冰加配料製成,供應的冷飲有:用果汁、蜂蜜、牛奶、赤豆、綠豆等配製而成的飲料;用中草藥加蜜糖等熬湯冷凍的解暑清火飲料。夜市上的衣物商店供應市民穿戴的銷金裙、緞背心、銷金帽兒、逍遙巾等物品。此外,在夜市中還有經營時新果子的水果店,賣小商品的雜物鋪等等,所有商店品種齊全,備貨充足。

臨安的酒樓夜市為了招攬顧客,滿足顧客的飲食享受,店堂設置、器具陳設都十分講究。各大酒樓飯店門面都結成綵棚,或用彩畫裝飾,設紅綠杈子和緋綠簾幕,懸掛金紅沙梔子燈。有的還在店堂上張掛名畫,巧設盆景,吸引顧客。在飲食上,各大酒店和小吃店鋪無不增加花色品種,以滿足本地顧客和外地遊客的需求。《夢梁錄》一書就集有300多種飯菜。臨安飲食,五光十色,各種精美菜餚,小吃名點,應有盡有。當時已經應用了燒、烤、煎、炸、蒸、燉、麻、臘等烹調方法,原料有魚、禽、蛋、蔬菜、果品等。此時臨安的酒樓飯店還第一次出現了中國飲食史上的“看盤”,尤其是在夜市的燈光照射下顯得流光溢彩,美不勝收,令人眼花繚亂,饞涎欲滴。這不僅豐富了中國的飲食文化,而且也使飲食成為了一種藝術享受。

文化夜市豐富多彩

空前繁華的南宋臨安夜市

除了酒樓飯店和日用雜品等商業店鋪之外,臨安夜市最熱鬧的地方當屬一種集多種娛樂性活動於一身的場所,就是通常所說的文化夜市。這些場所中“多有貨藥、賣卦、喝故衣、探搏、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以及懸絲傀儡、藥發傀儡、講史、小說、舞旋、影戲等的娛樂性活動。有了這樣一個讓人身心放鬆的地方,京城居民的娛樂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人們流連於此,“樂不思蜀”。有些人甚至“終日居此,不覺抵暮”。因此,文化夜市的生意十分紅火,有的娛樂場所甚至出現了“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的興旺盛況。

由於經濟繁榮,臨安城內外的文化夜市到處可見,成為了臨安城市發展的一大特色。這種文化夜市當時稱為“瓦子”,也稱為“瓦舍”、“瓦肆”,即“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南宋臨安城共有瓦子20處,最著名的有清冷橋西熙春樓下的南瓦子、市南坊北三元樓前的中瓦子、市西坊內三橋巷的大瓦子、眾安橋南羊棚樓前的北瓦子、鹽橋下蒲橋東的東瓦子,其中以北瓦子規模最大。這裡的娛樂項目除雜劇外,還有說書、小唱、相撲、傀儡、說經、打謎等,應有盡有。瓦子內又分為許多勾欄戲棚,也就是分門別類的遊樂場地。如北瓦子內就有勾欄戲棚13座。這些瓦子勾欄也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城內隸屬於修內司,城外隸屬於殿前司。瓦子勾欄既是娛樂場所,也是商業最為興盛的地方。

據有關史料記載,臨安“夜市除大內前外,諸處亦然,唯中瓦前最勝,撲賣奇巧器皿百色物件,與日間無異。其餘坊巷市井,買賣關撲(賭博),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後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買早市者,復起開門。無論四時皆然。”在這些文化夜市周圍還有各種飲食小攤,叫賣各色美食。“大街有車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遊觀之人";“最是大街一兩處麵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麵店,通宵買賣,交曉不絕”;“冬月雖大雨雪,亦有夜市盤賣。”

文化夜市的出現,在賦予了宋代城市經濟以新的內容的同時,也給宋代城市帶來了一種嶄新的文化。這種市民階層的娛樂性文化,具有濃郁的文化氛圍和文化消費特徵,彰顯出宋人的生活情趣、娛樂趨向和精神追求,對宋代城市文化品格和城市文化走向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南宋臨安夜市的興盛與繁榮是前代所無可比擬的,不僅為商業貿易開創了新路,延長了時間和擴大了交易量,促進了京城經濟的發展,而且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改變了城市夜間的面貌,在中國城市經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