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中,吳國堅持到了最後?

280年5月1日,西晉將領王濬率軍抵達建業(今南京),吳帝孫皓出城投降,東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

魏蜀吳三國,蜀國被魏國滅掉,然後魏國被晉國取代,最後晉滅了吳。也就是說,吳國堅持到了最後。

吳國為什麼能堅持到最後呢?

其一、三國末期魏蜀吳的國力排序是魏強於吳,吳強於蜀。從一組數據中就可看出:魏國佔據9個州、吳國佔據3個州、蜀國佔據1個州,人口占比分別是58%、30%、12%。國力對比懸殊,魏國選擇先滅掉實力最差的蜀國理論上來講更容易,實際上也是這麼做的,吳國則得以倖免。

三國之中,吳國堅持到了最後?

魏、蜀、吳三國版圖對比

其二、從地理位置來講,魏國先佔據蜀國再滅吳國比直接去滅吳國更容易。蜀國位於長江的上游,佔據蜀國後就可以繞過長江天險,從西部順流而下攻打吳國。晉取代魏後沿用了這個辦法,前秦苻堅企圖滅東晉時採用的也是這個策略。

其三、從吳國自身來講,吳國政局穩定,水軍強大。吳國前期政權一直很穩定,不像魏國,出現了權臣奪位的情況。吳國的建立者孫權在位23年,魏國的建立者曹丕(想了解更多“曹丕”內容請a到220年12月11日的許昌市)在位6年,蜀漢的建立者劉備在位2年,孫權在位時間遠長於他們,而且孫權治國有方,善於制衡,所以吳國的政權更加穩固。而魏國則因為內部政權不夠穩固,導致司馬家族取代曹氏家族,晉代替了魏,魏國在吳國之前滅亡。

此外,吳國水軍強大,造船技術發達,而且有不少善於水戰的優秀將領,長江天險阻隔,魏國很難直接渡江滅吳。赤壁之戰中周瑜(想了解更多“周瑜”內容請a到

210年12月3日的岳陽市)以少勝多,把曹操(想了解更多“曹操”內容請a到2009年12月27日的安陽)打得倉皇北逃,導致魏軍多年不敢南下。無論是魏軍還是晉軍都很忌憚吳國的水軍,所以吳國的安全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證。

其四、晉國攻吳需要時間準備。

當時蜀國已滅,晉國國力遠強過吳國。之所以等了這麼久才來滅吳,原因是當時的晉國遇到了不少難題,需要先解決。

首先是蜀國剛剛被滅,蜀地動亂不止,以姜維為首的蜀將負隅頑抗,後來更是聯合了叛將鍾會來對抗魏軍,魏國派大量軍隊來鎮壓反抗。晉國接盤後,要維持蜀地的秩序,一時間無暇東顧。

然後是西北連年大旱,出現了饑荒,為防止河西鮮卑族人趁機鬧事,晉國派悍將胡烈去鎮守。結果胡烈到任後採用的高壓手段反而激起了鮮卑人的反抗。以禿髮樹機能為首的鮮卑部眾聯合了氐、羌、匈奴等族一起反晉,並連續幾次擊敗了前來平叛的晉國軍隊。司馬炎感到很驚恐,不斷調兵遣將,直到279年,禿髮樹機能才被晉國名將馬隆擊殺。

最後是司馬炎剛剛篡位奪權,地位不穩,需要一段時間來做內部工作,穩定局勢。當時朝中有不少大臣反對出兵滅吳,司馬炎需要對這些大臣進行安撫,做更多的思想工作,才能保證出師順利,沒有政治風險。

弔詭的是,晉國滅吳,從出兵到吳帝孫皓投降只用了四個月。

那麼吳國為什麼這麼快就被滅掉了呢?

第一、吳主孫皓暴虐無道,朝內能臣不足。

當時吳國朝廷內君臣權力鬥爭激烈,孫皓又疑心過重,於是便開始殘殺或流放重要的宗室,寵信宦官,重罰大臣,動輒夷三族。他還疑心地方軍鎮有造反之心,因而抽調軍鎮兵力,減少邊防駐軍數量,造成邊防薄弱,無法抵擋晉軍的攻擊。除去私德不談,孫皓對待大臣的態度也是在自取滅亡。

早在孫權統治的後期,太子孫和和四皇子孫霸就與大臣們結成兩黨來爭奪儲君之位,史稱“南魯之爭”。孫權對爭儲這件事十分忌諱,所以痛下狠手,處死了四皇子孫霸,廢了太子孫和,受牽連的大臣們或滅族,或處死,或降職,或流放。就連功勳卓著、秉公持正的陸遜也被孫權責罵,忿忿而終。吳國的人才流失嚴重,良好的政治生態也因此遭到破壞。

另外,晉滅吳時,吳國的良將施績、陸抗、丁奉等都已去世,軍隊缺乏優秀的將領,戰鬥力大打折扣。正如當時吳國丹楊太守沈瑩所說的那樣:“我上流諸軍,無有戒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恐邊江諸城,盡莫能御也。”隨即沈瑩戰死。

三國之中,吳國堅持到了最後?

晉滅吳之戰示意圖

第二、君臣內鬥嚴重。

吳國君臣關係的破裂始於孫權統治晚期,晚年的孫權猜忌心重,所以才會使“南魯之爭”慘淡收場。從此吳國的大臣人人自危,君臣關係緊張。後來孫權廢長立幼,立7歲的幼子孫亮為太子,孫亮繼位時只有9歲,大權一度旁落在權臣手裡。孫亮想鞏固皇權,打壓權臣,結果反被權臣廢掉。

接替孫亮的是孫權的六兒子孫休,孫休繼位後設計除掉了擅自廢立皇帝的權臣,但除掉一個又會產生一個新的,吳國朝廷內部一直腥風血雨。

孫休之後的繼任者就是末代皇帝孫皓,孫皓是孫和之子,他處置大臣時同樣也很嚴苛,《晉書》記載:“皓既肆虐, 群下多懷異圖, 終至降亡。”吳國長期糟糕的君臣關係到他這裡終於結下了惡果,當外敵入侵時,大臣們早已懷有異心,怎麼會拼命抵抗呢?吳國快速被滅。

第三、晉國經過多年治理,已成強國。晉武帝司馬炎下令晉軍分六路伐吳。此時的吳國已經毫無抵抗之力,晉軍一路勢如破竹,等到王濬率軍抵達吳國國都建業,孫皓立刻就投降了。所以吳國快速被滅,也是因為晉國準備好了一切前提條件。

吳國滅亡的教訓很具有現實意義,它告訴我們:一個政權的毀滅,除了外部有強敵是個因素之外,內部的分化衰落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歷代評價:

1、孫皓恣情任意,與下多忌,名臣重將不復自信,是以孫秀之徒皆畏逼而至。將疑於朝,士困於野,無有保世之計,一定之心。平常之日,猶懷去就,兵臨之際,必有應者,終不能齊力致死,已可知也。

——羊祜

2、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