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好决策,从避免重蹈前人覆辙开始

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现实确实如此,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接受了那么多年的高等教育,步入职场也学习了很多专业技能。道理听了不少,却独独没有学习与掌握“做决策”这项技能。

回想一下,你是否已经做出决策来改善并提高自己的健康状况;是否已经开始努力建立并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是否已经开始提高主业技能并发展副业来赚更多的钱。即使这些与我们整体幸福水平息息相关的日常琐事,也无不取决于你所做出的决定。

你是判断有误做出了错误决策,还是顺其自然,从不去做决策。如果是后者,殊不知不做决策恰恰就是最坏的决策。

做出好决策,从避免重蹈前人覆辙开始

没有人能保证做出的所有决策都是正确的。事实上,由于一些偶然事件,好的决策也有可能产生坏的结果。这个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我们并不能决定决策的结果,但我们可以决定决策的过程。通过理性的建构和分析问题,来提高我们做出好决策的概率。


反过来想——避开大多数人常犯的错误是做出好决策的开始

查理芒格经常引用数学家雅各比的一句名言:“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种逆向思维运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查理说:“别人都在考虑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我会优先考虑如何让自己避免变得愚蠢;别人思考如何获得幸福,我会优先思考如何让自己避免痛苦。”

通过最开始就使用逆向思维,远离大多数人都会犯的错误,会让我们在众人中迅速建立起做出好决策的优势。

那么,人们常犯的错误有哪些呢?

  • 过度自信
做出好决策,从避免重蹈前人覆辙开始

作家比灵斯曾说:“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

我们常常高估自己的知识储备、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风险。即使那些最聪明的人也可能如此。

1929年耶鲁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家曾预测:股市达到了永久性的高点。接下来的结果人尽皆知,美国经济不久就陷入大萧条,股市也随之崩盘。

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司机会认为他们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之上。这说明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会表现的过于自信,即使是自己擅长的那部分。

  • 拖延
做出好决策,从避免重蹈前人覆辙开始

我们常常陷入拖延的陷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矛盾心理。

很多人都知道健身的好处,却迟迟不肯行动。究其原因,原来大多数人都阅读过多本健身类的书籍,但不同书籍的健身方案略有不同。A说A的方案效果最好,B说A的方案有缺陷,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当我们面对多个相似方案时,往往会选择避免做决定,而去收集更多信息,在此过程中就会陷入拖延的陷阱。殊不知,不做决定才是最差的决定。

  • 锚定效应
做出好决策,从避免重蹈前人覆辙开始

何为锚定效应?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信息过多重视,而很少考虑随后出现的信息。

这种倾向常常会被商人所利用。商家总是会事先标定一个比商品实际价值高很多的价格,当消费者砍价时,他们大多只会参考原价做5%左右的消减。

避免这种倾向的方法就是时刻注意被最初的信息影响后面信息的获取与判断。

网络上有一个有趣的视频。一个小贩卖钱包标价300元,看到一位女士对钱包很感兴趣,就主动降价说280元可以拿走。没想到女士直言280元太贵,最多30元,不卖拉倒。就这样,30元完成了最后的交易。这也就是典型的不受商家锚定效应影响的例子。

  • 总是考虑沉没成本
做出好决策,从避免重蹈前人覆辙开始

艺术家贝伦森说过:“如果一年前你无知,那么一致性要求你今天也无知。”

当我们发现先前做出的决策是错误时,往往会考虑已经付出的时间、金钱和努力,而将事情坚持做完。

比如说,你交付了1000元来学习一门音乐课程,当学完70%的课程时,你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音乐而是画画。但很多人会碍于已经付了学费、不能半途而废等理由,硬着头皮将剩下30%的课程学完,而不是立刻开始绘画学习。

今天做的决定只能影响现在和未来,它并不能改变曾经犯错的“过去”。如果总是考虑过去的沉没成本,碍于情面追求一致性,你会因此失去一个有可能改变未来的好决策。


做出理性决策为什么如此困难

可能的原因分析:

  • 决策前我们并没有提出一个清晰明了的问题

要想做到决策尽可能理性,全面理解问题是必须的。然后现实十分复杂,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遇到的问题本质是什么,却忙于寻求信息,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我们把注意力全部投入到了错误的问题上。

  • 个人喜好与偏见会让我们寻求自己喜欢的信息并自我证实
做出好决策,从避免重蹈前人覆辙开始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一家公司调集了50名销售部人员与50名其它部门的人员,然后让他们阅读一个钢铁企业的问题案例。读完案例后,心理学家分别采访了这100名人员,问他们这家钢铁企业最应解决哪个问题。结果显示,80%的销售人员认为最应解决销售领域的问题,而其它部门的人员则只有30%认为应该最先解决此领域。

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带有偏见,经常性有选择的认识和诠释事件,甚至会进一步只寻求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来进行进一步证实。

  • 时间和成本让我们难以获得全面信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呈指数级增长。我们不可能获取全部信息再做出决策,这就导致基于部分信息做出错误判断,抑或是不断拖延,拒绝做出决策。

  • 情绪影响
做出好决策,从避免重蹈前人覆辙开始

情绪是做出理性决策的天敌,尤其是负面情绪。

多少失败案例无不证明负面情绪会限制我们的注意力,把自己框死在一个区域,最终导致因一时冲动而做出一个懊悔不已的决定。


做出好决策的建议

  • 寻找那些与我们的信念、个人喜好相悖的信息

查理芒格说:“如果我不能比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更能反驳我的观点,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

为了避免我们犯过度自信的错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寻找那些与我们的信念、个人喜好相悖的信息。通过假设自己的信念是错误的,自己与自己辩论,来让自己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做出好决策,从避免重蹈前人覆辙开始

  • 把自己想象成不带偏见的局外人重新看待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会受过去经验、文化、兴趣等因素的影响,看待问题总是戴着有色眼镜。要想避免这样,不妨先远离这件事情,清空自己的大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局外人来重新思考整件事情。

有必要时可以考虑咨询他人,来获得不同视角的看法。

  • 敢于做出决定,要知道不做决定也是有成本的

做决定之前,凡事都要把不做决定纳入一项决策选项。太多人都有拖延的习惯,认为现实情况太过复杂,不如先什么都不做,通过延迟决定让自己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

做出好决策,从避免重蹈前人覆辙开始

事实上,不做决定就只是在维持现状,它会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与其这样,不如积极应对。


结语

我们无法保证每个决策都是正确的,但我们可以通过避免犯错、改善决策过程来提高决策的成功率。

决策失败在所难免,我们应该把它看成一次失败案例的学习机会,而不仅仅只是留下失望与悔恨。到时,你会发现自己正在逐渐变成一个更高效、更果断的决策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