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將國都遷到南京會形成南北朝的格局嗎?

二月二的二龍頭


公元1644年,曾經試圖扶大廈於將傾的崇禎皇帝朱由檢最終失敗了,面對著即將破城的農民起義軍,崇禎皇帝選擇把三個兒子送出北京,然後親手殺死自己的妃嬪和女兒,在老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走上煤山,在一棵老歪脖子樹下結束自己的一生。

崇禎亡國,有些人吐槽他剛愎雄猜,殺袁崇煥自廢武功;有人嘆息他堅持頑強,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那麼,如果崇禎皇帝當初選擇把首都從北京遷往南京的話?會保留大明的火種,和晉朝一樣,形成南北朝的局面嗎?

崇禎皇帝朱由檢劇照

其實,在崇禎十七年二月,朝中御史李邦華等人就提出過把首都南遷的建議,只是最終崇禎沒有采納。那麼,我們來看下,這個建議是否有可行性?崇禎選擇的話會形成南北朝的局面嗎?

一.南京有一套完備的體系

明朝施行的是南北兩京制,因為最初明朝建立是以南京作為首都的,後來到明成祖朱棣時,才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去。但南京並沒有完全喪失他的行政能力,在南京城裡,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底,即使崇禎孤身前往,朝廷運轉也可以照常進行。

二.南方未經戰亂

在明朝後期,由於東北努爾哈赤的後金崛起,明朝為了平定遼東增加稅收,導致老百姓入不敷出,再加上當時水旱蝗災頻繁,老百姓沒了活路,紛紛揭竿起義,最終明朝也是被起義軍攻破首都而滅亡。

但當時起義軍最強大的兩支,李自成的主要活動範圍在陝西河南一代,張獻忠則在四川一代活動,長江以南並沒有經歷什麼戰亂災禍,老百姓的生活相對富足。

明末農民起義示意圖

同時,南方從宋代開始,就成為中國重要的經濟支柱,宋代就有“揚一益二”,“蘇湖熟天下足”等諺語出現。有了錢糧,就等於有了翻盤的本錢。畢竟“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啊!

三.南方擁有天然屏障

在中國古代,王朝一旦出現危機,總喜歡往南方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南方有一條綿延千里的長江作為天塹保衛著江南地區的安全。

長江天險

即使在今天,很多北方人到南方也依然不習慣。酷熱的天氣,泥濘的土地,再加上河湖縱橫的自然形態和一條波濤滾滾的長江。曹操,苻堅,完顏宗翰等一個又一個北方名將面對這種情況也無奈的望洋興嘆。而此時的大明朝,東北女真政權自不必說,馬背上長大的他們不識水性居多,即使是農民起義軍,也多是北方人。所以,江南的這些天險對於他們相當具有挑戰性。

四.南方還有相當一部分軍事力量

崇禎一朝,出現很多名將,如袁崇煥,毛文龍,洪承疇,楊嗣昌等人,雖然因為種種原因他們或死或降,但大明朝在當時還是有相當一部分軍事人才和力量的!

南明所控制地區地圖

南方地區雖然沒有北方軍隊數量多,但在江北兩淮流域依然有江北四鎮的軍事力量,他們每一個手裡都掌握著數萬精銳,同時,駐守武昌的左良玉手裡還有二十萬精兵。其他如李定國,史可法等人皆當世名將。如此多的精兵良將,如果崇禎來到南方以他皇室正統的身份振臂一呼,有充足的能力和理由相信他們可以阻擋農民起義軍和後金軍的步伐。

結語:

正是有這四條因素,讓部分明臣向崇禎建議南遷,然後由太子輔國南京,其他兩位皇子分別在鳳陽府和歸德府作為南京屏障以觀天下變化。進則越兩淮而北伐收復失地,退則劃長江而自守以延續明朝命脈。

永曆帝劇照:南明的小政權導致後來唐桂之爭

但最終崇禎沒有聽從建議,選擇自裁以謝天下,正是由於崇禎的去世導致大明的南方割據勢力互相傾軋,無法統一指揮調度,反而讓清軍逐個擊破。金庸先生的《鹿鼎記》中,即使到了康熙年間,反清勢力還在為唐桂之爭大打出手,由此可見一斑。

因此,我認為,如果崇禎選擇遷都南京,大明王朝或許還有變數,存在著再度進入南北朝的概率,但歷史沒有如果,我們也只能在書案前做做事後諸葛亮,嘆息著明朝滅亡的某些不該吧!


相城歷史小學生


大概率是會的。崇禎皇帝畢竟不是一位碌碌無為的皇帝,和其它的亡國之君比起來,崇禎皇帝還是好皇帝。

一般來說,亡國之君的特徵有這幾個:年幼、昏庸、好色、酒肉、荒唐、殘酷。

崇禎皇帝17歲即位,年輕有為,且非酒肉之徒。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已是危機四伏,正處在風雨飄搖中。在眾多的危機中,“閹黨”是最為致命的,以大宦官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正把持朝政。

崇禎皇帝上位後就著手鏟除“閹黨”勢力,把朝政大權收回在自己手裡。隨後,剷除腐敗勢力、打擊“朋黨”都成了崇禎皇帝鞏固皇權的手段。只是生不逢時,即使做了再多的工作也無法挽救走向衰落的大明王朝:一個從嘉靖、萬曆時期開始走下坡路的王朝。

要說,崇禎皇帝要是遷都南京會不會形成南北朝的格局?

我說,大概率會。

其一,南京是大明王朝的龍興之地。

南京作為大明王朝的首座國都,也是歷史上的六朝古都,蘊含著極佳的風水,足以讓崇禎皇帝再延續大明王朝幾十年。在南京,還有明太祖的陵園,憑藉著金陵王氣,大不了再重新來!

遷都南京後,可以採取偃武修文,重視發展江南經濟,重新組織力量守住江南各個關口,不斷髮展內政,才能夠穩坐江東的。

從歷史上看,南渡政權一般也都能存在一兩百年,其中以東晉和南宋為例。都是由皇室子嗣南渡長江,在江東恢復帝業。

東晉時期,面對北方諸多政權的進攻,仍然守住自己的江東之地;南宋時期,面對金人幾番南下,也進行了頑強抵抗,保住了大宋國祚。而司馬睿和趙構的能力和崇禎皇帝也相差無幾,既不是明主,也不是特別昏庸之主,至少是可以守住國土,延續皇家血脈的君主。

其二,地理因素。

長江自古就是南方政權的天然屏障,可以阻擋北方政權南下的侵擾。因而,南京成為眾多南方政權的心儀之地。從東吳到南朝,大多數南方政權都能守住關隘口。只要不發生內亂,北方政權就很難輕鬆的拿下江南之地。

遷都南京後,崇禎皇帝可以效仿東吳的防守政策,重點針對長江上游、中游屯兵鎮守。或者參考東吳光祿大夫紀陟在魏國關於東吳防備的策略:

(晉王使儐者)又問:“吳之戍備幾何?”
陟曰:“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
又問日:“道里甚遠,難為堅固?”
對曰:“疆界雖遠,而其險要必爭之地,不過數四,猶人雖有八尺之軀靡不受患,其護風寒亦數出耳。”(選自《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

如果崇禎皇帝能做到這樣險要必爭,那麼遷都南京還是可以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就好比東吳,即使孫皓這樣不得人心,但是還有城防固守,讓晉國遲遲無法南下。

其三,經濟因素。

江南自古就是富饒之地,從東吳開始,大力發展造船、航海運輸及鹽鐵資源等產業,讓南京乃至於江南都長期處於富饒狀態。

即使在大明晚期,江南賦稅沉重,也還是有機會挺過去。只要崇禎皇帝,能夠革除積弊,發展海外貿易等,江南地區重新恢復起來還是很快的。

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江南地區就在康乾盛世期間,又一次走向了富饒的巔峰期,這也距離大明滅亡沒多久的時間。

綜上所述,只要崇禎皇帝能退居江南,遷都南京,一切還是有翻盤的可能。即使不能收復北方故土,仍可以在長江以南延續國祚。


孫郎談古


外強中乾的南明軍隊

一條東騰入海的長江,見證了南北政權的割據。三國、魏晉、南北、金宋等對峙,無一不是憑藉長江天險。但我要說卻是另一句話,

有道是“守江必守淮,長江是最後防線,一旦被突破只能覆滅,因此須未雨綢繆的佈置。”

風雨飄搖的關頭,崇禎能拿出得軍隊有三支: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武昌左良玉的部隊、江淮四鎮的軍隊。首先來分析一下關寧鐵騎,它的士兵主要都是遼東人,軍種為騎兵,江淮之地密佈河網湖汊,不利於它發揮應有的戰鬥力!

用遼人守遼土,且守且戰,且築且屯——《明史》

否決了關寧鐵騎,再來瞧一瞧左良玉的部隊。早先在白山黑水阻擊後金,後來兵敗被罷官免職!再往後張獻忠肆掠湖廣大地,才又從軍風生水起,同時擁兵自重的毛病日漸滋生。當時明朝的朝堂分東林黨與宦官黨,左良玉屬於前者和馬士應鬧掰,起兵反抗身首異處!

——妄自尊大的左良玉

嚴密周瑾的排除後,如今只剩下了江淮四鎮。那麼他們是否有能肩負起抗清的責任呢?四藩者:其一淮、徐,劉澤清為帥;其二揚、滁,高傑為帥;其三鳳、泗,黃得功為帥;其四廬、六,劉良佐為帥。以淮、揚、泗、廬自守,而以徐、滁、鳳、六為進取之基。別看陣勢弄得是風風火火,沒有一個算得上忠君報國。事情說來話長,我還是先從激起民憤的高傑說起,根據事前統一部署,他得駐紮在揚州城外,可揚州城內的絲竹之聲,誘惑他把家眷及士兵帶進了城內。一場官軍屠民的暴力事件,毫無徵兆的讓人措手不及,迫於無奈高傑落腳到了瓜州。像激起民憤的小罪,他混過去了咱也能理解。可違抗皇命是殺頭的大罪,依然有人矇混過關就有點心寒。公元1644年大順軍包圍北京,一道詔書遞交給劉澤清,這廝領著崇禎的工錢,卻不思如何救主,反倒是冥思苦想自保。

——兩朝叛臣吳三桂

有些人在正道上無作為,若心思花在邪道上大放異彩!劉澤清就屬於這號人物,第二日一封言辭懇切的信,被八百里送至崇禎手上看罷,怒不可遏的將信封撕得粉碎,信中劉澤清藉故自己摔下馬,不能救駕請求責罰云云。

相比較於南宋中興的四大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的拳拳愛國心,南明的江淮四鎮可看作爛到裡子的朽木,任憑崇禎殫精竭慮,劃江而治終究是場夢!

打仲臉充胖子的崇禎

說起崇禎皇帝性格,陳新甲最有發言權。遙想當初他奉崇禎暗諭和皇太極,秘密協商議和的條約,末了卻因家童散發了合約的文本,找人頂缸成性的崇禎,狠心處死了陳新甲,堵住群臣的口誅筆伐!正所謂形勢每日都在變化,一朝抓不住則成遺憾!等到了順治元年時,大清的實際掌託人多爾袞,早已摒棄了皇太極,做割據之主的想法,他要帶領精銳的八旗勇士,一統華夏入主中原!

——大清攝政王多爾袞

既然大清是遊牧民族,是與大明不共戴天的死敵,那麼同為漢人的李自成,肯定能成為崇禎的盟友!有這種想法的同志,我必須告訴你想錯了!山西代州有一個鐵錚錚的漢子,他就是明朝在此處的將領周遇吉。足足擋了李自成27日,潮水般的大順軍死傷無數,才拿下了山西代州。這次戰鬥迫使李自成,向崇禎提出了裂土封王、賠償軍費等要求。很多人都將這一事件,視為挽救大明的靈丹妙方。但讓人想不明白,崇禎竟然拒絕了!

綜上所述,軍事的羸弱,性格的欠缺。我揣測崇禎到了南京,大明還是會滑向覆滅的深淵!

——END——


惜緣小歷史


 

明朝的滅亡是各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官場上的腐敗

晚明時期,基層官員大多由是年邁學荒的舉人或是更低一級的監生、貢生之流充任。

這樣的基層官員,自知在仕途上進步無望,做事以拖延、掩飾、敷衍為要訣,保持表面上的穩定即可對上面交差。

因為仕途上進步無望,他們轉而追求錢財,受賄營私,不復以承流宣化為事,巧需酷算,一毛不遺。上司來檢查時隆重接待,上司走時不忘奉上厚禮。完全把做官當成了做生意。

國力衰敗,民不聊生,導致爆發了李自成、高迎祥等領導向農民起義。

二明朝能打的戰將

孫承宗,官至兵部尚書、遼東督師、東閣大學士等。此人具有戰略級眼光和超強的軍事能力。可惜此人因受朝廷奸人陷害,而離開朝廷。

盧象升,因鎮壓國內反民不斷升遷最後官至兵部尚書。手裡有著名的明末三大軍隊之一的天雄軍。力主抗清,守衛京師,連戰皆捷。崇禎十二年(1639年),盧象升率部在鉅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

曹文詔,明朝崇禎年間將領,號稱第一良將,官至總兵。在鎮壓明末農民起義的戰爭中功勳卓著。崇禎八年(1635年),在湫頭鎮之戰中因寡不敵眾兵敗自盡。

孫傳庭,崇禎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後官至兵部尚書,帶兵鎮壓李自成、高迎祥等,可惜人員沒有準備好,彈藥不充足,又有傳染病肆虐,崇禎對孫傳庭既給予期望又害怕,加之奸臣當道,連發多道命令令孫出城剿匪,最後功虧一簣。

袁崇煥,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

他是明末的關寧鐵騎的創建者。但關寧鐵騎只聽袁崇煥的,連皇帝都指揮不動。這讓崇禎感到了害怕,多疑的崇禎以通敵罪處死了袁崇煥。

總之,大明末年的基層腐敗,中央對基層已失去了實質性的控制。在軍事上,善戰的幾位大將或被汙陷;或是與李自成作戰時,孤軍無援而戰死沙場;因崇禎多疑又殺了袁崇煥。

由此可見,整個大明朝的支柱已經散塌,崇禎既使遷都南京,也支撐不了多久。


風土揚


如果崇禎遷都南京,明朝應該很可能延續一百年左右時間,至少可以形成南北朝格局。

為什麼南明無法像東晉和南宋一樣延續國祚,只存在了短短十八年? 實際上,這恰恰是因為崇禎沒有南遷帶來的惡果。

首先,如果崇禎遷都南京,因為明朝的正統王朝仍然存在,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就不會投降清軍,清軍就很難解除後顧之憂而大舉入關。而且明朝有李自成不具備的渡海作戰能力,完全可以支持山海關的明軍,吳三桂不至於孤立無援。而沒有吳三桂的幫助,清軍更無法很快打垮李自成的百萬大順軍統一北方。

其次從南遷的條件上講,明朝其實遠好於東晉南宋。南京本就是明朝都城,從法統上講,甚至優於當時的北京,畢竟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定的都城,而北京是篡位的朱棣定的,當時南京本身就擁有完整的明朝官吏系統,在南方根基很深,遠比東晉南宋時重新建立都城要強,並不存在南宋時“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質疑。

第三,明末時的南方經濟很發達,從經濟上講並不比東晉南宋差,稅收的基礎是有的。唯一欠缺的就是一個正統性無人質疑的皇帝。也使得東林黨及各軍閥勢力在皇帝正統性問題上瞎搞,導致南明內部一直激烈的內耗,以至於被清軍各個擊破甚至投降清軍為虎作倀,如果崇禎自己能早早南渡,或者早早把他兒子送到南京,那麼至少明朝的官吏體系還是能很快恢復正常的運轉,不會因為自相殘殺而投降清軍。

第四,崇禎南遷,雖然是躲避李自成的兵鋒,但只要崇禎還活著,明朝就等於沒有滅亡。因此,明朝的文官武將就仍然有自己效忠的皇帝,他們中的大多數就不會投降李自成或是清軍。 尤其是滿清,它入主中原,清軍主力滿打滿算也不過只有十幾萬軍隊。依靠這些兵力,清軍是不可能佔領全國的。

第五,李自成對死敵崇禎頗有好感,並不希望把崇禎斬盡殺絕,在李自成包圍北京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已經自稱大順皇帝的李自成卻寧願放棄國號皇位,向崇禎稱臣,條件是崇禎封李自成為西北王並賞一百萬兩白銀作為軍費。如果崇禎遷都南京,李自成很可能不會窮追猛打,甚至存在明順聯合抗清的可能。

第六,崇禎如果遷都南京,明朝的正統還在,清軍就無法利用為崇禎報仇的旗號收編明朝北方官僚地主勢力很快擴大勢力共同討伐李自成,清軍仍然會在北方受到明朝殘餘勢力的抵抗,更無法很快打垮李自成的百萬大軍。

綜上所述,崇禎如果遷都南京,明朝包括南明絕對不可能那麼快滅亡,至少可以形成一百年左右的南北朝的局面。

事實上,在李自成大順軍還未進入山西境內的時候,明朝的有識之士李明睿等大臣就勸諫崇禎,放棄北京,遷都南京。


可惜,死要面子的崇禎明明心裡同意南遷,卻不願承擔棄守北京的責任。他一心想讓滿朝文武哭諫自己遷都南京,自己順水推舟,再同意南遷的建議。

但是,明朝的大臣們沒有上當,他們義憤填膺地要求崇禎堅守京師。弄得崇禎左右為難,既不遷都,也不讓自己的兒子皇太子去南京。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等到李自成大順軍包圍北京,崇禎拒絕封李自成西北王,談判破裂,大順軍攻破北京,崇禎自殺,明朝滅亡了。

因此崇禎不僅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也是導致南明短命的罪魁禍首。


厚德載物49847


導語:崇禎皇帝如果遷都南京,明朝肯定不會滅亡的。最糟糕的結果也不過是形成南北劃江而治的對峙局面。


1644年初,李自成大順軍還未進入山西境內,明朝的有識之士李明睿等大臣就勸諫崇禎,放棄北京,遷都南京。

可惜,死要面子的崇禎明明心裡同意南遷,卻不願承擔棄守北京的責任。他一心想讓滿朝文武哭諫自己遷都南京,自己順水推舟,再同意南遷的建議。

但是,明朝的大臣們沒有上當,他們義憤填膺地要求崇禎堅守京師。弄得崇禎哭笑不得,毫無辦法。

最終,時間白白浪費了,李自成大順軍攻入北京;崇禎自殺,明朝滅亡了。

其實,崇禎如果是一個有所擔當的皇帝,立即遷都南京的話,明朝的統治是能夠繼續維持下去的。

首先,江南富庶,是明朝的財賦重地,足以支撐朝廷的財政。

明朝末年,戰亂主要發生在北方地區。而江南地區卻未經戰亂,社會秩序穩定,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由於明朝實行“兩京制”的政治制度,南京有一套運轉正常的政府班子。只要崇禎一到南京,立刻就能發號施令,調動、指揮全國各地的明朝勢力。

其次,崇禎南遷,雖然是躲避李自成的兵鋒,但是,只要崇禎還活著,明朝就等於沒有滅亡。因此,明朝的文官武將就仍然有自己效忠的君主,他們中的大多數就不會投降李自成或是清軍。

尤其是滿清,它入主中原,滿打滿算也不過只有十幾萬軍隊。依靠這些兵力,它是無法佔領全國的。

清朝得天下,主要是依靠投降的明朝軍隊充當鷹犬打手,四處攻城掠地。而這些明軍之所以投降清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崇禎死了,大明亡了。

如果崇禎活著,遷都南京。那麼,傳統的忠君思想牢牢地支配著明朝軍民的大腦,他們絕對會以崇禎的南京朝廷為正統的。

最後,崇禎南遷以後,以往經常配合騷擾明朝政府的兩大力量——農民軍和滿清八旗兵,就會在中國的北方地區刀兵相見了。

無論他們雙方誰勝誰負,崇禎都能得到喘息之機,而在江南整肅朝綱,編練軍隊;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揮師北上,進軍中原,收復失地了。




結語:假如崇禎果斷行事,遷都南京,那麼,明朝肯定不會滅亡的。至少也會形成南北對峙、劃江而治的局面。


品茗讀史


崇禎在內憂外患d情況下,最忌諱的一件S,就是把明朝與國防衰弱的兩宋對比。畢竟兩宋才過去不到四百年。為此,他不惜殺了幫他與清朝議和的首輔陳新甲。而如果去南京,就會形成與南宋一樣的南北朝局面。這事關祖宗江山的面子,崇禎決不會答應!不過去南京總比丟掉性命好吧。崇禎迂腐,可見於此。如果真的去南京,還真能保住明朝半壁江山!因為憑李自成當時的情況,大順軍是無法逾越長江天塹的。從這點上說,崇禎遠遠不如宋高宗。宋高宗畢竟還知道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雖然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但畢竟延續了宋朝一百五十多年的國祚。


非孟勿擾


崇禎即便把國都遷到南京,也不會形成南北朝的格局,只會造成更大規模的傷亡。說滿清可以與明朝劃江而治,明朝可以保有半壁江山的人無非,找出的理由就是以下幾點?

第一內訌會迎刃而解。

在他們看來崇禎殉國以後,皇位繼承就出現了問題。這是南明朝廷在初期一直繞不過去的坎,各大集團勢力以及自認為姓朱的皇位繼承者都拉出一杆旗,建立自己的政權,相互掣肘反而被滿清鑽了空子各個擊破。崇禎如果南渡的話,這一問題就不復存在。也不會圍繞王位繼承和權力的爭奪而產生不必要的內訌。而也正是這場內訌使得各地的軍閥氣焰囂張,根本不聽中央號令。這也是南明走向滅亡的原因之一,也是主要原因。

但反對者表示明朝的內訌已經持續至少200年,並不是南明朝廷在建立以後才出現的各大利益集團,從北方京城的中央政府到南京的中央政府一直吵個不停,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會大打出手相互攀咬。你又如何能保證崇禎在北方執政時無力解決這一問題,而到了南方建立小朝廷以後這種內訌迎刃而解呢?之所以在這些人看來內訌問題得以解決,是權力繼承的內訌問題。但是對於政權內部的利益糾紛問題,崇禎根本無力解決,否則這17年崇禎有大把的時間去處理這一問題。

第二點那些認為明朝可以與清朝劃江而治的人認為明朝有獨一無二的兩京制,行政班子各成體系。

這源於靖難之役,朱棣把朱允文皇帝趕跑,自己登基為永樂皇帝將藩王作為自己的都城中心,天子守國門,而南方為了加強統治南糧北調管理相對發達的經濟區,而在南京留了一套行政班子,並持續200多年。兩者不僅行政地位相同,而且領導班子也相同。弘光皇帝在南方登基以後迅速穩定局勢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南方的領導班子體系發揮的作用。

反對者認為領導班子即便自成體系,但是南方的領導班子依然不比北方。南方的領導班子都是東林黨的天下以及南方富商巨賈,大地主的支配範圍。而且皇帝遷都也直接意味著民心的喪失。之所以很多人認為,崇禎皇帝遷都可以爭取民心,這必須要建立在北方滿清統治,使得北方漢人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前提之下。所以不否認崇禎皇帝遷都可以在短期內劃江而治。但是滿清入主中原之後,獲得明朝藩王的土地,並分給農民這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和經濟改革一旦上馬,南明小朝廷民心的優勢就會立馬喪失。

當然至少明朝會到康熙皇帝繼位以後。畢竟在康熙之前滿清在北方還是推行過一些糟蹋民心的政治統治方式,但這只是暫時的。明朝最大的問題就是利益集團之間的相互傾扎,到了南明時期也是如此。如果南明小朝廷可以在滿清之前或者滿清同時進行土地改革,爭取民眾的話,那麼劃江而治是真的可以。

但是對於那些既得利益者而言,他們會嗎?

滿清沒有這一利益負擔,因為他們沒收的土地本就不是自己的,都是明朝藩王留下來的土地。說分就分。

第三,有人說江南擁有得天獨厚的經濟優勢,南明小朝廷建立以後就不再缺錢。

其中有南方手工業商業的繁榮,海外貿易的加大,這都有利於民間的貿易發展。可以極大的解決南明小朝廷的錢糧問題,不再會出現大明末期的財政崩潰。有了經濟基礎,就可以與滿清隔江而治。

反對者又一次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明朝中期以後,其財政的主要來源都源自於東南沿海。但是明朝的財政危機卻越來越嚴重,原因不在於東南沿海的是否能夠緩解中央財政,而是地方既得利益者與中央大官僚集團之間的勾結,使得財富無法流入到國家財政當中。這一問題,如果不進行政治改革即便崇禎到了南方,各大官僚大地主都不缺錢,崇禎也照樣缺錢,南明小朝廷也依然無錢可花。明朝和南明政府的缺錢並不在於江南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條件。

畢竟無論是明朝還是南明小朝廷江南地區都是錢袋子。但是兩者卻依然缺錢,最大的問題就是既得利益者對明朝財政的閹割。使得大量的錢款最終都流入私人腰包。同樣崇禎17年都沒有解決這一問題,你指望他到了南明小朝廷時期,就會得到解決嗎?

第四點還有人說崇禎,雖然失去了江山,但是獲得了民間眾多百姓的同情。

後來的滿清削髮易服激起眾多反抗。雙方一升一降,尤其是鄭氏父子保衛大明海疆,南方會更加眾志成城,而雙方的人才儲備和輿論也會顛倒過來。

這依然不是崇禎到南明小朝廷能夠獲得與滿清對峙勝利的原因。

首先民間眾多百姓對崇禎的同情是侷限在京城周邊,而並非全國民眾都心疼崇禎,否則也不會有大量的流民參加農民起義。

  1. 滿清削髮易服是激起了眾多反抗,但只要滿清能夠劃分土地將土地分給民眾。對於民眾而言,削髮易服,其實並不重要,或者說這種重要性相比於生存而言是可以放棄的。雖然有些人不愛聽。但這是事實。

  2. 明朝末年從來不缺武將,但是戰場之上沒有一場戰爭是真正的勝利。滿清入主中原有一半以上的武將都來源於明朝,並且發揮了關鍵作用。即便崇禎能夠幡然醒悟,任用大將。各個領軍將領也會先想自己多一些。畢竟在他們看來在崇禎面前選擇自保是明智的。


  3. 鄭氏父子,雖然能夠保衛大明海疆。但是對於整個大局而言,並沒有太大幫助,而且鄭芝龍是典型的投機分子,一旦出問題就是大問題,海防並不是南明的優勢,而是定時炸彈。

  4. 要想劃江而治,陸上戰場依然是主戰場,而明朝的精銳主力在當時已經歸服於滿清。南明小朝廷重新建立的軍隊戰力如何戰心如何?誰都不知道?

還有一點一些人認為明朝的農民起義軍在滿清入關之後,高舉正義的旗幟對其作戰,這也將會是小朝廷佔領江南的一大助力。但我想說的是,這些人恐怕太單純了,想的太多。南明小朝廷比滿清還要瞧不起這些農民起義軍,寧可死也不願與這些人合作。甚至南明小朝廷時期還有人提出,農民起義軍比滿清還要可惡,應當先消滅農民起義軍。這些論調在南明小朝廷當中曾經佔據主流。

直到滿清出兵渡江,領兵南下。南明小朝廷的這一論調才有所收斂。

你又如何能夠去保證南明小朝廷與農民軍相互合作,共同北伐,或者共同在南方建立一個穩定的政權以抵禦滿清的大規模入侵。所以崇禎即便到了南方,崇禎依然無法進行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民心的大小,僅僅源自於滿清在北方的統治如何?如果滿清在北方的統治頗有亮點,使得民眾安心生產,那麼南明小朝廷根本沒有自保的能力。崇禎去了也白搭。

事實證明就是如此。

南明小朝廷如果在滿清在北方統治之初,能夠迅速安定人心,並實施北伐還有勝利的可能,而如果一旦削髮易服結束滿清開始沒收藩王的土地並且分給農民,這一時期以後南明小朝廷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連自保也不復存在。南明相比於南宋確實有很多亮點,自己可以掌握更多的地區資源。但是這些地區資源歸根到底並沒有掌握在朝廷手中,而是各地的利益集團手中。在大明完整的政治框架依然存在的時候,這些人都不願意為國捐資。更何況只剩半壁江山。


世界史圖鑑


歷史如明鏡,照見世間百態與每個人心底不同。


這個話題,歷來都不乏學者探究,我們經常也會問,為什麼南明無法像東晉和南宋一樣延續國祚,只存在了短短三十八年?

實際上,這恰恰因為崇禎沒有南遷帶來的影響。

我們來看南明存在的一些問題,就會明白,崇禎如果南遷是很有希望形成南明北清格局的。

崇禎南渡,南明的部分問題可以迎刃而解,特別表現在宗室內訌

崇禎殉國後,本來當時光宗一脈已斷,作為萬曆皇帝的直系子孫,弘光為長,是最有資格即位的皇子皇孫,然而南渡的東林大員因為在萬曆時期曾阻止萬曆易儲給福王(弘光的父親),導致和福王一脈結下了樑子,弘光作為福王次子,自然不在東林黨的首先考慮範圍,他們當時首先考慮的是璐王朱常淓,也就是弘光的堂叔,萬曆的侄子。這也就導致當時圍繞皇位繼承,出現兩種不同意見,朝臣各分兩派,延續了明末日趨嚴峻的黨爭。更加荒唐的是,而後弘光為了增加勝率和籌碼,竟然自降身份去拉攏江北四鎮,更助長了這些軍閥的囂張氣焰,直接造成後期這些軍閥聽調不聽宣的尷尬局面。

就這一點不光加劇了黨爭,還滋生了軍閥的私心。崇禎若是南渡,必不會如此。

明朝獨一無二的兩京制,行政班子自成

源於明初的靖難之役,身為藩王的朱棣把侄兒建文皇帝趕下了皇帝寶座,之後登基是為永樂皇帝,當時他做藩王的封地在北京,又出於天子守國門的需要,以及彼時漕運已經相對發達,南糧北調,運輸成本較低,於是決定遷都北京,並於永樂十四年正式營建,集明初修養生息五十年盛世下的舉國之力,於永樂十八年正式完成,並於次年完成遷都。儘管此後明朝一直以北京為都,但是在南京的各種行政機構並沒有廢除,比如六部等等。也正因為如此,有明一朝,以南京為中心,並江蘇、安徽以及上海二省一市是為南直隸,而當時北京及所轄地區,被稱為北直隸,二者行政地位等同,行政班子等同。這也是弘光登基後,能迅速穩定局勢的根本原因,如果沒有黨爭和前面軍閥,幾乎與滿形成隔江而治。而崇禎過去,顯然可以迅速穩住局勢。

隆萬開關之後,江南得天獨厚的地理商業環境,缺錢問題不再是首要

隆慶元年,因為愈演愈烈的海外走私貿易,隆慶皇帝決定開放海禁,“市通則寇轉為商”,因此大力的促進了邊界的穩定、民間貿易的發展,據統計,隆慶元年開關後到明亡的七十年間,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高達三億三千萬兩。且在逐利思想下,民間商品經濟發達,遠銷海外,因此可以說江南之富,可以極大的為崇禎皇帝解決錢糧問題,更何況彼時無論是和李闖還是滿清,交戰多是北方,這也就造成江南一直相對穩定,南方並沒有因為明末戰亂遭受大的破壞。以長江為防線,隔江而治,古已有之,比之東晉和南宋的勁敵-

前秦遼金,滿清戰力並沒有比前者高多少。

雙方君主的抱負和能力,以及人才儲備和民心輿論,南方顯然更加眾志誠成

雖然崇禎皇帝失去了江山,但因為十七年間兢兢業業,也獲得了民間眾多百姓的同情,何況後來滿清剃髮易服,激起了眾多反抗:江陰的閻應元、揚州的史可法以及堪比文天祥的張煌言和南明神將李定國,更重要的是:只要明朝沒有流露出敗勢,鄭氏父子依舊會耀威於海上,保衛大明海疆;孫可望因為沒有投降籌碼,依然會隱忍。且崇禎皇帝雖然猜忌,但宵衣旰食,統南方如果比全國棘手事情要少,稍微順遂的情況,操作也不會情急之下做出眾多錯誤決策,就比如我們打麻將,手氣不好容易生氣以至於影響出牌決策,常有打錯的情況,越輸越多。但是順就會截然相反的一種情況。

再拿滿清順治和多爾袞來說:李定國兩闕名王、威震天下的時候,就準備回關外,因為他們也沒有做好鯨吞天下的準備。而之所以統一神州,用“竊取”二字形容也不為過。

因此總的來說,崇禎南渡天時地利人和,隔江而治概率非常之高。


歷史如明鏡


崇禎要是真的遷都南京,必然會形成南北格局,但持續時間應該不會太長。因為滿清入關時,也面臨著種種危機,很有可能會被明朝擊退。

真正滅明朝的不是李自成,是那場突如其來的瘟疫。一場大的瘟疫將北京守衛力量消滅,這才讓李自成進入北京城。

崇禎之所以選擇自殺,也不退守南京,主要跟他這個人的性格有關係。他的理想和他的能力不匹配,也就造成了他一面特別自負,同時又特別自卑的性格。他看到明朝的種種問題,就想去解決這些問題,但是他又不知從何做起。

他是一個感性的人,但是做皇帝,尤其是要做個有最為的好皇帝,就必須理性對待事情。真正有能力的皇帝,不會對人做“好與壞”的區分,只會做“有用還是沒用”的區分。而崇禎殺袁崇煥,其中一個原因,不就是袁崇煥為魏忠賢立過生祠嗎?那時魏忠賢權勢滔天,那個沒有為魏忠賢歌功頌德過。

崇禎急於改變現狀,但卻忘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他所下的命令,就要立馬見到成效,不然就要被撤職。他在為16年,換了50個大學士。他認為他們辦事不利,沒有能快速達到自己的目的。

崇禎還把自己放在明君的高位,他認為自己要對明朝的興衰負責。所以,當他聽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他認為是自己不受天命,就立馬自殺謝罪。

崇禎是有機會退往南京的,但他沒有,他還在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他認為只要自己努力,老天就不毀滅他。所以,崇禎是不會遷都的。

他堅持朱棣的那句話“天之守國門”,他覺得自己沒有做到,愧對祖宗,所以他要自殺。

如果崇禎遷都南京,明朝的不會滅亡的那麼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