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建設難在哪兒?是統一思想嗎?|“靜靜說”



原文標題——

我不是方方,我是靜靜:這是我在武漢記錄的抗疫生活感受


企業文化建設難在哪兒?是統一思想嗎?|“靜靜說”


提筆第三十五天,今天是2020年3月13日,晴。

前兩週去公司一線十個班組進行了現場採訪拍攝,為企業文化建設、提升積累新冠疫情期間資料。

企業文化建設體系是企業管理中的上層建築,正所謂三流的企業人管人、二流的企業建制度、一流的企業塑文化,企業文化的建設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借疫期之勢凝聚人心我們有很多的工作要去開展,而形成良好的企業幹事創業文化氛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幾年、數十年、甚至幾十年的積累方可造就企業獨特的軟實力。

像我們公司這種有著幾十年歷史的勞動密集型國企,歷史遺留問題多;人員結構複雜,有的甚至一家四代在企業工作;員工眾多,且本科以上學歷管理層佔比不高;企業沒有自己的拳頭產品與核心競爭力,在這樣的企業進行文化建設著實不易。

中層以上核心管理團隊思想相對還比較好統一,畢竟個人肩負的職責使命不一樣,思想境界自然也有了相關高度。而在公司有很多這樣的員工,他們或在門衛崗位、或在清掃崗位、或在普通的電工、修理工、普通管理層等等崗位,他們中年齡偏大的60後、70後,由於近幾年城市及周邊大面積改造拆遷,家裡少則擁有三五套,多則十來套房產,還有通過拆遷幾千萬元資產的,那真是財大氣粗,看著誰都是窮人啊。而他們中的80後、90後,由於是家中獨子,靠著父母的積累,拿著不夠汽車燒油的工資,卻開著寶馬,至少也是個凱迪拉克啥的上下班,他們的思想可不太好統一。


企業文化建設難在哪兒?是統一思想嗎?|“靜靜說”


雖然在具體管理過程中,我們引進績效考核體系,運用了各種諸如KPI、OKR、YCYA之類管理工具於工作中時,是會達到一些管理水平提升的效果,但治本還得通過企業文化的塑造來激勵每個員工的內驅力。

沒有哪一個人是希望被人要求著去完成一項工作的,每一名員工都想成為自己的主宰按照自己的願意去幹事,當工作不再成為謀生的手段,工資不再成為生存的唯一來源時,企業要發展,團隊如何引領,將隨時可以下船的大爺們讓他心甘情願的留在船上一下賣命到退休,是我窮盡一生必須研究的課題。

當我們每個人的物質條件改善到一定程度之後,我們的生存目的和理想追求是什麼,企業文化該如何去建設,一直是我深思的問題。

在這一次進班組錄製過程中,給我太多感動。北湖倉庫現場,從公司開車過去歷時一個多小時,單從距離上我完全能體會到那裡幾十名員工每天上下班的艱辛,疫情期間有的人沒有交通工具,從家裡步行出發一個多小時,早上五點半鐘就到達了工作現場。

為了保產在人手缺乏的情況下,我們的管理調度徐正傑同志將自己管理的所有崗位都從事了一遍,哪裡缺人去哪裡,和奮戰在前線的醫療人員一樣,武漢封城多少天就多少天沒有休息,完全拋棄了自己管理人員身份的角色,當我在現場和他交談時,他只是很質樸地說了一句,體力勞動強度太大了,一直沒有休息,現在腰痛得有些承受不了。我注意到他的工作勞保鞋底前半部分都裂開了,鞋上面沾染著的全部都是車間裡的白灰,我指指鞋,他不好意思地說,現在疫期還沒有時間去領取新鞋,盡忙現場生產去了。而最後問及他有什麼要對公司全體人員要講的話時,他微笑著唯一句講的就是感謝公司領導百忙之中抽空到現場來看望他們。

真是無比慚愧,我們的員工太質樸了,因為此時他完全有理由說我們去得太少了,慚愧的是自這個班組投產以來,我還是第一次去到現場。


企業文化建設難在哪兒?是統一思想嗎?|“靜靜說”


此時此刻,我覺得不是我們管理層在領導全體員工,而是我們的員工在理解支持我們管理層,人和人之間這種為了公司共同目標而努力的那種精神暖流一下就傳遞到彼此心裡,這不就是我們需要的忠誠奉獻、敢於擔當、腳踏實地、不計得失的企業精神力量麼?!今後,這個班組我還會再走進來的。

在北湖收費站公司城市服務事業部工作現場,採訪陳鋼同志的時候,因為戴著口罩看不清整個面部的表情,陳鋼同志穿著制服戴著大沿帽,透過帽沿和口罩中間面部,僅看到他滿是血絲的通紅雙眼,從交談中才得知他今天下午四點到晚上十二點上班,下班後第二天早上八點又要上崗,從封城到現在整個疫期一天沒有休息,一直這樣輪流著堅守崗位。

這是個五十多歲的老同志,從他身上我沒有看到那種快退休前,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懈怡,看到的是那種責任和堅持。最後問陳鋼同志,有什麼想對公司全員講的話,他說公司幾十年來就是在業內靠口碑和品牌生存的,作為公司員工我們不能讓這個好品牌砸在自己手裡了。

懂了,原來老同志對於企業的這份深情全在品牌二字,有信念才會堅守,企業生生不息的發展壯大才是他們最大的心願,有這樣的員工,莫如企業最大的軟實力和資源矣。

在三鍊鋼現場採訪黃訓佳同志,談到疫期各個工作環節的困難和問題就要結束的時候,他才突然認出了我,於是就說起多年前工作上和他曾一起解決過的他自己的一個個人問題,連聲致謝,我早就忘記了的事,可他還一直記得。

平時到這個班組時,人比較多,沒有今天錄製採訪這麼寬鬆的時間交流,原來在一個工作團隊內,你曾幫助過別人的過往精神,又會被受助者浸潤於工作中更加勤勉地工作,當大家都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精神時,這種力量是強大而持久的,事實上這個班組被黃同志管理得相當不錯。

在焦化一原料車間採訪現場,我試著搬動了一下每袋100斤的硫磺氨原料,沉得拖都拖不動,我能想象公司一把手王總在上個月帶領管理層親自在這裡奮戰過48小時的異常艱辛。

……

從錄製採訪現場回來之後,為何一直到現在才開始寫當時的感受,是因為靈魂深處的感動一時還無法消化掉,時不時想起都會莫然而心酸,時而又會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將我往前推。

一個腦部動過大手術身體狀況還不是特別好的人,只因為是企業一把手,在職責和使命面前,他的選擇也必將是整個團隊的選擇。在現場採訪外協供應商時才得知,如果這個原料車間供應鏈斷裂,會導致整個保武生產鏈都將斷裂有不堪設想的後果時,感受到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必須選擇。在之後為期一週的保產戰鬥中,在公司一把手的帶領下,九個外協供應商團隊,各部門管理團隊成員分批馳援此車間才使生產困難得以緩解,直到現在的基本正常運行。這場景與此時全國各省醫療團隊一起向湖北武漢馳援如出一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一個企業,有了這種精神,無堅不摧,何愁不勝?

還有吃住在現場一個多月沒有回家的事業部經理鮑青同志,心臟裝了支架還一直堅持奮戰在現場的事業部經理桂學紅同志,家裡老婆重病臥床無暇顧及而戰鬥在現場的殷文傑同志,老婆癌症臥床為了生產經營無法照料的外協供應商朱來勝同志等等……

像這樣的同志多得不勝枚舉,是一種什麼力量支撐著大家將企業當作自己的家,從而面對困境,克服困難,形如一家人的呢?想起媒體報道的一個捐贈場景,馬路上開車的一個市民突然將車停在交警身旁,從車裡拿出兩大箱進口口罩,說是剛從海外空運過來的,交警致謝中忙問市民的姓名,捐贈的市民幽默了一把,叫我中國人吧,你知道我是中國人就好了,中國人都懂的。

是啊,中國人、武漢人、企業人……我們都懂的。


企業文化建設難在哪兒?是統一思想嗎?|“靜靜說”


在採訪過程中,一些家庭經濟不是太寬裕的職工會提出這個月工資是否能按期發放的問題,雖然我們從未拖欠過員工工資,但在這種百年不遇的大災難面前,我是從員工心繫企業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不是員工不信任企業,而是員工擔心受疫情影響企業運行會有巨大的困難影響到工資發放。我當時的答覆是,公司管理層哪怕不拿一分錢工資都會優先保障先發放你們的工資。

在這近兩個月的疫期居家生活裡,生活不便利倒是其次,生活成本高也是我的切身感受,一個月的生活成本幾乎是之前的兩倍了。而這些員工們家裡有的有老人要贍養,有的還有二胎要撫養,本來就不高的收入那是要繼命的錢,能感同身受理解他們。

還有的員工提出提高戶外工作病毒安全防護品配備標準的問題,公司自疫情以來已經斥資採購了大量的各種防護物資,現狀是經營收入下降而計劃外成本大幅在上升,在社會責任和企業責任面前,我只能跟員工說:我們一起努力,必要的我們提供但你們自己也購買一些輔助防護品,光依賴企業能力有限的。

我為自己的答覆自責了許久,因為如果疫期我每天都在堅守在崗位上,我也會向公司提全套高標準防護要求,恨不得醫療級防護,沒有人不害怕病毒和死亡的,員工比我們想象中勇敢多了,如果每一個人都在此時退縮,我們企業、這座英雄的城市真的就停滯了。

採訪中這些給了我感動的人和事,疫期員工們這種堅守崗位、捨身忘我、勇挑重擔、無畏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打動著我、激勵著我,每一個企業領導者,都應該成為一束光,照亮你的團隊,照亮你身邊每一個人,我想努力試試,向有光的領導者靠近。

————

(更多“靜靜說”,未完待續……每日更新……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