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到底對不對?

西漂15載


對的。理由?人,不為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健康著想,反而去糟蹋自己的身體 ; 不為養育自己長大成人的父母去孝順自己的父母,反而去忤逆傷害自己的父母 ; 不為血濃於水的兄弟姐妹互相尊重幫助,反而去互相傷害自己血濃於水的兄弟姐妹 ; 不為教育自己知識技能的老師去尊重老師,反而去瞧不起教育自己的老師 ; 不為提供自己安定的生活環境去感恩國家,反而去背叛國家 ; 不為提供自己的衣食住行去感恩背後辛勤的一切人,反而去損人利己坑害一切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 ……總之,只為自己,不為別人,天誅地滅。南無阿彌陀佛!


我看我亦非我


不能按字解意,人不為已,天誅地滅,一直以來誤解古人意。以訛傳訛,變成極端自私自利。其本義是什麼?

一個人不作為,做好自已。人立天地間,才是人,頂天立地。如果不自立自強,面對擔當,你不配作人,天地間不能有你。

這句話是要人知感恩,既然是人,要感恩天地自然,好好活著,獨立自主,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隴右行思見聞錄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這是一句古訓,當今,我們大都理解為,活著該為自己,否則,就會遭到天誅地滅的懲罰;其實,是錯誤的。這裡的“為”,不是為了,為什麼,泛指個人的修行、修身,是指自我素質,個人修養。如此,就不難理解全句的意思了。愚見。


崑崙七月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出自佛教著名經典《佛說十善業道經》,經中說: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既然是出自佛經,那麼”為”,肯定是讀作陽平。作磨鍊,作為,力行解。

即人如果不修行德行,天公地母都會誅殺。

而流傳到民間,就成了為自己,成了極端自私的宣言。這應該是歷朝歷代,中下層對社會不公平的現狀不滿,對口是心非的上層社會失望造成的。


中峰明本


引言。

人都有利己思想,這很正常,利己者才能利人。

馬雲為疫區捐款都以億計開始,前提是馬雲自己有這個實力,他在自己有足夠的實力做支撐,才能有條件的捐助。

讓一個連自己溫飽都解決不了的人,對社會做貢獻講付出,他沒有那個條件。連為自己都滿足不了,又去哪裡為他人呢?

回到議題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個議題對不對,為什麼?

利己和利人是共存的話,是生活不可分隔的話題。

蓋高樓是為了居住,有人提議蓋高樓,目地是改善自己的宜居環境,是典型的利己主義。

話題來了,高樓大廈是一個人能建的嗎?需要沙子水泥等建築材料,需要蓋房子的工人,還要買地皮,需要水電做支撐,這需要一個產業鏈的共同發力,才能完成一開始的利己的主題。

賣沙子的人,也是以利己做前題。他得考量買地成本,和洗沙子的費用,自己有利潤了,才給蓋高樓的開發商提供原料。先考慮到利己的條件,才能利於他人。

這是個產業鏈,產業鏈上的任何環節沒有利己的前題,沒有利己,產業鏈就不能正常運轉。

人不為己,這個議題是正確的。但引伸的天誅地滅就值的商榷,為什麼呢?

每一步的太多利己,就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正常發展。處處精打細算毫不利人的這些人,人生也不會長足發展。

【舉例】有個開金礦特別利己的老闆,屬於鐵公雞一類的人。他在金礦上很吝嗇的給工人發工資,工人吃不飽穿不暖,工人都不願給他幹活紛紛走人,又加上礦工工作環境惡劣。老闆也堅持不住了,低價轉賣了金礦走人了。到最後的結果,老闆沒賺到多少錢,他的員工也都離他而去了。

新接手金礦的老闆,他考慮的是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下留住員工。他在金礦旁邊先建了好的職工宿舍,建了超市,建立了職工活動中心,建起了住宅樓。這些看起來都是利人的投入,沒有老闆的利己。若干年後,這裡形成了一座城市,老闆也受到大家尊重,成了這裡最高的行政長官。

回答問題。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一種自私自利的小我思想,有這種思想的人,他的人生是有限格局,在做人做事的佈局上不會做大做強,這種人不可深交。

阿里巴巴的發展壯大,是馬雲首先考慮到為大家提供服務。首先想到的是利人,利他人,然後通過利人的前提引領,最後的結果是利人和利己共同存在,和諧發展。

結束語。

有了利人做引領,再做規劃發展,請求共生。大利他就帶來了大利己,二者的共同壯大,社會也就有了大進步大發展。


厚道書情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出處,來自西晉年間著名高僧法護譯著的佛教經典《佛說十善業道經》裡的一句話: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隨著這句話後來在民間廣泛流傳,人們省略掉前半句,後半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逐漸變成熟語,含義被固定下來。

這句話的本意是說:人生在世如果不注重提升自己的修為,就會被天地所不容。

實際上,這句話從古至今被許多人誤解,把它理解成:人如果不為自己的私慾而活,就會被天地所不容。很顯然,這跟這句話的本意完全相反。

“為”字在這裡是修為、修養的意思,是以名詞動用的形式出現,指代提升個人修為、修養的過程。並不是“對一己私慾的佔有”的意思。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因為在我國傳統文化觀念裡,天地最大,大的無心無慾,大的鐵面無私,對世間萬物都是公平的,不會偏袒任何事物,時常以博愛情懷注視著世間的蒼生。正因為天地有這樣博大的胸襟,崇高的情懷,不會愚弄任何人,因此,才是人們崇拜和信仰的對象。

我們對待天地的情感,就像西方人對待上帝,或者僧侶對待佛祖的情感,那是一種不容置疑的信仰。

有精神信仰和人生底線的人,在做錯事後,都會向天地進行懺悔,請求天地給自己改過自新的機會,這樣做是為了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在有信仰的人眼裡,天地同時承擔著揚善抑惡、除暴安良、除殘去穢的責任,當一個人心中有了私慾,併為了私慾胡作非為時,天地就會懲罰他。

為什麼人們常說“好人一生平安”呢?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人做事天在看,好人由於常做好事,天地看到後會在暗中保佑好人平平安安。

對平常人來說,做人有原則,做事有底線,問心無愧,就會永保平安。

社會就像一架機器,每個人只是這臺機器上很小的一個零件,為了保證機器正常運轉,每個人必須捨棄小我才能成就大我。

人性是貪婪的,如果一些人被被個人私慾所控制,慾望就會像氣球一樣越來越膨脹,遲早會把自己毀滅。

因此,每個人從一開始就要獨善其身,心中要有大愛,要對自己的所有言行負責,只有如此,連老天也會幫你。


鴻鵠迎罡


不贊同這個觀點。持有這個觀點的人,必定非常自私。和人打交道只想自己的利益,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久了久之,誰都不願意和這種人來往了。這種人的路也就越走越窄。最後走進死衚衕沒路可走了,怎麼能發展壯大?

我贊成“我愛人人,人人愛我。

俗話說“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做事先想到別人的人,樂於奉獻樂於幫助別人的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為自己鋪開了廣闊的前行路。遇事有人幫,朋友遍天下。路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順,怎麼會被“天誅地滅”?

所以,我不同意“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觀點。

人生在世,多做善事,多多幫助別人,必有好報。


慈雲祥


對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應該有不同解讀,關鍵是對“己”怎樣定位。為了讓李玉和交出秘電碼,鳩山用了這句話,是要李玉和為了自己可以背叛出賣祖國民族,這裡的“己”是“小我”之已。李玉和沒有受鳩山威逼利誘,不惜犧牲自己以保全“秘電碼”,如果以“大我”而論,即這裡的“己”的意含是國家民族,那麼可以說也是應用了這句話。換言之,我自己不作出奉獻犧牲,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就會犧牲,不以小我之“己”而維護大我之“己”,難免會遭天誅地滅。 人不為己,還可解讀為“人若不為了人類自己”這層意思,而天地則指整亇自然界。這樣引伸,“為己”便指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奮鬥行為了。總之,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極端利己開脫辯護不妥,奉為圭臬有害,人人皆為小我,難免天誅地滅,大我小我都儘可能均衡相顧,才有天時地利與人和。就夲人而言,奉行的是:

做亇好人,心靜身安魂夢穩;

行些善事,天知地敬鬼神欽!

出斯而外,必要時成仁取義亦所不辭!


滿江紅174781321


人若為已,地滅天誅。

人人為公,天下太平。


原名叫只爭朝夕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出自於佛教著名經典《佛說十善業道經》的一句話,原文是: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

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這句話在民間人們廣為熟知,經常被誤解為人如果不為自己著想,就會為天地所不容。其實這句話裡的“為”應該讀Wei二聲,而不是Wei四聲。“為”是修為、修習的意思。“天”、“地”是指人所處的生存環境即社會,而不是指自然環境。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不修身,不提高自己的修為、學識就會被社會所不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