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存在沒有疫苗接種卻實現"群體免疫"的先例嗎?

問題青年


其實疫苗接種這種對抗病毒的方法,出現的很晚。

大約1796年 ,也就是清朝的嘉慶元年 ,英國人簡納(E.Jenner)在人痘接種基礎上發明了牛痘接種術,也標誌著歷史上第一劑疫苗發明了。

在沒有發明疫苗之前的幾千年,人類基本上就是靠獲得群體免疫的。

我們現在人的DNA中8%是來自病毒,這就是沒有疫苗的年代留下的痕跡。

這樣的病毒很多,給大家舉一個天花的例子吧。

天花病毒的起源現在已經沒有辦法考證了。

進入我國的時間,大約在晉代,可能通過一些俘虜帶入中原。

當初來的時候,也是來勢洶洶,造成嚴重的瘟疫。

對付病毒,要形成群體免疫,主要的是要靠時間,時間可以撫平一切,大量人口死了,活下來的繼續繁殖就行。然後人就會對病毒漸漸有了免疫力。

到了清朝的時候,就出現這樣一個現象,皇家貴族天花病死率相當高。同時代的漢人,病死率卻內有那麼高。因為他們已經是幾個世紀乃至上千年篩選出來的了。

滿族先祖內有經過天花的洗禮。

康熙能當皇帝,也是因為得過天花活了下來。

而在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們被西方人帶去的病毒幾乎滅族,殖民者又沒有給他們時間恢復種群,那就只能是現在這樣了。

天花病毒是世界範圍內被人類消滅的第一個病毒。人類是怎樣消滅天花病毒的呢?當然要感謝英國人愛德華·琴納(Edward Jenner1749年5月17日—1823年1月26日)

他是英國醫生、醫學家、科學家,以研究及推廣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聞名,被稱為免疫學之父。

就是通過疫苗來防止病毒。

這次疫情由英國人提出“群體免疫”,有點具有諷刺意味,因為改變了人對付病毒的方法,讓人能戰勝病毒的人,正是英國偉大的科學家。

英國人的先輩已經告訴我們了:沒有疫苗可以去發明疫苗嗎,來對付病毒的 。而不是回到老祖先的“群體免疫”。

現代社會,群體免疫是個不負責任,不靠譜的說法。

有個網友算了這樣一筆賬,很有力的說明了這個說法的不合理:

1952年,澳大利亞為了控制野兔數量,引進了美國的兔黏液瘤病毒,效果是當年就殺死了99%的野兔。

但是好景不長,到了80年代末期,野兔產生了對病毒的免疫能力,種群開始恢復,到90年代末期,澳大利亞野兔基本不會感染黏液瘤病毒了。

所以,英國的做法是有效的,按照兔黏液瘤病毒產生群體免疫的模型計算,英國人如果每對夫婦一年懷孕一次,每次生下四個小孩,經過大約60代人後,就可以建立起對新冠病毒的群體免疫,花費時間大約1200年,病死大約1000億英國人就可以實現,英國是個偉大的民族,在自然災害面前的氣魄非常宏大,比流浪地球計劃還要牛逼一百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