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切實打通堵點、促進養蜂業全面復工復產的緊急通知


關於切實打通堵點、促進養蜂業全面復工復產的緊急通知


通知指出:

◆ 充分考慮養蜂生產實際,允許蜂農有序流動,開展放蜂等生產活動。

◆ 不得攔截蜜蜂轉場及其產品運輸車輛。

◆ 各地要積極為蜂農轉場創造條件,對個別縣鄉封村斷路、一概勸返等做法,要堅決予以糾正,切實打通蜂農轉場“最後一公里”,幫助蜂農渡過難關。

這一緊急通知的出臺,無疑給不少困在他鄉、無法及時轉場的養蜂人帶來了希望。而對於用一根麻繩結束了自己生命的養蜂人劉德成來說,再也聽不到了。

關於切實打通堵點、促進養蜂業全面復工復產的緊急通知


01

養蜂人劉德成自縊

在雲南省易門縣的一處養蜂房內,來自四川西昌市的養蜂人劉德成在自己的帳篷,用上吊自縊這種殘酷又決絕的方式,結束了自己44歲的生命。

2019年,養蜂人劉德成帶著他的蜜蜂在雲南過冬。

關於切實打通堵點、促進養蜂業全面復工復產的緊急通知


以前他常在老家四川西昌繁蜂,這裡油菜花茂盛。但後來,很多人不種油菜,改栽葡萄,花少。他聽蜂友說雲南不錯,就去了。

養蜂人追著各地的花期跑,叫轉場。一旦來年春暖花開,帶著176箱蜜蜂,劉德成將會離開雲南易門,轉場到第一站四川綿陽。二三月份,那裡有大片的油菜花,比腰還高,黃燦燦,蜜蜂一湧進去,就看不到影子。

關於切實打通堵點、促進養蜂業全面復工復產的緊急通知


△ 注:此為配圖,並不是逝者劉德成。

四月份,一路西行,從四川來到甘肅天水,追逐油菜花、洋槐花和苜蓿花。洋槐花開的滿樹,攢在枝頭,洋槐花蜜也是養蜂人賣得最好的蜂蜜。

關於切實打通堵點、促進養蜂業全面復工復產的緊急通知


接著,會歷經定西、白銀、武威。趕最後一個花期時,他會回到天水,在地圖上繞完一個橢圓形,十一月左右,就再啟程去雲南,繁育蜜蜂,等待來年的花期。

只是今年,這場遷徙被疫情切斷。因為新冠肺炎,在雲南易門的他遇到村子封路,不能帶著蜜蜂及時轉場,飼料糖也運不進來,蜜蜂只能採食已經被打上農藥的油菜花,直接導致大批工蜂死亡。

這期間,蜂蟎又爆發了。給蜜蜂治蟎時,劉德成用藥狠了,不止是工蜂,小蜜蜂也長不出來了,蜂場已經完全崩潰。

2月13日,44歲的劉德成在養蜂的帳篷裡用一條麻繩結束生命。他原本的176箱蜜蜂,最後只合併成36個殘弱的蜂群。

02

逐花而居看似美好

箇中艱辛又有誰知

古神話中有一位沒日沒夜追逐太陽的夸父。養蜂人,就是現實中的“夸父”,只不過他們日夜兼程所追逐的不是太陽,而是花期。

養蜂行業內都知道,轉地有“三苦”——裝卸苦、運輸苦、住宿苦。一年12個月,有11個月,養蜂人都要帶著數十個或上百個蜂箱,輾轉各地追逐花期。風餐露宿,皮膚被曬得黝黑髮亮,而經受的這些苦難,並不一定能換來圓滿的結局。

養蜂是一個靠天吃飯的活計,蜂群生病、採食遇到農藥而導致死亡、交通限制等等,隨便一個打擊,都有可能讓蜂農一年辛勞付諸東流。甚至,有蜂農曾突遇洪水,眼睜睜看著兩百來個蜂箱全部被洪流捲走,毫無辦法。

03

養蜂行業的困境

1.營銷方式單一

許多地地道道的老蜂農,不缺經驗和手藝。但是把養蜂做成產業,最重要的還是銷售渠道。傳統銷售模式,與顧客之間缺乏溝通,買賣關係不順暢。

養蜂人賣蜜難,只能賤賣給二手商販或者工廠;而消費者買蜜亦難,從商販和商場買的不是價高就是經過濃縮或稀釋過的蜜,假蜂蜜盛行。

2.老蜂農成”落伍”代名詞

養蜂人的老齡化以及新一代年輕人對城市生活的嚮往和依賴,使得傳統的逐花奪蜜、風餐露宿的養蜂人變得“落伍”。如今,基本上都是年紀較大的人還在堅持養蜂,年輕人很少願意做吃這碗飯,再過幾十年,養蜂事業不得不面對後繼無人的現實。

3.傳統“夫妻檔”未形成規模

目前,中國養蜂人的主流搭配是夫妻二人檔,追趕花期也是採用自駕卡車的公路運輸方式。

一輛卡車的運載規模大都只在百十來箱左右,限制了蜜蜂的數量。同時,規模較小和頻繁的蜂場轉運,也容易導致多層繼箱、取高度蜜,成熟蜜這些國外的通用操作模式在國內水土不服。

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蜂農,也有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大堵車,氣候因素,植被變化等許多細小和偶然的因素,就可能導致大量蜜蜂死亡,對蜂農造成致命一擊。

以上這些,讓本就不受重視的養蜂行業更加凋敝。

04

30萬蜂農何去何從

看到這裡,可能有的人會對此嗤之以鼻:不就是幾隻小蜜蜂嗎?

但是,就是這小小的蜜蜂,不僅給蜂農帶來了收益,更是大自然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蜜蜂的存亡直接影響著人類的吃飯問題,全球約30%的農作物依賴蟲媒授粉,蜜蜂是其中的主力軍。失去了蜜蜂,很多作物的產量會直線下降,甚至出現絕收危機。在人口數量持續暴增的情況下,蜜蜂的消失將使人類面臨嚴重饑荒。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然而,這種人類不可或缺的小生靈,卻在面臨著來自於人類的巨大威脅。而一直呵護著蜜蜂種群的30萬中國蜂農,又該何去何從?

文章開頭所說的《通知》,的確,給疫情下苦苦掙扎的蜂農帶來了希望,但是,這也只能暫時緩解困境,養蜂業根本問題還有待解決。每天舟車勞頓的養蜂人,是沒有能力改善整體行業環境的,此時就需要政府出面,從養蜂行業的上下游著手改善。例如:

擴寬營銷思路,形成規模化養蜂模式

政府鼓勵幫助蜂農採用本地化小轉場和基地(集取蜜、倉儲、工作於一體的大型倉庫)養蜂模式,除了提高產值,也能提高蜂蜜的質量,減少不確定性因素。

打造本土優勢品牌

近年來,不少進口蜂蜜品牌逐步蠶食國內蜂蜜市場,政府應集群蜂農,形成類似合作社的形勢,打造本土優勢蜂蜜品牌,維護國產蜂蜜的市場佔有率。

補貼補助,合作共贏

養蜂事業其實是一項合作共贏的事業,轉地養蜂對於地區有著重要的農業效益,蜜蜂通過授粉大幅提高農作物產量,有些農產品增產甚至可以達到200%。

目前,有些區域會給予蜂農相應的補助措施。比如到內蒙授粉不僅包食宿還可以報銷往返車費,儘管不多,但無疑為蜂農增加了不少信心。各地政府也可借鑑此法。

與農場合作,多角度盈利

可以鼓勵蜂農和農場合作,舉辦一蜜蜂主題展會,讓城市裡的孩子來到農場觀察蜜蜂,試吃蜂蜜,親近大自然,在為農田提供增產效益的同時,具有購買能力的父母也有機會為農場帶來經濟價值,從而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養蜂人劉德成,用失去生命的代價,讓社會看到養蜂行業的艱難困苦,而我們,也該有所行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