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代表作,通篇瘋言瘋語,像是兒童說話,卻被多次選入課本

郭沫若的代表作,通篇瘋言瘋語,像是兒童說話,卻被多次選入課本

當封建王朝走向了終結,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美學亦基本宣告完結,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直接、更加自由的現代詩。新詩雖然不如古詩詞般委婉曼妙,但卻大大解放和擴充了文化後備庫,真正達到了:凡識字者皆可寫詩,凡識字者皆可懂詩。中國新詩有過兩次高峰,一次是19世紀初,一次是19世紀末。

以海子、顧城、北島為代表的新生代力量撐起了中國19世紀末詩歌的天空,新詩發展至此,已經幾近完備,因此優秀作品層出不窮,《一代人》、《亞洲銅》等都曾被選入課本。而新詩萌芽初期,則同樣湧現了一批奠基人,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就是其中的領軍人物。

郭沫若的代表作,通篇瘋言瘋語,像是兒童說話,卻被多次選入課本

郭沫若的名號實在太多,他是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還是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之一。看似廣學不精,但技多不壓身,這並不妨礙他成為現代詩的尖峰人物。郭沫若最著名的一部詩集是《女神》,而其中著名的詩就是《天狗》。

《天狗》

我是一條天狗呀!

我把月來吞了,

我把日來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

我把全宇宙來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 X 光線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 Energy 的總量!

我飛奔,

我狂叫,

我燃燒。

我如烈火一樣地燃燒!

我如大海一樣地狂叫!

我如電氣一樣地飛跑!

我飛跑,

我飛跑,

我飛跑,

我剝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齧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經上飛跑,

我在我脊髓上飛跑,

我在我腦筋上飛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郭沫若的代表作,通篇瘋言瘋語,像是兒童說話,卻被多次選入課本

這首詩是郭沫若在日本留學時寫下的,那時候的他一邊學習西方文化,一邊將學習的感悟和理解分解成行,寫下一首首詩篇。《天狗》被中學課本多次選入,小解猶記得當初滿堂齊吠的場景。其實這首詩讀起來有些重複拗口,詩感也甚是缺乏,沒有詩歌特有的朦朧美和曲折美,更像是不知事兒童的瘋言瘋語,可它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呢?

小解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賞析一首詩歌不能脫離了當時的社會背景。郭沫若通過對"天狗"形象的塑造,抒發了反對封建社會、擺脫舊思想的決心,表達了追求自由和思想解放的強烈渴望,而五四運動之後的先進青年大多都是如此,這是一種時代精神。

郭沫若的代表作,通篇瘋言瘋語,像是兒童說話,卻被多次選入課本

同時,X 光線、Energy、神經等一些新潮詞彙,恰恰又是當時普遍崇尚科學的表現,這也是五四精神之一。郭沫若通過中國傳統"天狗"與西方先進思想的碰撞,製造了一首特立獨行的詩。其實,天狗可以解讀為郭沫若自己,還有魯迅、胡適、聞一多等與他一樣,通過追求現代知識來救國的年輕人。

《天狗》被選入課本的第二個原因,是它的前衛性。假如它被置於19世紀末的詩歌狂潮之中,必定會被迅速淹沒,然而它出現在中國新詩剛剛萌芽的階段,曝光率和關注度大大增加,因此得到的讚頌就越多。有人會將人生失意歸結為生不逢時,這首《天狗》就是生最逢時的典型作品。

郭沫若的代表作,通篇瘋言瘋語,像是兒童說話,卻被多次選入課本

當然,《天狗》不是中國新詩的開山之作,胡適的白話詩《蝴蝶》更早一些。胡適寫道:"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可以看出,寫得確實不怎麼樣,但作為當時的先鋒產品,照樣贏得了不少掌聲。換句話說,假如是《蝴蝶》選入課本,那引起的爭議恐怕更大了。

當然,郭沫若的突出才情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有學者評語《天狗》有四絕,分別為:用語絕、抒情絕、立象絕、造境絕。不過,放在民國詩壇或許可稱絕,但如今或許是參不出了。不知大家對於《天狗》有何看法,能否讀出感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