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在沙漠的邊緣回憶豐盈的水

每天早晨,就像很久以前在農村一樣,去公用水井擔水般地去小區就近的飲水站打純淨水。

在歷史上,呼和浩特是個不缺水的城市。如今,我們只能在沙漠的邊緣回憶曾經豐盈的水。

提到呼和浩特,就不能不說大青山。位於呼和浩特北部連綿的大青山,在寒冬遮擋了來自北方西伯利亞——蒙古高原的寒冷北風,又孕育了一條條涓涓之流,匯聚了點點滴滴的潛水和承壓水,全部無私地浸潤著包括呼和浩特在內的土默川大地;曾經的這片肥沃土地,猶如海綿一樣,飽飽地吸滿了水。

在大青山的懷抱中,歷史上呼和浩特的水系是很發達的,地下水位也很高。流經舊城的扎達蓋河,是呼和浩特的母親河,這條河橫貫舊城的中部,從西面流向西南。扎達蓋河的源頭在東烏素圖和西烏素圖以北的山中,形成河流之後共有5條支流,彎彎曲曲地貫穿著大半個呼和浩特。第一條支流是從東烏素圖和西烏素圖流出來的一股水形成的一條小河;第二條支流是從壩子口向南的一條河;第三條支流是從紅山口下來的一股水;第四條支流是從北面流過來的一股水;第五條支流是從東北的姑子板村流過來的。到了今天,許多曾經清澈的河(溪)流或乾枯斷流,或汙濁不堪,眾多的水井泉眼也全部枯竭乾涸,那些水,只能作為一些片段的回憶,留存在老年人的記憶中了。

呼和浩特:在沙漠的邊緣回憶豐盈的水

大青山

從前的呼市,特別是舊城,基本上每個院子都有一眼壓井;除此之外,舊城有處水井特別有名。第一個是舊城北門城門洞口跟前的北門口四眼井;第二個是四眼井巷的四眼井;第三個是海窟街的四眼井;第四個是民事北街的四眼井;第五個是大召前的玉泉井的八眼井。

呼和浩特:在沙漠的邊緣回憶豐盈的水

位於呼市玉泉區大召前的玉泉井

呼和浩特:在沙漠的邊緣回憶豐盈的水

這是過去呼市真正的玉泉井,位於大召東倉菩薩廟內

這些著名的井共有5處,實際共是24眼井,每一口井都有一段讓人難忘的故事。例如在舊城北門附近的第一個四眼井,它的建造年代和歸化城的建造年代是同時的,就是明朝萬曆初年(1575年一1580年)形成的。因為建歸化城的時候,歸化城裡面住有阿拉坦汗和三娘子,就在王府大院,另外歸化城裡住有一些官兵,沒有水是不行的,所以在建歸化城的同時就建造了這一處四眼井,這是當時城內唯一的一眼水井。這口井在1955年以後就不打水了,在井口上做了木頭蓋子,為了保護它還加了鎖,但是在1958年拆舊城北門的時候,一併連這個水井都拆了,一點痕跡都沒有留下。四眼井的井水是很好的,據當時老百姓傳頌,喝了這個水能夠消災祛病、祛疼養人。當時在四眼井打水的人很多,雖然有四個井口,但也經常要排隊。

呼和浩特:在沙漠的邊緣回憶豐盈的水

位於呼市舊城恆昌商場西門前的停車場內四周由鐵柵欄圍著的“四眼井”

還有一口“海窟井”的故事。因為有了海窟井,所以有了海窟街,也就是今天的清泉街。當年海窟井的附近有一棵大榆樹,由於粗大年長,被附近的居民們譽為“神樹”。“海窟”名字的來源是因為形成了這眼井後,不僅井水豐富,而且清澈甘甜,被大夥兒認為是通到東海龍宮的一眼水窟,便被稱為“海窟”。

海窟井的旁邊有大榆樹,有龍王廟,還有百姓們精心砌好的井臺,而且據說這裡的井水還能治療眼病,來這兒打水的人也是絡繹不絕。

聽在呼和浩特市舊城生活了多年的老人說,在他們年輕的時候,牛橋下的河水清澈見底。每到黃昏,女人們就會來到橋下洗衣服,頑皮的孩子們在河裡嬉水、打鬧,男人們則站在橋頭談天說地。

20世紀50年代,玉泉井和海窟有深層地下水湧出,扎達蓋河、營房道河和新城護城河涓涓溪水常年流淌,這些水源的周圍是生有大片蘆葦和馬蓮的溼地。有名的馬蓮灘、苟家灘和孤魂灘都是溼地。舊城通往新城的的中山路就是在溼地中穿過的。這些溼地春天翻漿,附近房舍因為地基打得不穩而造成牆倒屋塌。那時,呼和浩特挖坑就見水,插根枝條就會長成樹木。人們想挖個菜窖都很難,沒挖半米就見水了。

直至20世紀70年代,呼和浩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還十分豐富,新、舊城居民大多有自備的壓水井。呼和浩特市郊區比如西菜園鄉倘不浪村的自流井更是日夜噴湧。

上世紀50年代,錫林南路內蒙古送變電公司的宿舍,送變電宿舍再往南就是一個大水塘。這個大水塘旱天不枯,雨天不溢,坑中生長著高低不齊的蘆葦和三稜草,蛙鳴咯咯,蝌蚪成群。

當時人民公園臥龍崗一帶,那裡有一泓泉水常年不涸,清澈見底的泉水中,飄蕩著碧綠的水草,泉水靜靜地流向遠處的一個水潭,而後流向白蓮灘,澆灌著附近的菜園。公園南邊是一片墳地,墳地搬遷後,此地與北邊的大坑相連挖成公園的西湖,公園東北原有一座磚瓦窯,磚瓦窯的南面是取土的大坑,在這裡挖成東湖,東西湖之間的長堤原是城區的土圍牆,中間修成一座三孔玉帶橋。

那時,東瓦窯、鹼灘、盆窯、石羊橋等處,這些村周圍也有大片的溼地。盆窯南有一片草灘,深綠色的小草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中間點綴著黃色的小花,真像柔軟舒適的天然地毯,人走上去,悄無聲息,那種感覺十分美妙。後來,在這片土地上建起了林業幹校(後來成了林業設計院及家屬區)。20世紀80年代初,盆窯村整體搬遷,村舊址建起電業大院;鹼灘東、雙樹村北在20世紀50年代成為毛紡大院。

20世紀50年代,聯營商店(民族商場的前身)的對面是一片溼地;內蒙古體委的辦公大樓所在地,過去的地名叫大卜坑,也是一片葦塘。

南茶坊出來到小黑河邊,辛辛板村周邊都是溼地,溼地內遍佈蘆葦,一片濃綠,去往昭君墓的大路穿過這片溼地。這裡春天綠蔭匝地,秋天蘆花飄蕩。西菜園鄉各自然村分散在這片溼地中。每年雨季,舊城的雨水都彙集在這裡,使青翠的蘆葦生長得更加高大茂盛。有翠鳥在蘆葦蕩中生息,發出美妙的叫聲,十分動聽。每到秋天,這片一眼望不到邊的蘆葦就長出白茫茫的蘆花,在秋風中翻滾盪漾,以它奇特的風貌,裝點著金色的秋天。冬季來臨,葦塘結冰,農民把蘆葦割倒,婦女們用靈巧的雙手編織蘆蓆。

20世紀80年代開始,呼市地下水位急劇下降,當時,電廠和呼和浩特鋼鐵廠的大功率水泵一抽水,周邊村子的水井就抽不上水了。曾經遍佈城周的溼地悄然消失,大片的蘆葦塘蕩然無存,如今只留下象徵性的一片溼地——南郊溼地公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