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孩子不合群怎麼辦呢?

蛋仔嘛嘛成長館


這個我有經驗來回答。

首先,要搞清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家有中班寶寶,現在五歲。上小班的時候,極度不合群。原因是,平時接觸小孩子的情況少。再者就是被別的小朋友欺負過,有心裡陰影。還有就是,小班我家是上半天的,下午就不去了。整個學期下來。情況就是,他從不會主動交朋友,也不跟別人說話。

這時候,我只要一有空,就帶他出去逛。逛商場,逛超市,讓他自己去結賬,去問路。報了不少培訓班,目的就是多接觸孩子多的環境。每天幼兒園放學,我都帶著他和同學一起瘋。

現在上中班了,不害怕小朋友了。在幼兒園該幹嘛就幹嘛,也還是不像別人,特別活潑。後來我發現,他沒有特別好的朋友,是因為和別人玩不到一起去。他的思想貌似比同齡孩子更早熟一些,也更聰明一些。

有一次,我聽到他和同學聊天。他問同學,“你多少斤?”同學回答說“我80斤”。然後我家寶寶就不知所措了。自言自語說“什麼呀,聽不懂,怎麼會80斤呢?”然後他同學又說“我4斤”。然後我家寶寶很尷尬得笑了笑。

他又問同學“你家住幾幢樓?”。他同學說“我家在5樓”。我家孩子還是尷尬,又說“不是幾樓,你家是幾幢樓”。然後他同學說“我家在5樓”。然後他同學就跑了。剩下我家孩子一個人看著我,尷尬得笑。

所以,我覺得,他不合群很正常。因為聊不到一起,玩不到一起啊。當然不是完全不合群。平時和同學做遊戲,做操,也是沒問題的。

剛開始我很焦慮,後來看到這種情況,就啊你好焦慮了。我想,他總歸會找到和他志同道合的。一個人,不需要朋友太多,能有一兩個特別投緣的,也就夠了。


奧利奧媽媽碎碎念2



不完美秀秀


好問題:孩子並不是天生的不合群,事實是有的家庭孩子被“阻止”的太多,產生了與小朋友接觸的恐懼感。昨天遇見在北京某小學門口,遇見一個報名下學期上小學一年級的男孩。開始和另外一個小女孩一起玩,小女孩講了一個“小黃人”歷險記的故事。輪到小男孩時,他正準備講時,被他姥姥制止了,姥姥說小孩子講什麼故事,沒有人願意聽的。我和小女孩表示願意聽,男孩準備再講時,他姥姥直接把他抱到遠離人群的地方......

孩子的成長需要朋友,作為父母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孩子朋友多了,周圍鄰居都認識了,孩子才是最安全與最快樂的。孩子成長路上多鼓勵,道途遠行多放手。

育鄰人 將與大家一起做孩子成長路上那個護航的鄰居,敬請關注 育鄰人 的落定成長。


育鄰人


這是一件令我非常痛苦的事。個人認為假如是有心理疾病那就應該去看醫生,聽從醫生的建議。假如因為孩子任性導致,那家長就應配合老師糾正問題不要一味護短。假如是孩子內向那就好好鼓勵孩子,教他交朋友,教他學習怎樣與夥伴溝通。現我遇到第一個麻煩,真的很麻煩,箇中細節不好明說。😪


小李子183078861


‘不合群’這個詞,讓多少家長焦慮難安,害怕孩子是患上了什麼心理疾病,比如自閉症,要麼就是性格太孤僻、膽小內向。實際上在幼兒園裡孩子的不合群是最容易進行處理的。

解決方式如下:

1、找到孩子表現不合群的原因,之前碰到一個孩子她並非是不想和小夥伴相處,而是不知道該怎麼相處,因為在教養階段,經常都是他一個人在家玩手機遊戲或是玩玩具,這是時候若是家長能夠要求和孩子同齡的小夥伴一塊兒參與,在家裡玩,父母在旁邊能夠手把手教孩子如何分享,如何與小夥伴,這要好過直接告訴小孩,你要和小朋友一起玩。這也就是第二種方法

2、不是直接告訴孩子要做什麼,而是直接帶著孩子去做什麼。若是和孩子親近的家人或是父母,也是在社交上屬於很孤立的狀態,那麼孩子也很難習得融入圈子的方法。有的父母會在出去和朋友聚會時,帶著孩子一塊兒去,讓孩子通過直觀感受人的交流互動,甚至是可以帶著去上課(若是父母正在學習某一項技能)這也為孩子日後能適應學校生活做好了鋪墊。

總之一個不合群的孩子背後,一定有著一顆焦慮不安的內心,而這樣的心態形成勢必在需要陪伴時沒有得到好的陪伴,需要支持時獲得阻礙或是責罵。



心靈守護師張楠


孩子不合群,家長對此有所擔憂是有必要的。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良好的社交心理有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如果家長們對寶寶的孤僻性格放任不管、任其發展,“社交心理”常會慢慢發展成為“冷漠心理”,甚至是“仇視心理”和“報復心理”,這對寶寶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寶寶不合群,家長該怎麼做?

首先,慢慢幫寶寶從一到多的來建立夥伴關係

對於害羞、膽小的寶寶來說,家長們即便是再鼓勵其參加集體活動,恐怕都難以取得好的效果。對於這樣的寶寶,交往應該先從一對一的方式開始,這樣不僅能讓其感覺安全,而且萬一出了問題也好解決。一開始就和很多小朋友在一起,這不僅需要勇氣也需要膽量,常會讓寶寶產生不安全感。其實,家長們可以在接送寶寶時,主動和寶寶班上的小朋友以及家長搭訕,讓他感覺自己的爸爸媽媽也在他的生活圈子裡,進而縮短他與其他小朋友的心理距離。同時,家長們要注意尋找那些活潑開朗的孩子,儘量創造機會讓寶寶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玩,可以一同回家或者相約一起到公園、遊樂場玩耍,這樣,寶寶慢慢就有了自己的朋友,在幼兒園裡也就不再感到孤單。

其次,幫寶寶重建自信

這一點需要和幼兒園老師配合,讓老師發現和利用寶寶的某一長處並多多讚揚,當寶寶的自信心提高了,在幼兒園裡自然也就慢慢活躍起來了。當然,讚揚不能氾濫,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只誇獎寶寶做出的努力,而不要誇獎他與生俱來的天賦。

最後,停止溺愛

一家人對寶寶有求必應、過於寵愛,無論什麼事情都把其放在第一位,以至於寶寶稍不如意就會哭鬧、亂髮脾氣。久而久之,寶寶到了幼兒園後也會保留這樣的習慣,在與小夥伴相處時不肯吃虧,動不動就哭鬧打人,最終就會受到小朋友們的排斥而被孤立。

因此,家長們要慢慢做出改變,努力為寶寶創造一個平等、民主的家庭環境。慣子如殺子,所有的溺愛到最後都是害了孩子。


歡迎點擊“關注”,瞭解更多育兒知識!


陳醫生的兒科故事


  

如果幼兒不與同齡孩子交流、不合群的表現,首先要排除是否患有小兒自閉症。自閉症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如果孩子出現

社會交往障礙:目光迴避,呼之不應,孤僻不合群,缺乏主動與同齡兒童交往或玩耍的興趣,不善於和同齡兒童交往;

交流障礙:不能以語言和行動表達自己的意願,常以哭鬧或尖叫表示他們的不舒適或需要。面部表情呆板、淡漠,很少或不能用言語交流,語言理解力和表達能力差,言語發育遲緩, 常常只會簡單模仿、喃喃自語、刻板重複。語法結構、人稱代詞常錯用不會與人進行交談。

興趣狹窄及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對一般兒童所喜愛的玩具和遊戲缺乏興趣,而對一些通常不作為玩具的物品卻特別感興趣。行為方式刻板,常出現刻板重複的動作和奇特怪異的行為,迷戀物品、行為定式、感覺異常。

如果確診為自閉症,那就一定需要醫院和專業機構的干預和治療,如果僅僅是短期的不適應,那就需要家長多一些耐心:

1、家庭給予真心關愛

幼兒不合群,有些原因來自家庭。家長要多多陪伴孩子,在溝通交流和陪伴中告訴孩子自己對他的愛,孩子最開心的就是玩遊戲,家長不妨採取一些遊戲的方式來增進親子關係,比如一起畫畫,講故事,去動物園等,耐心教育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2、樹立孩子自信,克服自卑心理

① 家長要首先接納尊重孩子的性格,要善於發現孩子性格中的優勢給予孩子自信,不妨轉換一下思路,內向也有很多優點,比如可以更冷靜地觀察與思考,善於體察他人的心事,朋友不多但是非常穩固等等。

② 不要貶低孩子,不要濫貼“標籤”,會使孩子形成錯誤的自我認識從而否定自我,挫傷孩子,對健康成長十分不利。經常受到斥責的孩子會在不知不覺當中接受家長的暗示,承認自己的素質差,慢慢地失去了信心。

③ 要滿足和引導孩子的表現欲,當孩子的自我表現欲受到壓抑時,就會產生自卑感。家長可以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時,請孩子回答。回答的不管正確不正確,家長一些鼓勵的話給聽。

④ 要重視孩子每次成功的經驗,成功的經驗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強。

3、多表揚

表揚不是簡單的“你最好”、“你最棒”,要讓孩子知道哪裡做得好?為什麼做得好?為自己的努力而驕傲。

4、主動與孩子交流

5、提高孩子人際交往能力

和鄰居親切問候,鼓勵孩子主動與同齡孩子交往,邀請孩子的朋友及家長來做客,告訴孩子“當沒有人和你一起玩耍的時候,你可以學會主動去找小朋友玩。好朋友是自己去爭取的,而不是別人給予的。

6、樹立良好榜樣

家長應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一個良好的性格。

7、和孩子做朋友

在毫無怨言地照顧孩子基礎上,父母要降低身份和孩子做朋友,傾聽他的心聲,分享他的喜悅,和他一起做遊戲,一起講故事,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與人分享、與人合作的樂趣。


別問我是誰0618


大人眼中的“不合群”,可能是有孩子自己的道理喲,家長也要知道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怎麼。

1、不要拿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

首先,每個孩子的性格不一樣的,有些天性開朗,有些要慢熱些。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你看誰誰誰能如何如何,你為什麼就不能如何如何?”

2、給孩子適應的時間

其次,孩子從一個以他為中心的家裡,轉到一個有許多陌生人,自己只是小朋友中的一員的幼兒園裡,勢必有個適應的過程,要給孩子適應的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會經歷模仿期,模仿大人和其他孩子的舉動,這是非常正常的。對於2歲半到3歲之間的孩子,模仿是他們很重要的學習手段,說明他在主動地成長。

3、多鼓勵孩子,尊重孩子

另一個容易造成困擾的問題是孩子希望交流,但又不懂得如何融入集體。

常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躲在媽媽後面,或者推媽媽:“你去問問他們願不願意和我玩。”一種是上前用推搡的方式接觸其他孩子,或是搶玩具。

對於前一種,千萬不要指責。想想看,自己是不是很容易和陌生人打交道呢?你自己試試在大街上向陌生人借張報紙看?這時候你不僅要對孩子多些鼓勵,還要你帶著他親自去示範。有過一兩次成功的經驗,也許孩子就願意自己試試。

後一種則是因為孩子還沒確立好“我的”和“別人的”概念。分享也是孩子需要學習的一種技巧,尊重他的所有權,也幫他樹立“別人的東西,要經過別人的允許才能動”“公共的東西,誰先拿到誰玩”等規則。

另一方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不合群”有它的必要性,但不代表孩子真的不合群,幼兒園的孩子還處於探索自我感受的階段,所以自己靜靜在一邊體會也是很正常的。

當孩子5歲後,孩子對自己的一切已經有一定認知了,才會全心全意去感受外界。這時候,就出現了喜歡跟很多小朋友嬉戲打鬧的現象了。

所以,對幼兒園的孩子,爸媽要耐心給他們一些時間;對5歲以上“不合群”孩子才需要多加註意,不要強行扭轉他們,要慢慢來,必要時可以求助專業人士。

關注頭條號:好爸媽在線,第一時間學習好爸媽乾貨~


好爸媽在線


孩子在學校不合群,主要是孩子自身缺乏與他人建立親密聯繫的能力,而這種能力首先需要孩子能夠和家人建立親密聯繫,才能夠延伸至他人。

研究證明,從小受到親密育兒的孩子在長大後更容易和他人相處,擁有更多的朋友,也更容易成為親密的伴侶。

《西爾斯親密育兒練習手冊》這本書就提出了一種親密育兒法,幫助我們如何去培養一個擁有建立親密聯繫的孩子。

一、什麼是親密育兒法呢?

生活中有一些父母提出了訓練孩子的養育方式,比如,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要管他,隨他去哭,久了自然就會停。不要讓父母被孩子控制了,而是父母要控制自己的孩子。

親密育兒則不同於以上這種養育方式,當孩子哭的時候,鼓勵父母積極地回應,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身邊的人是重視他的。

二、親密育兒是如何影響孩子的?

當孩子受到父母親密對待的時候,他就會把這些印象儲存在自己的腦海裡,成為他對自身以及這個世界的基本認識。如果孩子受到良好的對待,就會有一種比較好的感受,這種感受就會通過他的行為表現出來。

另外,孩子在小的時候受到什麼樣的對待,長大後就會怎樣去對待他人。

三、親密育兒法會養育出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因為在小的時候,自己的感受受到重視,他也同樣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因此,親密育兒法養育下的孩子是個富有同理心的人。

不僅如此,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會尊重自己的感受,他會相信自己的感受。當身邊有其他人在做讓自己不舒服的事情的時候,因為尊重自己的感受,他不會輕易被別人拉去做一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因此,親密育兒法養育下的孩子是個自信,並有安全感的孩子。

孩子不合群,說到底是跟孩子自己有關。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也看到過一些不合群的孩子,這些人無不都是生活在一種冷漠的家庭裡,相反,那些在同齡人中受歡迎的人大部分都是生活在有愛的家庭裡,他們被別人愛,也懂得去愛別人。

在一期《育兒大作戰》節目,有一位媽媽堅持精英教育,孩子兩歲就會滑冰,正如她說的一樣,因為我希望我的孩子強大,擁有各種各樣的技能,成為自己所在圈子裡的中心。

節目的後來,馬丁老師說,其實,這樣的孩子最有可能邊緣化,成為中心的孩子,往往是那些會分享,會為別人考慮的人。而這,就是親密育兒法養育下的孩子。

所以,想要讓孩子合群,最重要的是教會她建立親密聯繫的能力,而這一切,是從父母,身邊親近的人學來的。

記住,親密育兒,沒有太晚的開始。



之子於瑰


孩子不合群,需要家長與老師多溝通,共同分析其中原因。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辨別孩子是主觀不合群,還是被動不合群。瞭解原因後,才能對症下藥。

我個人認為,孩子主觀不合群,問題不那麼嚴重,稍加引導,不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很大影響,也不會影響孩子以後的成長髮展。在主觀上,孩子性格獨立,喜歡一個人玩兒,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思考和想象,但沒有明顯異於常人的舉動,只是不願與其他孩子玩兒相同的遊戲或玩具,自己也玩兒的很好。在保護孩子個體差異的前提下,適當引導,就沒有問題。

被動不合群的原因有很多,他主觀方面可能很想和其他孩子們一起玩兒,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他不能夠很好地融入。有些孩子性格慢熱,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或者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熱情關懷,才能漸漸融入;有些孩子則是由於自卑,膽怯,遲遲不能融入。我們要與老師一起努力,找到孩子自卑膽小的原因,一點點地克服缺點,尤其家長要多讓孩子接觸新鮮事物,和不認識的小朋友接觸,在家庭教育上要著重培養孩子的勇氣和自信,通過讀書,遊戲等,讓孩子耳濡目染地慢慢改變;再有就是有攻擊心理的孩子也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總是用暴力解決問題,性格急躁,一言不合就動手,很容易不合群。如果是這種情況,家庭教育方面可能也有缺陷,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作用很大,家長可能也是動不動就惡語相向,行為粗暴,孩子性格隨之如此。這樣就要求家長剋制自己的暴脾氣,家庭氛圍保持和諧,孩子慢慢就會改變,家長和老師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孩子才可能融入地更好。

特立獨行也不是不可,我們要做的是密切關注孩子的言行舉止,及時發現問題並及早解決。也不必過於緊張,認真瞭解孩子的內心,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