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尋找那個美麗的“洞口”


龍先林(廣西)

「散文」尋找那個美麗的“洞口”


事業成功,學業成就,財富發達,這都是人人想望獲得的人生回報。

可是,能心想事成,夢想成真的,卻又是生活中鳳毛麟角的事。

誰沒有努力過一番?也不缺一定的才智本事。但是,你不一定就能獲得成功光顧的幸運。

還是那句話,成功需要努力,但是,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

沒有成功,多數的,不是缺乏機運的巧遇,就是少了靈感那點開塞,讓人們的艱苦付出,只能成為那朵結不出果實的“浪”花。

突破困局,爭取成功的辦法,很需要尋找到那個通向成功奇境的美麗“洞口”。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裡,寫到一個武陵捕魚人發現一個通向人間絕境的美麗“洞口”的故事。

這個以捕魚為生的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捕魚人奇遇這處人間“絕境”,首先在於他發現了那個通往絕境的“洞口”。

「散文」尋找那個美麗的“洞口”


如果說人生事業的成功是一處“絕境”,那麼,尋找到這個“洞口”,就可以說是翻開了成功故事的扉頁了。

通向人生成功的“洞口”。它,也許是得益於一句格言的點撥,也許是聽到一個故事獲得的啟悟,也許是與友人一番閒談中獲得的偶然開竅,也許是一次深刻教訓得到的反省。它,有時,又是在生活的轉角處,有時,又是在離經叛道的探索中。發現它,最需要的,首先應該是要有一份執著追求的耐心和聯想的敏感力。

汪曾祺被稱為“本世紀最後一個士大夫”,他那浸透著儒家文化影響,傳遞著傳統文化氣息的散文創作,無疑是很成功的。

《國子監》是汪曾祺創作的散文名作,在構思寫作這部作品時,早先,曾久久動不了筆。後來,他到國子監去逛了一趟,也不得要領。從首都圖書館抱了幾十本書回來,看了幾天,弄得眼花氣悶,所得也不多。於是,他去找了一個世家在那裡當過差的“老”朋友閒聊了幾個晚上,最後,明白了裡間的不少事情,思路獲得點撥,打開了文思的“洞口”,終於開啟了這次成功寫作的大門,下筆便如有神助。

世間事,時時在變換,人,也需要隨機應對、適時而變,依時調整人生應對的策略,成功才有紮實的希望,因此,還需要鍥而不捨的學習。

芒格在一次演講中說,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他們的長期大額投資業績,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出色的。但讓伯克希爾在這一個十年中賺到許多錢的方法,在下一個十年,也未必還能那麼管用。此後的沃倫·巴菲特所以取得成功,成為當今世界的投資大師,在於巴菲特不得不使自己成為一部不斷學習的機器,“他醒著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在看書”,而且常常是跨學科的學習。

芒格還說,“我不斷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過越好,他們不是最聰明的,甚至也不是最勤奮的,但他們是學習的機器,他們每天夜裡睡覺時,都比那天早晨聰明一點點。”

「散文」尋找那個美麗的“洞口”


是的,知識點滴積累,日聚成汪洋。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將人間智慧的精華不斷擴充,便能跟上時代,找到那個成功的“洞口”,實現人生命運的彎道超車。

因此,不斷學習,提高智慧,改變思維,轉變觀念,可讓你逆向而行,創造出人間的不凡。這,是我們需要記住的第二點。

第三,是要善於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敢於離經叛道,嫁接新知,實現創新發明。

這次,武漢民間李躍華運用自己創造的苯酚穴位注射療法,治療新冠肺炎病人,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創造了醫術上出奇制勝的奇蹟。

他運用苯酚穴位注射療法治療新冠,也是在探索鼻炎治療之路上無意發現的。

李躍華從小患有慢性鼻炎,考入第三軍醫大學後,他幾乎試遍了治療鼻炎的各種方法,後來他發現針灸好像對鼻炎有些療效,接著把目光轉至穴位注射劑研究。

2000年,想起做闌尾手術時,用3%石炭酸(即苯酚)處理闌尾殘端,能殺死闌尾殘端的腺體。於是,他突發異想,用苯酚稀釋進行穴位注射劑治療自己的鼻炎。

從萬分之一濃度的苯酚溶液開始在腿上做注射試驗,再一點點往上加濃度,李躍華髮現,給鼻腔注射萬分之七濃度的苯酚溶液,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經過30多次的注射,李躍華終於根治了自己的鼻炎。於是,這次,他大膽將中醫穴位的精準、西醫注射的快速相結合的方法,運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病人,實現了中西醫治療的成功對接。這在醫學探索實踐上,無疑是他的一種創舉。

事實上,一切世間事,都存在互為因果的可能性。只要善於探索,敢於實踐,像首飾匠打磨珠玉那樣精心操作,都可以找到它們巧妙鏈接的端口,而實現對事物的原本超越。

「散文」尋找那個美麗的“洞口”


第四,善於拐彎,轉換角度思考問題,也能讓你找到那個能使事物別開生面的美麗“洞口”。

105歲的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一次在回答記者探問的長壽秘訣時說:“凡事要想得開,要往前看。”主持人開玩笑地說:“要是我還是想不開呢?”周老接著說:“拐個彎,不就想開了嘛!”

周老的思維不無告訴我們,“拐個彎”,事情,會別有一番風景。世界,就會天廣地闊。它,或許可以將凡凡的事情演繹出成功的故事。

世界無人機大王汪滔,就是譜寫了這樣故事的人。

汪滔從小就喜歡“機模”。16 歲那年,因為考試成績不錯,父親特意獎勵了汪滔一臺遙控直升機。在操縱玩弄的時候,汪滔突發奇想,如果可以設計一個自動控制直升機飛行的東西出來,那該多棒!

機器人研究領域的專家、香港科技大學的老師李澤湘,認為汪滔的想法非常具有創新意識,就讓汪滔成為了自己的研究生,且支持汪滔曠課創業。

2006年,汪滔和自己的同學成立了自己的企業“大疆”。經過幾番努力拼搏,他終於獲得極大的成功,用8年時間打造了一個壟斷全球的中國企業,成為讓美國製裁不了的一個80後。

「散文」尋找那個美麗的“洞口”


不久前,2020胡潤全球少壯派白手起家富豪榜發佈,汪滔以480億的資產繼續名列榜單。汪滔從26歲開始創業,34歲壟斷全球無人機市場,他成就了無數人心中嚮往的人生傳奇。

別出心裁的智慧,其實,就是一個奇異的“洞口”,它,能把荒謬的變得合理,把平凡的變得非凡,把無趣的變得有趣,甚至能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將現實生活演繹成趣味盎然的故事。

美麗,不僅僅是傳說。找到那個通往成功的“洞口”,你,也一定能使自己的尋常經歷變成美麗的傳奇。

「散文」尋找那個美麗的“洞口”


龍先林 筆名,山~音。早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長期在市委宣傳部門工作,是廣西作家協會會員。重在隨筆、散文、雜文、散文詩、格言寫作。先後在國家級、省級出版單位出版隨筆、散文集《過非集》《寸心集》《彼此集》《九九集》和格言集《哲理的星空》等五部著作。人生過往一閒客,時光長河一蓑翁。沉思遐想觀風月,烹文煮字品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