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邊策》:柴榮的統一指南,還是王樸的進身之道?

從907年朱溫滅唐,到979年北漢覆滅,五代十國作為繼南北朝之後的又一個大分裂時代,前後延續70餘年之久。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尤其是經過隋唐大一統之後的華夏大地,對於天下一統的追求就更為強烈。梁唐晉漢周等中原王朝,幾乎都有過統一的行動和努力。而中原之外具備實力的政權, 比如南唐先主李昪、中主李璟都曾提出過統一策略,李璟時期還開展了相應的軍事行動,只不過最終南轅北轍而空耗國力難以實現。

但對於統一策略最公開、最知名的討論,則是後周世宗柴榮在顯德二年(955年)組織的一次策論。這年四月,周世宗下詔,令翰林學士承旨以下二十餘人,各自撰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呈世宗御覽。

時任比部郎中王樸的《平邊策》最符合周世宗心意,世宗認為這篇策論“議論偉然,蓋以為奇”。王樸也因此更加得到賞識,“愈重其器識”,並升任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

後世對這篇安邦定國的策論極為推崇,在當時參與策論的二十幾人中,王樸《平邊策》是唯一被新舊《五代史》等正史收錄的。宋末元初的史學家胡三省也說,“世宗用兵以至宋朝削平諸國,皆如王樸之言”,意思就是王樸的《平邊策》完全指導了周世宗乃至北宋統一天下的用兵策略。

王樸《平邊策》確定的“先易後難”原則確實對柴榮的用兵產生了影響,但柴榮的實際進軍策略,與王樸所設計的路線卻並不一致,甚至相差很大。

既然不採用王樸提出的軍事策略,那為何柴榮又對王樸大加讚賞和不斷重用呢?箇中原因很值得再思索和品味一下。

如果仔細留意《平邊策》,會發現在闡述完軍事策略之後,王樸還說了一段容易被忽略的題外話。恰恰是這段題外話,反映出《平邊策》真正的作用並不在於提供何種軍事策略,而是明確表達出王樸對周世宗即將開展的統一戰爭的支持態度。

《平邊策》:柴榮的統一指南,還是王樸的進身之道?

柴榮征戰圖


【一】王樸提出的策略: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以南唐為突破口招降南方各國,平定西蜀再取幽燕,最終攻滅死敵北漢

“兵者,國之大事”,對外用兵不僅僅只是打仗本身,而是關係到國家的經濟、政治等方方面面。因此,《平邊策》開篇闡述的不是軍事策略,而是開展統一行動所需的基礎條件。

①內修德政,才能在爭取民心的基礎上,做好戰爭的準備

王樸首先分析了前朝失去南方、西蜀等疆土的原因到底何在。唐末以來,尤其是後唐、後晉兩朝,君昏臣暗導致政事紊亂,軍隊驕橫跋扈,人民則流離困苦。皇帝身邊盡是奸佞之輩,而在外的封疆大吏則不受控制,由小坐大再紛紛僭越反叛。南唐、前後蜀都僭號稱帝,幽雲十六州落入契丹之手,幷州則被劉氏佔據。

反之,如果要平定天下、統一疆土,就必須是能夠反其道而行之的政權。如何才算反其道而行呢?必須親近和任用賢能之人,恩威並施、賞功罰罪,讓大家傾心效力。同時,要提倡和做到勤儉節約,以積聚財富;要輕徭薄賦,收納民心。

等到糧草充足、軍械馬匹船隻一應俱全、民心士氣都可用的時候,就可舉兵。至於那些在宵小統治之下的臣民,如果知道大周行仁政、得民心、兵強馬壯,上下一心都有混一天下的氣勢,他們必然甘於充當間諜和嚮導。當天下人心都歸一的時候,舉大軍征伐就能所向披靡、馬到功成。

《平邊策》:柴榮的統一指南,還是王樸的進身之道?

後唐


②確定“先易後難”的攻取原則,制定先南後北的進軍路線

至於戰爭策略,則首先要講究先易後難。在這個既定原則之下,再製定大致的進軍路線和討伐方式。

王樸認為南唐是重中之重,應當參照隋朝滅陳,採用事半功倍的方式,達到“用力少而收功多”的效果。

先採取襲擾戰術探得虛實。防不勝防的襲擾必然使南唐人困馬乏、疲於應付,再一舉出兵必定能夠奪取江北淮南之地。淮南在手,軍民、財富儘可為我所用,江南也就不難拿下了。

如果南唐平定,南方的那些割據政權,諸如南平、南楚、南漢、吳越等,都會很快臣服。

至於後蜀,王樸認為可傳檄而定。如果它不投降,也可以用四面包圍之勢,輕鬆平定。

南唐、後蜀一旦平定,王樸認為幽燕之地(燕雲十六州)就會望風歸降。而對於最頑固的死敵北漢,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只能尋找合適的機會用強兵打服它。

《平邊策》:柴榮的統一指南,還是王樸的進身之道?

後周的周邊形勢

③王樸設計的路線,與先易後難的原則之間並不完全契合

王樸在闡述軍事策略時,首先就明確指出要“從易者始”。從當時後周要面對的對象來看,王樸總體上是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來安排的,把最難最不容易啃動的兩塊骨頭——幽燕(契丹佔據)、北漢(後周死敵),放到最後來解決。

但在面對南方的眾多割據政權時,卻選擇了向最有實力的南唐首先開刀,意圖用征服南唐來產生震懾效應,讓邊的小國不戰而降。

這樣的設計雖然不無道理,但與他自己設定的先易後難原則卻並不契合,是值得注意的一點。

《平邊策》:柴榮的統一指南,還是王樸的進身之道?

平邊策


【二】周世宗的軍事行動:對後蜀、南唐稍事懲戒鞏固關中和中原,用攻後蜀麻痺契丹輕取關南三州

關於周世宗柴榮自己的統一策略,史書中並沒有記載。很多人認為他就是按照王樸的《平邊策》去執行的,但是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不可否認周世宗的策略會受到王樸等臣下的影響,但顯然是有著自己更全面的考慮,這從他後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就可以看出來。

①先取後蜀秦鳳成階四州、南唐淮南十四州,鞏固關中和中原防衛

就在王樸提出《平邊策》之後不到一個月(955年5月),周世宗就派向訓、王景等人率軍前往隴右,攻打後蜀佔據的秦、鳳、成、階四州。該年九月,周軍大破後蜀軍隊,秦、成、階三州相繼歸附。十一月,周軍攻克鳳州,四州之地全部攻取。

由於這次針對後蜀的軍事行動,在名義上是應當地百姓的請求而展開的,柴榮本意似乎也只是對後蜀小施懲戒。因此,這是一次以偏師而非主力進行的出兵,在取得四州之後也沒有再繼續南下越過劍門。

幾乎就在秦鳳成階四州收復的同一時間,柴榮令李谷、韓令坤等率大軍攻擊淮南,同時令吳越錢弘俶配合出兵常州。後來柴榮一度親征淮南,並經過兩年多的艱苦戰事,才完全取得南唐的淮南之地。

同時,由於戰爭迫使南唐中主李璟主動降低國格,並許諾納貢稱臣,周世宗出於戰略考慮停止了繼續越過長江,接受了南唐至少在名義上的臣服。對於南平、南楚、南漢等,也暫時沒有采取進一步的行動,而是維持了現狀的名義臣服關係。

取後蜀的秦鳳成階四州主要是拱衛關中地區的安全形勢,而取南唐的淮南十四州則是為了徹底斷絕南唐對北方的想法,並獲得更多的財富和人力,以支持接下來的戰爭。


《平邊策》:柴榮的統一指南,還是王樸的進身之道?

周世宗攻南唐過程示意


②以攻打後蜀為幌子迷惑契丹,再突然北上輕取關南之地

在取得淮南之後,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周世宗並沒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也沒有見到明顯的北伐契丹的準備工作,卻在第二年(959年)四月突然親自率大軍直接進入契丹境內,並在短短四十二天的時間,就幾乎兵不血刃、望風披靡地攻下三關三州的關南之地。

柴榮之所以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得關南之地,很大原因就在於過去的一年時間裡,後周擺出的架勢都是要從水陸兩路大舉進攻後蜀,這一態勢有效地迷惑了契丹的判斷。

在柴榮準備再次集結大軍攻打幽州(契丹南京)的時候,契丹軍的主力才剛剛到達幽州城下,遼穆宗耶律璟也親赴幽州城坐鎮指揮。但契丹主力的集結,也讓周軍再次用突襲方式獲勝的機會基本喪失。因此,儘管柴榮很想繼續對幽州用兵,但手下的大將們卻都不同意,紛紛表示“今虜騎皆聚幽州以北,未宜深入”。

就在這個時候,柴榮突然身患重病不能起床視事,只得無奈班師回朝,結束了這一次北征。

《平邊策》:柴榮的統一指南,還是王樸的進身之道?

柴榮北征對象——燕雲十六州


【三】《平邊策》的精髓不在於王樸提出的軍事策略,而是表明對周世宗絕對支持的態度

①《平邊策》最後一段題外話,王樸表明支持態度,成為全篇精髓

《平邊策》最後一段,在王樸闡述完軍事策略之後突然話鋒一轉,說“方今兵力精練,器用具備,群下知法,諸將用命。一稔之後,可以平邊,此歲夏秋,便可於沿邊貯納。”

意思就是,如今我大周軍隊訓練有素、兵強馬壯,臣民與朝廷一心,大將們拼死為陛下您效力,真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啊。只待今年夏秋糧食豐收之後,沿邊做好軍糧存儲,來年就可興義兵平定天下。

初一乍看,這段話似乎與開篇的議論有矛盾,前文還在說要平定天下就應該怎麼怎麼做,為何此刻就說已經具備條件了呢。但事實上並不矛盾,開篇所闡述的怎麼做,只不過為了突出平定天下所需的基礎條件很苛刻。而文末再次呼應,表示王樸自己認為這些苛刻的條件,已經在周太祖、周世宗的仁政之下達到了。

王樸說出這樣的話,目的何在呢?其實就是要表達出自己對周世宗即將展開的軍事行動絕對支持的態度,這也正是周世宗要求大臣們作《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最想要得到的答案,而具體要從這些策論中得到什麼有用的建議反倒在其次。


《平邊策》:柴榮的統一指南,還是王樸的進身之道?

周世宗柴榮像


②柴榮的征戰策略與王樸的《平邊策》相去甚遠,而王樸得到重用也不是因為軍事才能

奉上《平邊策》之後不久,柴榮就用偏師對後蜀佔據的隴右四州(秦、鳳、成、階)採取了軍事行動,並在當年11月取得勝利。這一次軍事行動顯然不是因為王樸的建議而開展。

就在針對後蜀的戰事取得勝利的同一時候,柴榮又很快開展了對南唐淮南十四州的攻取行動。這次戰爭,在時間點上似乎可以看作是接受了王樸的建議,但從軍事策略上柴榮卻採取了全面的強攻,而不是王樸建議的襲擾和疲勞戰術。在徵淮南的戰事中,跟隨柴榮參與軍事決策的,也不是王樸而是時任宰相李谷以及向訓等人。

當然王樸也在他適合的位置上同樣發揮著關鍵作用。先是協助主持開封城的擴建和改造工作,在柴榮親征淮南時則以樞密(副)使擔任東京(副)留守處理日常事務,還奉命主持曆法改革和製作禮樂,完成《大周欽天曆》及《律準》。

總之,王樸雖然備受柴榮器重並官至樞密使,但看重的卻是他的理政能力和曆法、音樂才幹,尤其是王樸對柴榮統一行動的堅決支持態度。正是因為王樸《平邊策》所傳遞的支持態度,讓柴榮可以放心地讓他代替自己留守京城。

《平邊策》:柴榮的統一指南,還是王樸的進身之道?

王樸畫像


結語

一篇《平邊策》讓王樸聞名史冊,甚至被很多人認為可與《隆中對》相媲美。在周世宗柴榮之後的宋太祖趙匡胤,就對王樸及其《平邊策》很推崇,並貫徹“先易後難”的原則完成了一統江山的偉業。

周世宗柴榮最看重的,以及王樸本人最想傳達的,卻並非這篇策論中的軍事策略,而是一個大臣對君王政策的絕對支持態度。惟其如此,才能體現出後周上下一心的人和局面,之後柴榮的對外軍事行動才能沒有後顧之憂。

當然,《平邊策》中那些策略,也並不是沒有用處。它所體現出的治國理政才幹,也是王樸能夠得到柴榮重用的重要因素。

因此可以說,《平邊策》並非柴榮的統一指南,而是柴榮、王樸君臣相知和王樸受到重用的進身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