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徽縣,有這麼一個地方,素有“雞鳴三省”之說

在徽縣,有這麼一個地方,素有“雞鳴三省”之說

青泥嶺的主峰鐵山腳下的青泥村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在《蜀道難》中,唐代詩人李白的寥寥數語,便把蜀道之青泥道行進之難體現得淋漓盡致。

蜀道,是古代由長安通往蜀地的道路。通常學術研究中提到的“蜀道”,是指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陳倉道以及由漢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倉道等。

陳倉道是從寶雞出發經鳳縣過甘肅的兩當、徽縣再達略陽和勉縣最後到漢中的古蜀道,青泥嶺是陳倉道在甘肅徽縣的必經之地,此段蜀道謂之曰青泥道。

青泥嶺位於隴南徽縣,在嘉陵鎮、大河鄉、虞關鄉、水陽鄉之間,主峰鐵山綿延20多公里,海拔1746米。徽縣,古稱河池,青泥嶺位於縣城東南秦隴蜀三省交界之地,有雞鳴三省之說。從地理的角度看,青泥嶺北鎖秦隴,南控巴蜀,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2015年10月和2019年10月,記者兩次深入秦嶺深處的青泥嶺,探訪被李白與杜甫同時垂青的這座山嶺,探尋被稱為道路的歷史博物館的青泥道。

在徽縣,有這麼一個地方,素有“雞鳴三省”之說

小溪中石頭上的馬蹄痕跡印證了青泥道由此處經過


古道滄桑

陳倉道從兩當楊店鄉進入隴南,在隴南境內共有90多公里,在兩當和徽縣東部的丘陵、山地中蜿蜒盤旋,進入徽縣縣城就到了青泥嶺腳下。

青泥嶺,是古蜀道從長安到四川成都途中三道險嶺(秦嶺、青泥嶺、劍門)中的最險山峰,其地理位置複雜多樣,算得上最崎嶇、最雄偉、最壯觀的一嶺。徽縣境內的青泥道作為古代秦隴入蜀的必經之道陳倉道上的一段,被譽為“秦隴屏障、巴蜀咽喉”,至今隱藏在徽縣水陽鄉、大河店鄉、嘉陵鎮、虞關鄉境內的青泥嶺山脈中。

青泥道,因在青泥嶺上而得名。

秋天的徽縣,多雨。

雨中行進在青泥嶺的大山中,山上雲霧繚繞,山下雨水隨意流淌,腳踩上去便是泥,或許這正是探秘青泥道最好的體驗了,青泥道字面上看便是與泥有關,與艱險有關。

據考證,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徽縣縣城南門外還豎立著一塊明代雕刻的石碑,書有“通蜀門”三個大字,從這三個字可以看出,出了縣城南門就踏上了入蜀的古道。

從徽縣縣城出發向南繞山而上行進大約10公里,便到了大河店鄉的青泥村。

村子位於青泥嶺的主峰鐵山腳下,繼續往山裡走,新鋪的水泥路只能一輛汽車通過,大約不到十分鐘車程,路旁赫然立著一尊黝黑的石碑,碑名為“遠通吳楚”。碑文大致為:“徽縣至虞關之通道也,自石家峽至杏樹崖二十餘里,路皆崔嵬,險阻可畏。自明以來,雖崎嶇如故,往來負載莫不寒心。但功力浩大,難以舉動。己巳秋,四方左右奮發起念,同心協力,悉內一旦成功,爰立二碑,以示不朽雲。捐資人,首領……嘉慶十六年四月吉日。”的字樣。記載了青泥道自明代以來的通行路線、險易程度及當地百姓自發維修青泥道的情況。遠通吳楚,反映了當時的山民們對外面世界的嚮往。

在徽縣,有這麼一個地方,素有“雞鳴三省”之說

夕陽下的青泥嶺

沿水泥路再行進三五百米,在青泥村辛家吊溝村北面的石崖上,一處明代留下的摩崖石刻保存完整,因其橫額上刻有“玄天神路”四字,當地人一般叫它“玄天神路”碑,又名“新刊修路碑記”。碑文說:“上自青泥嶺,下至青泥河,土路坍塌,頑石阻隔,往來奔走不便,人人所憂慮者。今眾等集鄉約會,各施資財糧石,發心修理道路。”這是青泥古道上關於路的又一處歷史見證。

過了玄天神路碑行進大約五公里,水泥路也到了終點,只有窄窄而泥濘的土路。要想感受古人腳下的青泥道,只有棄車而走,在一段小溪處隨行的當地嚮導介紹說:“這正是當年青泥道經過處,河面上裸露出來的石塊上一個個小窩貌似就是騾馬留下的足印。”跨過小溪,半裸露于山坡上的石階大約就是青泥道最明顯的遺蹟了,只容一人通過並延伸向茂密的荊棘深處。坡度大約有60度,記者手腳並用爬上了古道,稍有不慎就有滾下山坡的危險,腿在發抖,難以想象當年古人揹負糧草行囊,如何一路翻過青泥嶺走向川蜀大地。

徽縣青年學者曹鵬雁曾這樣描寫他在2011年探查青泥古道的情景:“我獨自沿典華山青泥河谷溯流而上,再次進行了探險。這道早已荒廢,已全然找不見舊路蹤跡。河谷內激流轟鳴、大石磊磊、荊棘叢生。山谷左側多為懸崖,絕無通行的可能,山谷右側由牛羊踐踏出的小徑不時被激流、巨石、荊棘阻斷。穿行於谷間,隨時就得跳越深澗巨石,貓身鑽狼牙刺叢。滿坡的森林黑壓壓一片,遮天蔽日。黑漆漆的樹叢之內,烏梢大蛇擋於道中,見人直往腳下撲來,劇毒的竹葉青蛇掛在樹梢晃盪,倍感陰森恐怖。”

在徽縣,有這麼一個地方,素有“雞鳴三省”之說

嘉陵江雙龍崖古蜀道棧道遺蹟


青泥神韻

大山深處的青泥村在雨霧中顯得有幾分靜謐,村部小廣場上的李白、杜甫白色雕像格外醒目,詩仙李白顯得神采飛揚,他的標誌性動作——手舉酒杯正在豪飲;詩聖杜甫則面容清癯,手握毛筆似正在作詩。與二位詩人正對的是一尊巨大的黑岩石,上書 “青泥驛”,這便是蜀道上舉足輕重的青泥驛,宋以前的歷代朝廷都在這裡設下驛站供路人歇息。

驛站,多少文人墨客路過在此歇息,同時也在這裡留下了多少經典佳作。廣場上的李白杜甫像給今天青泥村平添了幾分文化氣息。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天梯石棧相鉤連。”千百年來李白的《蜀道難》成了千古絕唱,青泥古道也在歷代文人騷客的筆下積澱了深厚文化,一部關於路的歷史文化。

如今,在青泥村依然可尋見遺留下來的碾盤、枯井、對窩、馬槽等。據悉在青泥嶺23.5公里的區域範圍內,分佈著歷代摩崖石刻及碑刻有71方,隋唐以來的寺廟建築共8座,如:隋朝的太和庵、唐代的萬安院、長豐寺、南禪寺、泰山廟、羅漢洞、三眼澗、明代的真空寺;還有北周的石窟石造像1處。

走在這條千年古道上,我們彷彿是在穿越時空的隧道,翻閱著歷史的長卷。據可靠史料記載,唐朝後期,以詩人李白為代表的文人墨客從長安向蜀地的錦官城雲集,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韋應物、元稹、李商隱、柳宗元、薛濤等十多位傑出的文學家和詩人,都曾經過青泥嶺,他們或驚乎青泥嶺道路的艱險、高峻;或讚歎青泥嶺山勢的雄奇、壯觀,或吐露真情或抒發感慨,均留下了壯麗的篇章,其中不乏像《蜀道難》這樣的千古絕唱。唐以後,宋、元、明、清、民國曆代文人學士寫青泥嶺的詩詞歌賦亦有約200餘篇,在中華文化的發展史上佔據著重要的一頁,也奠定了青泥嶺作為文化名嶺的重要地位。

作為中華民族大地上的文化名嶺,其重要的軍事地位也在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公元前206年,劉邦採納韓信的計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派大將韓信率大軍經此道兵定三秦,打開了奠定大漢王朝基業的大門。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兵經此道取漢中,破漢中王張魯。蜀漢相爭數十年,無論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還是曹魏兵伐蜀中,在一次次的拉鋸戰中,作為嘉陵道上的咽喉,青泥嶺都成了必須逾越的屏障,甚至於兵家必爭的戰場。公元617年,西秦霸王薛舉反隋,佔據秦隴,派兒子仁越率兵進犯蜀地,遭遇河池郡太守蕭瑀的防禦,於天險青泥嶺展開激戰,蕭瑀下令燒燬青泥嶺棧道以絕士兵退路,將士們背水一戰勇猛殺敵,擊退了反兵,保住了河池郡及蜀地咽喉青泥嶺。

在徽縣,這裡的人們自古以來熱愛書法,習書法之風盛行,這和青泥嶺上歷代書法墨跡有關。2015年11月初,徽縣虞關鄉三岔村東南方向發現一個神秘的洞穴,崖壁上有古人留下的許多墨跡。種種跡象表明,這正是那個在歷史上消失了整整四百多年的首陽洞。千年文脈延續至今,酒文化、書法、摩崖石刻、石窟等歷史遺存,深受青泥嶺的恩澤和護佑,青泥嶺成為屹立在隴南大地上的文化座標,也是造物主賜給隴南人民的文化長卷。

在徽縣,有這麼一個地方,素有“雞鳴三省”之說

清代乾隆時期雕刻的石碑“通蜀門”


青泥商路

穿行於青泥村,青瓦白牆的房屋顯得有些古樸,白牆上繪以古人飲酒作詩圖或商賈雲集的集貿市場交易場景,道路兩旁三三兩兩懸掛著“青泥嶺客棧”“青泥嶺酒家”字樣的彩旗迎風招展發出啾啾的響聲,加之深秋時節從樹上悠悠飄落的樹葉不時映入眼簾,讓人有穿越時空來到了古時候繁盛的青泥驛之感,彷彿看到當年店鋪林立、酒旗招展、商賈雲集、人歡馬雜的繁榮景象。

在2000多年的風雨滄桑中,青泥嶺見證了多少金戈鐵馬、英雄壯舉,又承載了多少悽楚美談、悲歡離合。據《唐史》記載,天寶八年,唐明皇李隆基為了讓他的愛妃楊玉環吃到四川涪陵的新鮮荔枝,下令開闢入蜀官道。自京都長安出發,穿寶雞、越秦嶺到鳳州,過兩當、河池(今徽縣)上青泥嶺,到長舉沔水,過廣元入劍門到成都,沿路設108個驛站,青泥驛就是其中的一個。

據“新修白水路碑記”記載,宋嘉佑二年,為避開青泥嶺之險,繞道而行的白水路修成,青泥驛被廢棄,當時,僅裁撤的郵兵就有一百五十六人,驛馬一百五十六匹,該驛站和遞鋪每年為朝廷節省的糧食達五千石,餵馬的飼料堆成堆要一萬人伸直胳膊才能抱攏,解除契約的執事役夫達三十餘人。而新修的白水路上卻增加閣樓棧道二千三百零九間,供傳遞文書的人沿途休息的郵亭、驛兵駐紮的營房、轉運大批貨物計數編號的綱院三百八十三間。通過對比,可見青泥驛當年的繁華程度。


唐宋時期,由於青泥道是自古秦通蜀之要道,因此屬交通大動脈,南來北往的商賈貿易經此轉運。南邊的茶葉、絲綢、造紙、印刷發展很快,加上南方的手工業,如青瓷、揚州的制玉業等源源不斷沿長江輸到嘉陵江運往長安,而西北的鹽、鐵器、種子、美玉等源源不斷輸入江南,這期間青泥道十分繁忙。

宋嘉佑二年,為避青泥道之險而新修的白水路建成以後,青泥嶺上的馬幫駝隊、郵差商旅雖然得到了分流,但古道峻嶺上行色匆匆的腳步依舊沒有停止。

隨著1933年316國道和1957年寶成鐵路的建成,青泥古道終於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走進了歷史的博物館。2015年10月1日,十天高速公路(湖北十堰至甘肅天水)正式通車,此路正從青泥嶺腳下通過,不論是前往成都還是西安,都不再遙遠也不再艱難。

不變的是青泥嶺,她的軀體承載了古蜀道的輝煌,見證了今日鐵路、高速公路由秦隴入蜀的便捷。千百年來,她靜靜地矗立在隴之南的崇山峻嶺中,續寫著秦隴蜀之大地的繁榮興盛。


來源:甘肅經濟日報 記者 曹志政、隴南徽縣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