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神藥”被踢出醫保目錄,它們的“姓名”不能藏著掖著


大量“神藥”被踢出醫保目錄,它們的“姓名”不能藏著掖著


文 | 徐林生


今年第6期《求是》雜誌,刊發國家醫療保障局局長鬍靜林署名文章。文章介紹,2019年國家醫保局啟動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藥品目錄調整,將大量“神藥”調出醫保藥品目錄,同時把不少好藥納入醫保,實現了結構優化,讓群眾用上更多質量更高、價格較低的藥品。(3月16日 澎湃新聞)


“神藥”出現在權威雜誌文章,值得關注和解讀。早在2018年11月,針對醫保資金濫用、浪費嚴重問題,國家醫保局開展打擊欺詐騙取醫療保障基金專項行動,“神藥”進入執法部門“法眼”。據調查,當年醫保目錄中,有大批沒有療效的“神藥”佔用醫保份額。這些“神藥”一般冠以輔助用藥名義,特點是“無療效”“價格高”“空間大”,被稱為“萬能藥”“味精藥”。


這些“神藥”,擠佔寶貴醫保份額,浪費大量醫療資源,許多還涉嫌騙保勾當,是一些地方醫保基金額度屢遭突破的重要推手。國家醫保局將大量“神藥”調出醫保目錄,改變了藥品“只進不出”的格局,為減少“大處方”、增加群眾獲得感,創造了有利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大批“神藥”被調出醫保目錄後,有關部門並沒有公佈“神藥”名單。對業界人士而言,“神藥”也許並不神秘,而普通公眾想了解“神藥”真面目,並非易事。有人或許認為,專門公佈“神藥”名單是多此一舉。其實,從公眾角度看,將“神藥”公之於眾,實屬必要。


首先,這些“神藥”被調出醫保目錄後,還會出現在一些醫院自費藥品中,普通藥店也有銷售,“不明真相”群眾還將繼續為之掏腰包,上當受騙;其次,“神藥”來無影去無蹤,不利於公眾對醫保目錄篩選藥品過程的監督,別有用心者容易“渾水摸魚”;第三,“神藥”持續橫行,不利於藥品行業優勝劣汰,進而影響藥廠研發新藥、好藥積極性。


由此看來,將安全無效的“神藥”公之於眾,事關群眾用藥負擔和對醫保制度改革獲得感,事關醫藥行業公平競爭和可持續發展,並非小事一樁。這一點,從相關新聞跟帖評論也略見一斑,不少網友呼籲公佈“神藥”名單。有關部門有必要回應公眾關切,將所謂“神藥”曬在陽光下,讓公眾一目瞭然,使之早日從市場上消失遁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