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別人想太多的人,都是什麼心理?

瞌睡貓8866


你好,這種心態確實讓人很苦惱,從字面上看起來這個人像是個大好人。其實隱含著你忽略掉的兩個心理問題:一是有討好型人格傾向、二是沒有情緒界限

一、先來說說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可以叫服從型,他們生命的底色是對父母、對權威的怕。這類型的人在童年時,由於生活環境的影響,他們擔心被拋棄,因而拼命壓抑自己,討好父母。長大成人後,總是對別人笑臉相迎,看別人的眼色行事。強烈渴望別人喜歡他,認可他。

我曾經遇到一個人,剛開始聊天的時候,他特別善於表揚別人,讓人心情特別愉快。隨著深入的瞭解,我發現這是他為了拉近別人距離的一種方式。比如:我說,我能專注看書一小時,偶爾一天可以看一本書。他當時的讚美詞是:你特別厲害,好羨慕你啊。

事後聊天時候無意中聊起,他告訴我,他不相信,覺得是我在說謊。但他當下的行為,是強行說服自己所有人都是可以喜愛,以別人為中心。他採用的策略是先讚美、討好。但事實他缺乏真情真意,只知道盲目地給予別人,討好別人,同時強迫性地期待同樣的回報。因此,他們總會因為沒有獲得回報而煩燥、焦躁和不安。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心態,如果有的話,這是一種討好型人格。

除此之外,討好型人格還會在感到別人有所不滿,或者發現與別人出現競爭或分歧時,會迅速逃避。

而典型的特徵就是:

第一,會產生自怨自憐的想法,總感覺自己很弱小、很無助、很卑微、很可憐、很軟弱。第二,理所應當地認為自己不如別人。第三、會有意識地用別人對他的態度,來定義自己的價值。

這類人,只有別人誇獎他,他才會覺得有自尊;而如果別人厭惡他,他就會覺得異常受傷。別人的拒絕對他而言,已經不是簡單的打擊了,簡直是致命的摧毀;而如果別人沒能回報他的期待,即使他表面上能通情達理地表示接受,但是他獨特的內心世界裡的邏輯,卻會讓他的自尊心直接歸零。

二、沒有情緒界限

為別人想太多,就是在乎別人的感受,很容易成為情緒勒索者的對象,就是沒有了情緒界限。

表現以下這些方面:

習慣當好人。經常會想“我做錯事了,我讓別人失望了。”覺得這種感覺很糟,努力不拒絕別人,覺得若拒絕別人,那代表自己是個不好的人。也很難會去拒絕別人不合理的要求,容易默許情緒被勒索。

習慣自我懷疑的人,對於罪惡感很敏感,責任感也很重。會這樣想“是不是我真的做錯了什麼,所以他才會對我這麼說?”“如果我沒有反省自己,把錯怪在對方身上,那我不就是很不負責任嗎?”等

習慣自我懷疑的人,其實是他們總擔心麻煩別人,擔心別人覺得自己能力不好,或對不起別人,這時常存在自我懷疑與罪惡感。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黎陽蘭


生活中有一些太善良的人,總是替別人著想,老是替別人著想的人,容易失去自我,這人際交往中,這種人也常常稱為老好人,一心一意對別人好,就算別人做的不對,也說服自己,包容別人,而結果常常不是得到別人好的反饋,反而是進一步的侵犯自己的利益,這時候我該怎麼辦?

理性地站在別人角度和自己立場想想,認真思考,這樣做的不是對別人和自己真的都好的,不要盲目,覺得這種去替別人著想的精神挺好,而說服自己去做,遇到事情順其自然,能幫忙就幫,幫不上,自己盡力就行了,人不是萬能的,如果幫不上別人忙,也不要怪自己,因為人的能力有限,只要對得起別人便可,試著去改變一下,不要在什麼事上都去寬容,忍讓別人,這樣會讓別人肆無忌憚的侵佔自己的利益,不用刻意去讓別人對你有好感,好感不是安全來源於對誰好,而是舉手投足不經意間,什麼事也是有個底線,超過了就會有問題,自己一定把握好機會與尺度,做事有分寸,有所長,這樣才行






黑大公子


為別人想太多的人,一定是善良的人,心軟的人!很多人都是這樣的人。

首先,能為別人著想,說明這個人,一定是對你重要的人,或者父母,或者子女,是你心心相念的人!

其次,有可能你所關心的人,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你看著心疼,為他們擔心難過,日夜心裡記掛著,以致夜不能寐,可又無能為力!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猶如渡劫,九九八十一難,都得熬得過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必須先要自渡,才能渡人!想再多,也無益,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予別人幫助,物質,情感,陪伴,僅此而已。而且心地坦蕩,不求別人同等的回報,才能活得通透自在。純粹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愛吃魚的小狗狗0104


為別人想太多的人也有可能是個極度自私的人!

一般說到為別人著想,大家都會覺得這個人心地善良,善解人意,捨身處地為人著想。無私奉獻,處處先人後己。這個人的品行一定是十分的高尚難得。

在善於為別人著想的人當中,當然不乏此類熱心有大愛的人士。但也要警惕,有時不一定都是如此哦。

1.一個為別人想太多的人,首先極有可能是一個討好者。

因為從小缺愛,就想通過處處為人著想,把他人照顧得舒舒服服,來贏得別人的愛和回報。

討好者看似損己利人,但其核心需求是為了利己而非利他,所以經常會因為對方的回報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而倍感失望,從而產生怨恨心理。

2.一個習慣為他人想太多的人,也有可能是一個自卑者。

因為自卑,不敢大聲地說出自己的需求,爭取自己的權益。似乎自己的低人一等理所當然,所以往往容易把別人的利益置於自己的利益之上,表面上顯出處處為人著想。

3.一個為他人想太多的人,還有可能是一個隱性控制狂。

控制分為硬控制和軟控制兩種。習慣於使用柔性隱性控制的人,往往顯得非常細心妥帖,非常善於照顧他人。有時甚至達到了為他人想得過分多的地步。

但是這種密不透風,強加於人的為人著想和所謂照顧,往往會讓當事人感到不是很舒服。但同時又對對方感到內疚,以為自己辜負了別人的好意。

隱性控制者就是通過這種付出,逐漸增加對方的愧疚感,從而達到控制他人的目的。

所以,一個為別人想太多的人,並不一定是真正地在愛護對方和尊重對方。

所以,下一次碰到一個為別人想太多的人,不要先急著感動,注意仔細觀察他行為背後的深層目的哦。

如果你是一個習慣為他人想太多的人,也要好好地問問自己,努力學習成長,把自己變成一個能為人著想又不至於想太多的人。

分寸之美,即在於此。


明心小苑


心理敏感的人往往不容易獲得快樂,因為他們的內心戲豐富,容易想太多,所以往往心理負擔比較重,容易被他人的情緒影響。

那麼作為一個內心敏感者,如何才能獲得快樂呢?下面4個方法可以幫到你。

(1)避免錯誤的心理歸因

內心戲過多的人往往最大的問題,就是產生錯誤的心理歸因,把本不該由自己負責的過錯,強行歸結到自己身上。

比如當他人生氣時,自信的人會認為:“這個人情緒好不穩定,他哪裡出問題了吧”,可是敏感的人則會想:“他生氣了,是不是我又做錯了什麼”

不要主動的去為他人的情緒和行為承擔過錯,每個人都只需要為自己負責。

(2)不要過度迎合他人的需求

容易想太多的人往往很擅長洞悉他人的心理。畢竟,如果連他人的信息都接收不到,怎麼去想太多呢?

這種能力能幫助他們有效的迎合他人的需求,從而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但是問題同樣出現在這裡,長時間的迎合他人,容易失去自我,慢慢的轉變成付出型人格。

所以,注意在迎合他人需求的同時,保持自身的邊界,維護心理的獨立性,學著去拒絕他人,這樣才能獲得快樂。

(3)學著去行動

過度的思考其實對人生並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消耗你的心理能量。因為它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會消耗你的注意力和行動力,讓你感到心力交瘁,從而變得不快樂。

你需要做的,是思考之後立刻去行動,因為行動可以有效的打斷思緒,讓你的思索變得有節制,可控。同時行動帶來的收穫會增強你的自信心和自尊感,讓你變得更加強大。

(4)敏感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自卑

很多人困惑與自身敏感,內心戲多,所以想要去消除這種敏感,甚至提出了“鈍感力”這個概念。

這是不對的,敏感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心理上的自卑,不安全感,隱形自戀等毛病。如果不解決這些根源問題,消除敏感對你起不到任何幫助。

相反,如果敏感能和自信,寬容,行動和智慧配合在一起,你反而能更好的去照護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可以幫助你在人際交往中無往不利。

所以,找到心理問題的所在,對症下藥,才是關鍵。

結語:心理敏感,內心戲多,有時的確會成為你不快樂的原因所在。但並不代表無法解決,或者非要強行扭轉自己的性格。上面這4個心理學小技巧或許可以幫助你重新獲得快樂。


笨蛋的聰明人


我是“東南西北峽”,因為名字中帶個“峽”,“峽”意為兩山夾著的水道,在山的夾縫中也可以柔韌地生存。我來嘗試回答下你的問題,我想在為我們想太多的背後,可能存在下面的心理:
1.僅僅吐槽一下,釋放自己的壓力
兩個人的關係如果不是很親密,僅僅是路人,或者是普通朋友。我想是通過想別人的煩惱,吐槽別人的煩惱,為別人出謀劃策,可以釋放他自己的壓力,可以讓他自我感覺良好。

“他如果總是這個樣子,該怎麼辦啊”,是的,怎麼辦也不是他的事啊,他說說也就過去了,心裡面可能想著“幸虧,我沒有這樣。”

2.顯示自己的優越感

如果兩個人的關係無關緊要,甚至有些糟糕。他可能會說:“他都這樣了,還不知道……”,他的內心可能這樣想:“看吧,我比你聰明”;“看吧,聽我的沒錯,不聽我的,人生就垮了吧”;“看吧:我比你幸運”;“看吧,我有一顆同情心,我知道對你表示同情”;“看吧,就說這樣不行吧!”

3.都是為你好,你若不好,他便壓力倍增

關於第三種,我覺得是比較惱火,也比較常見的,他可能使我們最親的人。為我們想太多,而且難以拒絕。很多親人會打著“都是為你好”的名義來為我們思前想後,還覺得我們卻不領情,是的,我們真的不想接受。

我分享我自己的一段經歷吧,我的父親,因為為我好,在我沒有同意的情況下,給我訂了婚,下面是關於這段經歷我寫的一篇文章,有興趣的話可以讀一下。

名字是:“不知不覺被訂婚,29歲大齡女青年表示受不起”

https://www.toutiao.com/i6804183995874542083/


歡迎評論,交流經驗,“理越辯越明,道越論越清”,在交流中一起成長,一起學習心理學知識,生命中的鳥語花香,荊棘坎坷,低調成長,走過路過,不會錯過。我是東南西北峽,歡迎關注。


東南西北峽


(1)避免錯誤的心理歸因

內心戲過多的人往往最大的問題,就是產生錯誤的心理歸因,把本不該由自己負責的過錯,強行歸結到自己身上。

比如當他人生氣時,自信的人會認為:“這個人情緒好不穩定,他哪裡出問題了吧”,可是敏感的人則會想:“他生氣了,是不是我又做錯了什麼”

不要主動的去為他人的情緒和行為承擔過錯,每個人都只需要為自己負責。

(2)不要過度迎合他人的需求

容易想太多的人往往很擅長洞悉他人的心理。畢竟,如果連他人的信息都接收不到,怎麼去想太多呢?

這種能力能幫助他們有效的迎合他人的需求,從而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但是問題同樣出現在這裡,長時間的迎合他人,容易失去自我,慢慢的轉變成付出型人格。

所以,注意在迎合他人需求的同時,保持自身的邊界,維護心理的獨立性,學著去拒絕他人,這樣才能獲得快樂。

(3)學著去行動

過度的思考其實對人生並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消耗你的心理能量。因為它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會消耗你的注意力和行動力,讓你感到心力交瘁,從而變得不快樂。

你需要做的,是思考之後立刻去行動,因為行動可以有效的打斷思緒,讓你的思索變得有節制,可控。同時行動帶來的收穫會增強你的自信心和自尊感,讓你變得更加強大。

(4)敏感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自卑

很多人困惑與自身敏感,內心戲多,所以想要去消除這種敏感,甚至提出了“鈍感力”這個概念。

這是不對的,敏感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心理上的自卑,不安全感,隱形自戀等毛病。如果不解決這些根源問題,消除敏感對你起不到任何幫助。

相反,如果敏感能和自信,寬容,行動和智慧配合在一起,你反而能更好的去照護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可以幫助你在人際交往中無往不利。

所以,找到心理問題的所在,對症下藥,才是關鍵。


感人的影視用心去感受


首先 為別人想太多,她至少是個善良的人

她不忍心傷害別人,寧願自己吃虧也要幫助別人,是生活中的老好人

但是~也要為自己想想呀,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對於別人也要學會適當的拒絕,要有自己的底線原則,不用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這樣生活會有更多幸福感



劉劉liu123


應該有這樣幾種心裡:一是熱心腸。二是控制慾強。三是刷存在感。四是沒有邊界感。[霧霾]




小淳熹


這是一種雷鋒精神,一種熱心腸。希望別人好,處處為他人著想,從而體現自己的價值。

這類人有的是自己的親朋好友,有的是仰慕自己的人,還有就是這種雷鋒一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