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失效的底層邏輯:生於共識,死於文化



  • 文 / 夏驚鳴,華夏基石雙子星管理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聯席CEO
  •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


  • 首先,表現出來的是組織失效。增長體現在產品失效上,比如企業經常出現交付延遲,甚至發生版本問題等低級錯誤,那麼,我們首先可以定義為組織失效,沒有人對產品負責。但是看組織結構,是非常專業的,矩陣的組織模式,產品經理制、項目經理制都很健全,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其次,組織失效是由戰略失效引起的。什麼是戰略失效?芯片往往需要幾千萬到上億的投資,一個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因而,一年芯片產品投資的數量也是有限制的。我們假設這個企業最多可以做十個芯片,但實際上,他們可能做了幾十個,是“芯海戰術”。那麼,這個時候會導致什麼情況發生?是整個組織的失效。比如,按道理,產品經理是可以考核項目的,但是“芯海戰術”之後,雙方的地位就發生了對調,這個時候產品經理不是要求研發團隊了,而是要求著研發團隊:兄弟,我這裡比較著急,你把我的項目趕趕進度,往前安排。到年底任務沒有完成時,誰也沒有問題,問產品經理,他說,研發沒有即時交付;問研發團隊,研發團隊說,我手上這麼多項目,如何完成?最後,不了了之。所以,戰略的失效導致了組織的失效。

    最後,戰略失效其實是文化失效,文化失效是最底層原因。想透了上述問題,就代表把真正的問題想透了嗎?還不是,還要繼續追問,為什麼戰略會失效呢?原來戰略失效是由文化失效引起的。比如,為什麼會用“芯海戰術”?難道是公司不會產品戰略管理工具?事實上,產品規劃做得非常專業,問題出在大家不是“以客戶為中心”,沒有把下列問題“深入實際”研究透:客戶是誰?客戶的需求和痛點是什麼?客戶的用戶是誰?用戶的需求和痛點是什麼?用戶的技術和應用發展趨勢是什麼?有哪些競爭對手,競爭對手有哪些競品?優劣勢是什麼?未來的想法會是什麼?……所以做產品規劃時,心中可能沒底,那就多做幾顆吧,總有一顆做對吧,於是就產生了“芯海戰術”。那麼,為什麼大家不“以客戶為中心,深入實際”呢?原來公司從老闆開始,都過於和善,沒有較真、必達目標的習慣。其實知道有問題,但是太過和善,不去較真,許多事情就不了了之。

    當把問題分析到這裡的時候,大家豁然開朗,很快就形成了共識,老闆帶頭自我批判,並達成下一步的四大舉措——1.梳理業務戰略:以客戶為中心,深入實際,把業務想清楚;2.提升組織協同:由一位合夥人負責,優化端到端流程;3.事業合夥人機制;4.全面、較真執行“以客戶為中心、深入實際、較真、必達目標”的文化。研討會結束後,馬上就發生了變化。

    問題分析如下圖:

    戰略失效的底層邏輯:生於共識,死於文化

    4.頭痛醫頭,問題往往是系統的

    其實,上述幾個案例已說明了這個問題。再舉個例子,企業經常出現協同問題,我們經常聽到“內部協調比外部協調還難”,企業認為,我的員工協同意識不強,協同文化不行。果真是這樣嗎?事實上很多企業強化協同文化,做了文化,天天培訓,但是,問題還是在那裡。這是什麼原因?

    我前面講過,很多問題不一定是真問題,像執行力的問題、協同的問題,往往難以解決,那一定是背後有更本質的原因,而且往往是系統因素造成的。公司團隊必須完成系統思考,找出真正的問題和系統性原因,形成共識,然後有步驟地變革,才能實現根本的改觀。

    簡言之,協同往往是系統性原因,有可能在戰略協同——戰略沒想透,沒有形成共識,各行其是,相互衝突。也有可能在組織協同——組織模式不合適,直線職能制、事業部制、矩陣制都有其應用條件,用錯了,會造成責任割裂,或者組織內缺乏應有的協同部門或沒有有效運作,如委員會、產品經理制、項目制、鐵三角組織等。也有可能在機制協同——銷售抱怨研發、生產,研發抱怨銷售、生產,生產抱怨銷售、研發,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考核時“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比如,銷售對收入負責,什麼合同都接,客戶提出需求個性化,即使有通用件可以解決,但銷售也沒有動力去溝通,研發就抱怨影響交付期和成本。最後才是行動協同(文化協同)——大家以下游為客戶,協同於為客戶創造價值,協同於爭奪市場。

    具體不再展開闡述,有機會可就協同問題做一個專門的分享。

    戰略失效的底層邏輯:生於共識,死於文化

    三、戰略務虛也是務實

    基於對如上案例的討論,大家能否體會到“共識”的重要性?而共識的關鍵在於“想透”。想透的重要性是因為我們看到的問題不一定是真正的問題,而且越是糾結的問題往往越是系統因素造成的。我們需要不斷追問,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務虛”,組織大家思考、討論,促進想透,達成共識,才能真正形成戰略行動力。

    “戰略共識”就是“戰略行動力”!

    戰略失效的底層邏輯:生於共識,死於文化

    四、互動答疑環節

    Q1:產品研發的小微企業,沒有組織框架,無力承擔專家成本,應該怎麼做?

    答:小微企業應參考創業型公司管理方式。創業團隊應該類似於俠客團隊,本身應是高手,如果還需要依賴高精尖人才,可以參考人才“不為你所有,但為你所用”的思路,如可以和科研機構合作,簽訂利益分享機制等等。如果合適的話,也可以成為創業團隊成員。否則,創業型公司的生存必然是非常艱難的。

    創業階段,深入實際地研究客戶,研究競爭,找到自身的特點與亮點,要聚焦,找到切入點,聚焦產品和市場突破,組織不要太複雜。

    Q2:共識和想透有先後之分嗎?

    答:一定是先想透,再達成共識。比如,在二次創業階段的企業,經常發現一個現象,老闆今天一個主意,明天一個主意,學了一個理論或者模式,然後就回來用,但發覺並不理想,團隊也迷茫,企業就需要完成系統思考,想透企業持續成功的核心邏輯和系統原則,達成共識。這類似於《華為基本法》,我們有時叫企業文化,有時也叫頂層設計,就是“想透——共識”的一個有效方法。當年《華為基本法》有三個基本作用,第一,最重要的是讓任老闆想透了。一旦想透,就大大減少來回變化及其帶來的迷茫。第二,讓骨幹團隊達成共識。第三,是其骨幹團隊管理素質提升的核心抓手和工具。一部華為《基本法》,讓華為上下折騰了三年,原因是什麼呢?是華為通過對它不斷地討論和修改,最終統一了思想,統一了“語言”,統一了管理的指導原則,最終實現了團隊管理素質的提升和工作的指導思想。

    因此我們說,達成共識的前提,一定是“想透”。

    Q3:如何實現想透和共識?

    答:剛才說到,《華為基本法》是華為人完成系統思考,促進最高層和團隊想透、達成共識的一個抓手,並變成骨幹隊伍管理素質提升和明確工作指導思想的工具,實現“想透-共識-運用”。當然,像《基本法》這類頂層設計,不是模型、工具能解決的,而是企業老闆、管理團隊和諮詢顧問的功力來解決的,是大家反覆碰撞,在理解自身的現實與問題,理解企業的戰略意圖,理解企業在哪些關鍵命題上要想清楚、在討論中達成共識得出的結論。最終,這個結論要形成文件,變成一個共同的語言體系和行動綱領。

    Q4:在我們企業,戰略部署目標明確,突破目標已達成共識,負責人也已經作出了承諾,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又總是偏離軌道,回到了傳統管理的老路上去,怎麼辦?

    答:這個問題,還需要深入企業實際去探討。首先,有可能是你們對戰略還是沒有想透。我在為許多企業做戰略解碼的時候,發現它們都在運用戰略解碼工具,看起來很專業,但是戰略解碼工具中戰略地圖要做正確,不是這個工具的專業操作,而是要真正搞清楚戰略。所以,有沒有真正想透,有沒有真正形成共識,這是第一個問題。

    其次,是用人,人對事成。人的問題有時儘管當下解決不了,但是要早做準備,比如人才梯隊的建設,社招和應屆生招聘要雙管齊下,把一些綜合素質較好的人才放到市場中去,對不能完成戰略目標的人,必須要淘汰、更新,在實戰中歷練和淘汰。

    再次是強化戰略管理過程(績效管理、目標管理),比如通過月度、季度的經營分析會,及時分析覆盤、查找問題,並及時指導和處理。這個步驟是必不可省的,否則,問題遲早會出現。同時,通過這個過程,實現了人才盤點,把經過歷練的將軍型人才選拔出來。

    總之,這個問題的難點在於可能是一個系統的問題,需要釐清真正的問題,根據具體情況分步驟、權變地去解決,而不是一開始就要達到一個理想狀態。

    (整理/編輯 李澤慧;建業教育集團·青藍鐵軍對本文亦有貢獻)

    —————————

    華夏基石e洞察(微信號ID:chnstonewx):由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泰斗、諮詢業開拓者、《華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的彭劍鋒教授領銜,資深媒體人及企業文化諮詢專家宋勁松先生聯合創辦,我們努力提供最具原創性、思想性和實踐意義的管理文章,是中國頂尖管理智庫平臺和原創中國管理思想策源地。權威、理性、睿見,高級管理者必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