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安家》演繹的正是我們自己,你們都看到了嗎?

正如電視劇名字一樣,“安家”這個詞道出了很多大城市漂泊人的夢想和未來,年輕的人們一批又一批的進入大城市,想盡各種辦法,盡最大的努力賺錢,實現人生小目標:買房,這些社會現實都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


影視劇《安家》演繹的正是我們自己,你們都看到了嗎?

安家從第一集開始,把房屋中介的日常描寫得淋漓精緻,我被片中“打雞血”似的早會一下就抓住了共鳴。我沒有做過房屋中介,可是對於當今的銷售行業,我還是深有感悟。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近幾年的國產影視劇裡營造了一個沒有窮人的烏托邦。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都市劇中那些年輕的白領拿著幾千的工資卻住著地段好,裝修講究的高層公寓;也習慣了初涉江湖的北漂一族一身高端潮牌走天下。灰姑娘總會遇到豪門旺族,過上如夢一般的生活。其實本劇中並沒有將豪門深入刻畫,都反應的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對於當今的銷售的時代,每個覺得都刻畫得很“接地氣”。這部劇並不僅僅是買房子和買房子這麼簡單的事情,還圍繞著房地產銷售的市場講述了諸多現實問題,比如說論一個好銷售的重要性,一個銷售要上得了天,下得了地,十八般武藝都要會。要懂得換位思考,懂得講故事,懂得用戶需求,懂得行業競爭... ...鮮活的刻畫了一個合格銷售人員應具備的所有特質。為了完成一單任務,要讓客戶開心,需要做出很多的事情,最簡單的就是給客戶送點小禮物,但這都不是最為重要的,靜宜門店中的幾位房地產經理人,看似不做不響,但卻各有特點。徐文昌是店裡的店長,也是店裡的氛圍引領人,他用的方法是等。老油條的辦法是穩,一個客戶一個客戶的跑,總有一天會成功一單。而房似錦做事較為激進,目的性強,他們都在自己的軌道上行走著,不偏不倚,每個人都在為店面努力,為了業績,為了生存而努力。

《安家》必定會成為整個銷售行業的影視媒體教材!領導會告訴你,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銷售人才,看看《安家》人家怎麼做的?房似錦一句:“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一定會給無數銷售工作者們樹立堅韌的信心!

影視劇《安家》演繹的正是我們自己,你們都看到了嗎?

片中海青演的一個醫院的婦產科醫生,博士學位,在上海畢業工作8年,可以看出屬於社會精英分子,但在上海高昂的房價下,依然要緊緊索索的買房子,一度買不起上海的房子,在上海大大小小的房子看過無數個,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房子。最後在房似錦的介紹下,終於買上了心儀的房子,房似錦說了一句“你和你丈夫都是高學歷,如果在這個城市連你們都買不起房子,那太不公平了”。這句話立刻在網上引起熱點關注,網友紛紛表示,雖然是電視劇但卻道出了多少人的心酸,臺詞扎心,這世上本來就沒有什麼是公平的,生活不易。

海青從公立醫院轉入私立醫院,在片中也毫不含糊的展露出來。的確,現實就是這樣,非營利機構與盈利機構的薪資待遇,一定是和KPI掛鉤的。當海青進入私立醫院,必然接受著新的業績考核和其他的工作壓力。

影視劇《安家》演繹的正是我們自己,你們都看到了嗎?

孫儷在接這部連續劇之前,就說過:“我想演接地氣的影片,我之前的影片都是高高在上,女王範十足,現在我覺得我應該演繹貼近生活的角色,能夠給到大眾正面積極的人生價值觀... ...”

影片中不僅反映著銷售行業的現實景象,同樣也反映著外來打工者們的現實近況。

一對老兩口靠一輩子在上海省吃儉用每天賣早餐,全款為兒子買了一套房子,這一情節的設置,已體現出了當下的另一大熱點問題,在簽字的那一刻,兒子說要加上老婆的名字,房子是個必需品,但買房女方一分錢沒出,那麼是否應該在買房前加上老婆的名字。網上有句話說男人愛不愛你,就看房產證有沒有你的名字。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買房,有人說應該加,這是體現男人責任心的表現。有的說不應該加,會涉及到財產糾紛問題,到底加不加要看各人看法了。每一個點,都會牽扯出社會現實具備爭議的話題。這就是編劇高明的地方,製造話題點。同時也揭露著當今社會“啃老一族”的真實寫照。

影視劇《安家》演繹的正是我們自己,你們都看到了嗎?

在普通的消費品面前,國人確實還不能說“窮”到買不起,可能也不願意面對這個字眼,正如每天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銷售額都是以“億”為單位蹭蹭的往上漲,難道說國人的消費水平低嗎?但是這裡面不包括房子。這幾年國內房市的趨勢如何,想必很多人都清楚,只有一路高歌很少大幅回落。有多少滿懷信心的年輕人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拼死拼活也只是有這樣一個心願:能有朝一日買房紮根。

劇中帶海青他們看房的中介綽號“老油條”的謝亭豐在看完房子後對這對夫婦評價的那樣:鈔票那麼少,要求還那麼多。因為現實中本來就有很多在外人看來是“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家庭被買房折騰得焦頭爛額的,說到底不是人的要求多,而是自己的“錢袋子”要求多而已。所謂藝術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有時候就在於能夠給觀眾營造出一份情感上的認同感。

《安家》展示出的是一幅真實的人間浮世繪,不虛榮浮誇飄在雲端。其實,每一個買房子的人都想要買到一套舒服,開心的房子,畢竟買房是件大事,所以,賣方需要好市場,買房需要好銷售,各取所需。而《安家》不僅僅說的是買房的安家,更是一個個漂泊打拼的人內心的安家。

關於原生家庭:片中的潘貴雨也高調的反應著當代農村家庭“重男輕女”的現實寫照。潘貴雨的性格算是完整了:自私、貪婪、狡詐、無恥、殘忍。她在老公車禍期間示弱求饒;她在女兒面前自煽嘴巴、撒潑賣慘等等這些正好體現了她的狡詐和無恥。丁嘉麗演繹潘貴雨朝女兒要錢時的貪婪嘴臉,每次都做得入木三分,力透紙背。這正是反映著房似錦對“家”的失望,對親人的失望。最後,爺爺這一座精神大山的去世讓她再也忍無可忍了,母親的貪婪自私,父親的軟弱無能,弟弟的認命窩囊...讓她覺得“何以為家”?

影視劇《安家》演繹的正是我們自己,你們都看到了嗎?

莎士比亞在他的《李爾王》中寫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能噬痛人心”。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果。果實出了問題,多半是根也有問題,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可愛的小寶貝沿著一條石頭花園的小徑採擷玫瑰花瓣。

安家正在熱播,我相信觀眾們之所以看《安家》,正是因為它每一集都會反映一個社會現實,包括瓜分家產,也是當今我們母親一倍常常出現的問題,《安家》每一個設計都是從生活出發,從現實去揭露,從讓我們而產生共鳴。希望大家有所感悟。反正我家曾出現過瓜分家產的情況,你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