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2020來了。

有些朋友不能再見了……

顛覆創新之父克里斯坦森因病去世;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NBA巨星科比布萊恩特與其女兒墜機去世。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有些事一直掛在心上……

澳洲持續一個多月的大火;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非洲25年來最嚴重的蟲災;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武漢爆發新型肺炎,千萬人新年封城;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整個春節,全國人民都在為武漢的疫情牽腸掛肚。

建築師最大的驕傲,就是火神山和雷神山兩座醫院的設計和建造。

尤其是第一座“火神山”,6天,2.5萬平方米,1000張病床,堪稱奇蹟。

拋開悲傷,今天來說說人類醫院的發展史。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Hospital)一詞是來自於拉丁文原意為“客人”。

為什麼是“客人”呢?

因為在西方,醫療建築一開始設立時,是供人避難用的,還備有休息間。

主要目的,是使來者舒適,有招待意圖,後來才逐漸成為滿足人類醫療需求。

而現代醫院逐漸完善成為提供醫療服務的專業機構,收容和治療病人的服務場所。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很多人說,老派的醫生寫的病例看不懂,其實並不是他們敷衍了事,而是因為他們寫的全是拉丁文。

用拉丁文書寫醫療文字是受西方醫學的影響。

我國上世紀的醫藥教科書的藥名和病名一直沿用拉丁文,而且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醫學院還在教授拉丁文。

其一是因為拉丁文、英文書寫簡便快捷;

其二,更主要是出於“利於病人健康”的原則。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關部門曾有明確規定:

一些用藥及檢查報告不能向特定病人公開,必須用拉丁文、英文代替,這是當初生物醫學模式的特定產物。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和第一個廁所、第一個菜場、第一個澡堂子起源於中國一樣,人類史上第一個醫院,也毫無懸念地出現在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設置醫院的國家之一。

據《周書·五會篇》記載:

周成王在成周大會的會場旁,設過“為諸侯有疾病者之醫藥所居”的場所,這可視為我國醫院的最早雛型。

公元前七世紀,春秋時期最強盛的國家齊國,政治家管仲在首都臨淄建立了“養病院”,收容聾、盲、跛、蹩等病人集中療養。

聽不清、看不見、摔壞了、被打了,就可以去醫院,也就是說可以看看外科病了。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到了西漢,黃河一帶瘟疫流行,漢武帝劉徹就在各地設置醫治場所,配備醫生、藥物、免費給百姓治病。

《漢書》記載: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似現在的隔離醫院。

這也是史上最早記載的隔離醫院,是“小湯山”、“火神山雷神山”的鼻祖。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據記載,到了唐代,醫療機構變成了城市的基礎設施。

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設有“患坊”,布及長安、洛陽等地,就是大城市的醫院了。

還設置有悲日院,將理院等機構,收容貧窮的殘疾人和乞丐等。

可以說,到了唐代,醫療的基礎設施已經基本完善。

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裡,各種“院、坊、司”的名字聽起來非常耳熟,有木有?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到了宋明年代,醫院組織就逐漸周密起來。

官方辦的醫院叫做“安濟坊”,私人辦的有“養濟院”、“壽安院”。

而還有一種慈善機構辦的,名字叫“慈幼局”。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在南宋理宗寶佑年間,曾經官至宗正少卿兼中書舍人的劉震孫,在廣東建立“壽安院”。

“對闢十室,可容十人,男女東西,界限有別”;“診必工,藥必良,烹煎責兩童”。

男女分開看診,有單間科室的概念,而且醫藥有人負責煎制。

此外,這家醫院還極注意善後工作,死亡了予以掩埋,病治好了則資助使之返家。

科學而又人性,可以說是記載中第一家出色的慈善救濟醫院。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看完中國古代的東方,我們再來看看西方。

西方的醫療設施,往往與宗教密切相關。

古 埃 及 廟 宇 中 就 常 設 有“ 生 命 之 屋 ”,祭 司 們 在 那 裡 與 病人一同祈禱,接受神的安慰。

也有一些受過訓練的醫生在那裡為病人治療。

當時的主要治療方法是催 眠,病人期待著在夢中得到神的啟示。

廟宇中設有臥榻,病人自帶被褥。

普遍以為,世界上最早的西醫醫院在蘇格蘭中部的伊持圖塞爾。

這座醫院建於羅馬軍佔領時代,已有2000年曆史。

醫院建築物長100米、寬70米,地下有完善的下水道系統。

而一間間病房以走廊相連,這表示當時的建築師已知道隔離傳染病患者的重要。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古羅馬軍隊外出征戰,當軍隊逐漸遠離羅馬時,便出現了軍醫院。

開始它們只是些營帳,營帳之間有足夠的距離使空氣 保持清新、流通。

後來,在戰略要塞建起了永久性醫 療房舍,內有病房、娛樂區、浴室、藥房和護理室。

古羅馬人被譽為“瘋子”是不無道理的,在醫學上,也非常的奇葩。

一些羅馬作家提到過,當時的人們會把死去角鬥士(角鬥時戰敗身亡)的血當藥賣。

顯然,那時的人相信角鬥士的血包治百病,甚至還有人會把角鬥士的肝挖出來生吃。

而女人通常會把角鬥士的死皮屑當春藥,用這個做面霜,塗個滿臉,希望角鬥士的死皮屑能讓男人對她無法抗拒。

神經病啊……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歐洲最早的醫院組織,是在公元5世紀初,由基督教聖徒Saint Sampson(Sampson the Hospitable)建於君士坦丁堡的醫療院。

法國的里昂和巴黎兩地分別於6世紀和8世紀建立醫院,英國倫敦是7世紀。

中世紀後,中東與歐洲都大量修建醫院,但始終飽含宗教基因。

中世紀(500-1500年 )的基督教 ,作為羅馬的國教,具有與羅馬皇帝並駕齊驅的地位。

基督教醫院也因此得以繼續迅速發展,達到顛峰。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由紅衣主教管理的法國大貧民院(the Great Room of the Poor)是中世紀醫院的代表。

它是1443年建立的法國博納主宮醫院的一部分。

是世界上連續作為醫院使用的最古老的建築,一直持續了500年以上。

從未因戰爭、經濟或政治原因而中斷過。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直到18世紀末葉的資產階級革命,醫院組織才從宗教中有所解脫,獲得新發展。

18世紀到19世紀上半葉,醫院的數量在迅速增加,尤其是英國 。

18世紀初,英國出現了私人醫院,也叫非官辦醫院。

這種醫院是為了沒有資格得到教會幫助的病人或僑民提供醫療服務的。

它們多數由外行創辦,費用來自自願捐獻者的饋贈和捐款,會診醫生提供免費服務。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西醫傳入我國,對我國的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元代,阿拉伯醫學傳入我國。

1270年在北京設立"廣惠司"。

據《元史,百官志》載,廣惠司的職責有二:

一,是掌修制宮廷用回回藥物與和劑(配方);

二,是治療諸宿衛士和大都的孤寡及貧寒之士。

1292年又建立"回回藥物院",為阿拉伯式醫院,也是我國最早的西醫院和西藥房。

1828年,英國傳教士高立支在澳門開設了第一個教會醫院。

鴉片戰爭以後,教會醫院猛增,至1949年共達340餘所,遍佈全國各地。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曾經有這樣的說法:

當年西方傳教士都是帶著“精神鴉片”,對我們進行“文化侵略”和“思想毒害”。

今天,我們用的獨立思考,透過一個個真實的“歷史事件本身”,來看看事實是不是這樣。

在晚清、民國那個時代,中國是極度貧窮與落後的。

當年來華的那些醫學傳教士們,放棄了舒適安逸的生活,背井離鄉來到偏遠、落後、貧窮的中國。

很多宣教士離開他們的祖國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到過自己的祖國,長眠異國他鄉。

其實,那個時期國外的宣教機構他們本身也沒那麼富裕。

但是他們一鎊一鎊、一美元一美元的從他們拮据的生活費裡省出錢,來給我們建醫院、治病。

在那個血與火的歲月裡,他們拯救了、幫助了很多中國人。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1863年,一個叫Douw . D. M.的美國傳教士來到北京。

看見一個產婦難產,一個老式接生婆在孩子剛露出來的腳上穿上一隻鞋,認為這樣孩子就可以自己走出來,結果因此母子二人都失去了生命。

目睹了這種“巫術般”的老式接產方法,以及它給婦女、嬰兒帶來的嚴重災難。Douw . D. M.回到家裡大哭一場!

她立刻返回美國,向教會募集財物,準備了整整8年的時間,募捐籌備資金到北京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女子醫院。

這就是後來的道濟醫院,1949年更名為北京市第六醫院。

醫院建立後,她積極推廣新法接生、預防接種,同時培養中國醫務護理人員。

因為,Douw . D. M.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國婦女生孩子的痛苦大大減少,成活率大大提高。

這些都受益於這位女傳教士的新接生方法,不但如此她還引進其它西醫,隨後又在全國發展了500多家教會醫院。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麻風病人在過去的中國,一直是被厭棄的群體。

但是,1914年,有一個叫柏格理的英國宣教士。

他聽到廣西都督誘殺活埋麻風患者的消息後,在報刊上憤怒地譴責這位都督,很快與英國一個麻防組織取得聯繫,並籌集來一筆錢。

柏格理用這筆錢買了糧食和布,定期發放給附近的患者。

柏格理去世後,他的教會對麻風病患者的救助一直延續,沒有間斷。

4年以後,繼任者張道惠向傳教團體申請到了資金,購得附近一片有水源的荒地。

這個滇東北、黔西北最早的麻風病院,很快就接收了昭通、威寧、彝良一帶的幾十名麻風病患者。

很多病人拖著潰爛的身體過來,在接受治療以後,就在這裡過著集體生活。

至今這個麻風村還在,當地苗族人親切的稱柏格理是他們的“父親”。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1906年,一個叫胡美(Edward Hicks Hume)的耶魯高材生,穿著白大褂傻乎乎的來到湖南長沙,開啟了一個叫雅禮的醫院。

當地一位女士看到他的白大褂,大驚失色,以為他是在為自己送終。

在中醫盛行的晚清,中醫看病掛號費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但是雅禮醫院的掛號費是50文(只相當於美國的2分錢)。

因為,來雅禮醫院就醫的,大多是試過各種中醫藥方無效的病人,或者是收入較低的民眾。

這家雅禮醫院,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湘雅醫學院”的前身。

他們在當時醫療條件極其落後的中國,拯救了千千萬萬的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命。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其實,中國幾乎所有知名醫院,其前身均為教會所辦醫院。

現列舉一部分如下: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1、1835年,廣州眼科醫局後改為廣州博濟醫院

(現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是中國第一間西醫醫院)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中國最早使用X光機醫院,現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6、1883年,濟南共和醫學校

(現為齊魯大學醫學院又稱齊魯大學醫科)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中國第一所西式療法精神病醫院,現為廣州市腦科醫院)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10、1903年,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

(現為上海第二醫學院)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11、1905年,成都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

(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12、1906年,協和醫學堂

由5個教會合作開辦,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收購,解放軍301醫院前身)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13、1907年,傳教士組織的中國紅十字會救助中心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現為北京市普仁醫院、無錫市普仁醫院)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17、1914年,湘雅醫學校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18、1919年,山西川至醫學校

(現為山西醫科大學)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20、1928年,漢口協和醫學堂

(現為武漢協和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漢口協和醫院)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現代醫院的設計,除了救死扶傷的基本功能,越來越注重心理層面的設計和引導。

人性化和體驗化,成為醫療建築中最被關注的的部分。

醫者仁心,患者人心。

講的都是生老病死背後的人性。

大量的設計事務所開始關注到醫療領域,並開始探索新型的空間模式。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Mikyoung Kim / 兒童空中醫院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MSDL Architectes / 健康成長醫院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我們在空間中還原時間的真相,在時間裡體驗空間的歷史。

醫院的簡史,不僅是建築的歷史,也是民族和人類共同的歷史。

這裡的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醫院簡史:每一寸,都是生命與觀念的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