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感恩的孩子,從小體現出這些“徵兆”,長大以後很難指望上

研究兒童犯罪心理和行為李玫瑾教授說過:心理發展有關鍵期,12歲以前稱為依戀期,12-18歲成為青春期;依戀期需要家庭教育,青春期需要社會的參與。孩子的心理陽光成長比智力重要。我寧願我的孩子是個普通的快樂少年,也不願他成為心理壓抑的學習機器。

昨晚快休息時接到閨蜜電話。閨蜜聲音梗塞的說最近家裡快都亂套了,因為在教育孩子方面和老人有分歧,因此不想和老公的父母在一起住,老公又不想把父母送回老家,因此最終和老公商議,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婆婆很不開心,老公也是冷著臉和我自己說話,可目前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不懂感恩的孩子,從小體現出這些“徵兆”,長大以後很難指望上

對此事情小編有感而發,父母可以說從小對孩子付出了一切,但孩子長大之後卻沒有領情,反而覺得父母的付出非常正常,接受已經成為了習慣。

不懂感恩的孩子,從小體現出這些“徵兆”,長大以後很難指望上

而作為家長,就應該在孩子小時給孩子正確教育觀念,培養孩子要有一顆感恩的心,那現在的孩子生活中有哪些不良行為是需要家長朋友們注意的呢。

不懂感恩的孩子,從小體現出這些“徵兆”,長大以後很難指望上

一、孩子自私,把自己放在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孩子只是一張白紙,家長才是孩子的引導者,孩子從2歲開始已經有了自我守護的觀念,並且在這個階段也會有自我的表現一面,那家長朋友在這個孩子的這個時期裡就要開始做引導。如果錯過這個時期,等孩子到了上小學的時候,他的性格已經培養成了,那時再去引導孩子可以說是無用功了。

不懂感恩的孩子,從小體現出這些“徵兆”,長大以後很難指望上

朋友家的孩子今年兩歲半,就已經開始不聽話了。朋友讓孩子吃有營養的食品,孩子總是搖頭不吃,偏愛吃一些吃零食,不吃就哭鬧,朋友沒有辦法只能妥協。等到時間長了,朋友發現孩子的任何要求他都會滿足,但自己的要求孩子卻一個也聽不進去,這樣就形成了孩子自私的行為,孩子也就成了家裡的老大,說一不二了,因此在培養孩子性格最為關鍵的一個時期就是3-6歲之間。

不懂感恩的孩子,從小體現出這些“徵兆”,長大以後很難指望上

李玫瑾教育專家曾表示:孩子小時候要培養性格,學會引導孩子不自私、懂得分享,有禮貌。在大一大14歲你在教育孩子,說大了孩子可能會跳樓,小的時候孩子最大地上打個滾。

不懂感恩的孩子,從小體現出這些“徵兆”,長大以後很難指望上

二、孩子自制力較差的,只能依賴父母,不能獨立。

孩子依賴於父母是天性的,而父母更是給孩子規劃好人生,讓自己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計劃去走,不能對自己負責。凡事都會依賴於父母,這也是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媽寶”孩子。

不懂感恩的孩子,從小體現出這些“徵兆”,長大以後很難指望上

而很多的“媽寶”長大之說發展的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對事情沒有自己的見解,當走在父母鋪好的路有瑕疵時,可能孩子也沒有能力去改變,那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父母在孩子3歲時就要有意識的去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只要沒有危險,就可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闖一闖,不能一直呆在父母給的溫室中。

不懂感恩的孩子,從小體現出這些“徵兆”,長大以後很難指望上

壞習慣會成為孩子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好習慣則會為孩子指明成功之路。

孩子就像一個白色的畫板,畫出什麼樣的畫,取決於家長的引導!而在3-6歲這個時段裡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最重要的時期

不懂感恩的孩子,從小體現出這些“徵兆”,長大以後很難指望上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因此就忽略了這一重要時期,那麼家長只有認真的抓住3-6歲這個性格養成關鍵期,才能培養好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品質,孩子未來的路也才能好的更走。

培養孩子是一個家庭的重要工作,可能靠家長一己之力似乎是很難完成的,因此家長可以利用一些繪本,讓孩子在繪本中懂得更多的道理,有意識的去配合父母。

不懂感恩的孩子,從小體現出這些“徵兆”,長大以後很難指望上

李玫瑾教授曾表示《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繪本》非常不錯,書中分為是10個主題,分別是:《我能承擔責任》《我不隨便發脾氣》《我能表達自己》《我能與人分享》《我相信自己》《好孩子懂禮貌》《我可以獨立》《學會尊重別人》《我能守信用》《我有自制力》。

繪本中的圖畫非常適合孩子看,因為孩子對圖畫還是非常敏感的好的習慣決定好的未來,這套行為習慣培養繪本應該可以幫到忙。每本書上都帶有益智遊戲和哲理知識,勞逸結合,讓孩子愛不釋手。

不懂感恩的孩子,從小體現出這些“徵兆”,長大以後很難指望上

3-6歲是孩子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期,如果引導不適,就非常容易養成壞習慣,而壞習慣一但定型就很難再改了。所以,如果孩子有這些壞習慣,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溫和而堅持”的改正過來!

做父母的可以點擊下方圖片,從現在開始改變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