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氣”的孩子,往往出自這4中家庭,對照看看你家是這樣嗎

李玫瑾教授是有關研究兒童教育心理學的專家,她在教育訪談中曾說過這樣子的一句話: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

生活是一架天平,一邊是過去的重量,一邊是增加時間砝碼的未來。

所以生活的天平是公正的法官,永遠是鐵面無私的公正,撕碎了在這四種家庭中想要培出長大之後有大格局孩子的妄想。


“小氣”的孩子,往往出自這4中家庭,對照看看你家是這樣嗎


一.這四種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往往很小氣

1. 將“摳門”與“勤儉節約”畫等號的家庭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不浪費,並不是代表著摳的要將所有的物質的最後的價值都榨乾。

家長在生活中將佔小便宜表現的淋漓盡致,不肯放棄自己眼前分毫利益,又怎麼能教會孩子目光要長遠呢?


“小氣”的孩子,往往出自這4中家庭,對照看看你家是這樣嗎


2. 藏富“窮養孩”的家庭

很多的家庭怕孩子們會大手大腳的花錢,相互攀比,缺乏奮鬥的精神。所以這些家庭選擇了藏富“窮養孩”,父母每天在孩子面前哭窮。

可是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往往會很自卑,他們總是習慣的斤斤計較,總是會不自覺的出現“我配不上”的心理。


“小氣”的孩子,往往出自這4中家庭,對照看看你家是這樣嗎


3. 過分寵溺的孩子的家庭

有的家庭讓孩子坐在家庭地位的金字塔尖,所有的家庭成員,所有的家庭資源都在圍繞著孩子。

這樣的家庭很容易養出自我中心的孩子。從這樣家庭走出來的孩子,習慣性的將自己置身於人際關係中的塔尖,要求身邊所有的人都要服務自己,所有最好的,最優質的的東西只能屬於自己。


“小氣”的孩子,往往出自這4中家庭,對照看看你家是這樣嗎


4. 無社交型家庭

無社交型的家庭,要麼是家長工作很忙,朋友圈窄到只有工作同事。要麼就是純粹喜歡家裡蹲。

這種家庭沒有時間帶孩子去看一看更廣闊的世界,也沒有興趣帶著孩子去認識更多的不同的人,自然也教不會孩子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因此,孩子也只能蹲在家裡,將來社交經驗缺乏,孩子面對同齡的孩子時顯得特別的慌張。


“小氣”的孩子,往往出自這4中家庭,對照看看你家是這樣嗎


二.如何讓孩子更大氣

1. 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用自己為行動教會孩子區分“勤儉節約”和“摳門”之間的區別。

在日常生活中,對小便宜說“不”。在孩子有疑問的時候,一定要耐心和仔細的為孩子解答。

2. 培養孩子正確的財富觀與理財意識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家庭經濟的實際情況,並且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

首先,孩子自己可以有規劃的支配屬於自己的財務的權利。孩子的壓歲錢由孩子自己來規劃。


“小氣”的孩子,往往出自這4中家庭,對照看看你家是這樣嗎


其次,讓孩子知道錢財來之不不易,需要等同的物質交換。所以可以給孩子在家裡打工賺取零花的機會。

最後,可以藉助書本向孩子普及理財的相關知識。例如兒童理財故事《小狗錢錢》。


“小氣”的孩子,往往出自這4中家庭,對照看看你家是這樣嗎


3. 民主的家庭氛圍

在家庭中,孩子的身份是家庭中的一員,而不是家庭中的中心。孩子作為家庭中的一員,也要履行家庭成員的義務和責任。

因此在民主型家庭中培養出來的孩子更能適應在生活中身份的變化,也可以與他人換位思考。


“小氣”的孩子,往往出自這4中家庭,對照看看你家是這樣嗎


4. 拓寬孩子的興趣與視野

不要帶著孩子宅在家裡,因為家裡能夠給孩子的眼界已經足夠了。因此,帶著孩子認識不同的人,發展不同的興趣,開拓不一樣的視野,都可以讓孩子的發現這個世界不一樣的事情。

孩子們在各種新鮮的人和事中,可以去發現不一樣的東西,獲得不一樣的經驗累積。


“小氣”的孩子,往往出自這4中家庭,對照看看你家是這樣嗎

倩倩給大家推薦一套《寶寶好品格培養經典童話》這套繪本中收錄了10個東西方的經典童話故事,幫助家長培養孩子懂分享、自信、有善意、愛家人等10個好性格好品質,培養孩子自信大方的品質。

另一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是中英雙語的繪本,書中用《勇敢做自己》、《分享讓我很快樂》、《我們都是好朋友》等故事,幫孩子理解分享、友誼、自信等社交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