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過《春秋左氏傳》嗎?說點什麼吧?

忍無聲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較為可信的說法是先秦時期的左丘明所著。

讀了左傳,想說的是裡面“最慘的諸侯”和“最慘的大臣”。

最慘的諸侯

《左傳》中記載的諸侯王數以百計,其中最慘的當屬晉景公了。

晉景公有一天做了個噩夢,很不舒服,於是就決定去占卜一下吉凶。官員告訴他,您怕不是吃不到新麥就歸西了。晉景公不信,就去秦國請來了著名的醫生醫緩,醫緩來了,發現晉景公已經病入膏肓,沒得救了。到了農民進奉新麥的那一天,晉景公突然肚脹去廁所,結果掉到廁所裡面淹死了。

這樣的死法,在《左傳》中真是獨一份的慘了。

最慘的大臣

最慘的大臣當屬趙盾趙宣子無疑。

晉靈公做國君的時候,經常做出很多的荒唐事。比如說他建了個高臺,從臺上向下面丟土球,看大臣被砸。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國君應該有的行為,因此很多人都去勸諫他。趙宣子因此被晉靈公記恨,想找人去殺他。

幾次想要殺趙盾,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成功。第一次是刺客聽說趙盾一心為公,覺得殺這種人不義,自己先自殺了。第二次是他的得力手下提彌明替他搏鬥而死救下了趙盾的性命)。總之趙盾度過了幾次劫難,最終當國都內亂的時候,趙盾並沒有去摻和,就被史官董狐記下了“趙盾弒其君”的惡名。

孔子在評論時說,趙盾其實做的沒錯,只是應該用“越境”,即出國的方式避過禍亂。但是隻是因為沒有審時度勢就被記錄下弒君的,趙宣子也是慘得不行了。


朱雀在南


《左傳》讀了兩遍,十三經通讀。最喜歡其中的《論語》丶《左傳》。

《左傳》是左丘明(當然學界也有爭議,姑且不論)為《春秋》作的傳,因左丘明是魯國的史官,故補充了大量史實,使得歷史事件更加聯貫。其特點如下:

一丶思想性。民本主義思想,以民為本,民為邦本。如,《左傳 莊公三十二年》“國將興,聽於民;國亡,聽於神。”要求君主以民為本,惜民力,恤民生,納民智,國家才能振興。 《左傳 襄公三十一年》有“子產不毀鄉校"記載。鄭相子產認為執政者只有聽見人民的批評,才能及時改正錯誤,才能有利民之舉。再比如《左傳 文公十三年》邾文公欲遷都而占卜,史曰:"利於民而不利於君“,邾子曰:"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 君子曰“知命” 。類似這樣的以民為本的記載比比皆是,作者都是讚美肯定的。

二丶史實性。《左傳》以《春秋》為綱,按隱丶桓丶莊丶閔丶僖丶文丶宣丶成丶襄丶昭丶定丶哀十二君的世次。逐條充實材料詳為記敘而成的編年史。它博採古代和當時的史書記載,諸侯各國的舊文簡冊,以及流傳在口頭上的歷史傳說,詳細地反映了春秋時期各國政治丶經濟丶軍事丶外交丶文化丶風俗和各方面代表人物的活動,描繪出一幅春秋時代的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讀《左傳》如同歷史穿越,讓你回到兩三千年前,感受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三丶文學性。《左傳》不僅是一部優秀的歷史著作,還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文章敘述完整,記事極簡,善於描寫人物,將人物的動作和內心活動刻畫得生動細緻,突出人物性格。把複雜的戰爭場面描繪得波瀾起伏,跌宕多姿。許多典故丶成語出自《左傳》,對後世的文學有著重大影響。後代古文家取法先秦,多摹《左傳》。

相較於《公羊》丶《谷粱》不知好多少倍。另一部據說也是左丘明著的《國語》是與《左傳》風格類似,有興趣的,可以讀一讀。


不著急愛國學


《左傳》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係、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曆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鉅著。

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擴展資料:

一、春秋與左傳的關係

《左傳》以《春秋》為本,並採用《周志》、《晉乘》、《鄭書》、《楚杌》等列國資料,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

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桓譚《新論》進一步認為:"《左氏》經之與傳,猶衣之表裡,相持而成,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楊伯峻在《左傳》一文中歸結《左傳》傳《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種:即"說明《春秋》書法、用事實補充《春秋》、訂正《春秋》的錯誤和增加無經的傳文。"

二、史學地位

《左傳》的矚目成就,首先在於它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而內容詳實的史學鉅編,在古代史學發展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春秋戰國之際,我國文化的發展尚處於早期階段,史學的演進也是如此。

就可靠文獻來看,此前先後問世的少量著作,不論是今存《尚書》中的部分編帙,還是各諸侯國編纂的史籍(諸如《春秋》之類)等,內容一般都比較零散、簡約,載事也往往只是列述一些綱目。

而《左傳》以近二十萬言的規模,全面、系統記載春秋一代大事,廣泛涉及周王朝和晉、魯、楚、鄭、齊、衛、宋、吳、秦、越、陳等十多個諸侯國,並且屢見追記西周與商殷、甚至有夏以前時期的史實。

它採用編年記事的方式,雖然以《春秋》為綱,然而其記事範圍之廣,敘述內容的具體、詳贍,則大大超出了《春秋》。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春秋左氏傳》(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代以後才多稱為《左傳》。

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它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鉅著。[1]


冰心5984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儒家十三經之一,24史之一。《左傳》既是古代漢族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記敘範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其中也有大家熟悉的經典名句,選摘幾條,供大家欣賞。

1、多行不義,必自斃。

【出處】《春秋左傳·隱公元年》

【釋義】做多了不正義的事情,必然會自己摔倒自己。

2、不備不虞,不可以師。

【出處】《春秋左傳·隱公五年》

【釋義】不做好準備防備意外,就不可以率軍作戰。

3、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出處】《春秋左傳·恆公六年》

【釋義】百姓沒有罪,懷藏玉璧就是罪。

4、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出處】《春秋左傳·莊公十年》

【釋義】作戰靠的是勇氣。敲第一通鼓能振作勇氣,敲第二通鼓時士氣就衰退,敲第三通鼓勇氣就竭盡了。

5、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出處】《春秋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釋義】節儉,是善行中之大德;奢侈,是邪惡中之大惡。

6、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出處】《春秋左傳·僖公十年》

【釋義】要給人加上罪名,還怕沒有話說嗎?

7、敬,相待如賓。

【出處】《春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釋義】(給他送飯)很恭敬,彼此像客人一樣。

8、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出處】《春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釋義】一天放走敵人,這是幾輩子的禍患。

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處】《春秋左傳·宣公二年》

【釋義】一個人誰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夠改正,沒有比這再好的事情了。

10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出處】《春秋左傳·宣公十五年》

【釋義】馬鞭雖長,但是不能打到馬肚子下面。


珺福茶道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這句名言對後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影響力,如果你能活用於金融證券投資更是受益匪淺。

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這幾句大意是:第一次擂鼓時,戰士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勇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擂鼓時,勇氣就喪失盡淨了。

這幾句是春秋時軍事家曹劌與魯莊公論戰時說的名言,意為作戰時開頭勇氣十足,幾次戰鬥失利,士氣就衰退了,軍無鬥志,焉能不敗?

曹劌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士氣盛衰的諸種因素,及士氣與勝負的關係,精煉地提出:保護士卒的積極性和旺盛的士氣,是奪取勝利的關鍵。現在“一鼓作氣”已成為成語,形容作事時要鼓起勁頭,勇往直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