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培肥 桂林市120萬畝綠肥 助力地力提升 確保糧食增產

陽春三月,桂北大地,稻田裡果園中,綠肥生長鬱鬱蔥蔥,花兒爭奇鬥豔,奼紫嫣紅,蝴蝶飛舞,蜜蜂採蜜令人心曠神怡,呈現出一幅如詩如畫“

春之花”美景。


改土+培肥  桂林市120萬畝綠肥 助力地力提升 確保糧食增產

去冬今春,桂林市各級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高度重視綠肥生產工作,綠肥生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9年冬種綠肥119.35萬畝,其中紫雲英、茹菜、苕子等專用綠肥70.5萬畝,兼用綠肥48.85萬畝(其中油菜為39.1萬畝),創建綠肥高產示範樣板225片,示範面積18.5萬畝。

綠肥是桂林市農業生產的主要有機肥源,發展綠肥生產是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的主要生物措施。積極發展綠肥對提升土壤有機質,提高耕地質量,提高農田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藏糧於地”沃土目標作用明顯。

桂林市農民有種植綠肥的好傳統,經多年種植,認識到了種綠肥的好處,農民常言道“綠肥種三年,瘦田變肥田”,種植綠肥能提升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團粒結構,土壤疏鬆、透氣,保水保肥力強。


改土+培肥  桂林市120萬畝綠肥 助力地力提升 確保糧食增產

桂林市灌陽縣黃關鎮聯德村千畝稻田種植綠肥60多年,中低產田改良成了噸糧田,稱之為“南方黑土地”,經檢測土壤有機質在45克/公斤~60克/公斤之間,達到高肥力田的標準,耕作層厚度達35釐米~45釐米,而一般稻田的耕作層則為15釐米~20釐米。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此村啟動超級稻高產攻關,超級稻畝產:2014年961公斤,2015年968公斤,2016年941公斤,2017年8月21日專家組實測頭季稻平均畝產達到1009.45公斤,2017年10月28日驗收再生稻平均畝產為521.1公斤,實現了畝產總量超過1500公斤的“噸半糧”目標,創世界高產紀錄。


改土+培肥  桂林市120萬畝綠肥 助力地力提升 確保糧食增產

綠肥不但能改良土壤,還是一種優質的有機肥源,為農作物提供養分,促進作物生長,增加糧食產量。綠肥為土壤提供豐富的養分,據分析測算每千公斤綠肥鮮草,相當於14公斤尿素,6公斤過磷酸鈣和10公斤硫酸鉀;去冬今春我市種植綠肥119.35萬畝,按平均每畝產鮮草3000公斤計,每畝綠肥鮮草可約為農田提供37.8公斤(折純量)化肥,119.35萬畝綠肥還田可節約化肥純量4.51萬噸,計實物量為12.99萬噸。經綠肥壓青試驗田測產,綠肥壓青田比沒有壓青稻田,每畝增產32.5公斤,我市種植的119.35萬畝綠肥,可增產稻穀3.88萬噸。


改土+培肥  桂林市120萬畝綠肥 助力地力提升 確保糧食增產

綠肥的兩大主要作用一是改土,二是培肥,但綠肥除了肥用之外,比如油菜還兼有油用(菜籽榨油)、菜用(菜薹食用)、花用(觀賞)、飼用(作飼料)和蜜用(養蜂)五大功能,另外綠肥還田提升土壤有機質,而有機質中的腐殖質有助於消除土壤中的農藥殘毒和重金屬汙染,達到清潔田園的目的。種植綠肥,益處多,因此,我市要貫徹落實中央提出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決策及自治區關於建設“美麗廣西”的總體要求,高度重視綠肥生產,將綠肥生產與耕地質量提升相結合,與美化鄉村、清潔家園、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相結合,拓展綠肥生產的多種功能,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鄉村美麗、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改土+培肥  桂林市120萬畝綠肥 助力地力提升 確保糧食增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