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大火的瓊瑤劇,創作來源是瓊瑤的自身經歷,是其生活的寫照!

納蘭性德曾言:“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愛得深情,愛得忠貞,肆意愛恨,率性而活,彷彿是大部分女作家一以貫之的愛情觀。

曾經大火的瓊瑤劇,創作來源是瓊瑤的自身經歷,是其生活的寫照!

舒婷要求愛的如橡樹般不卑不亢,三毛更是愛進了撒哈拉,而瓊瑤則是將愛情完完全全貫入自己都作品.....

言情教母,滿滿童年回憶

提起瓊瑤,我們腦海中更多的是瓊瑤劇。火遍大江南北的《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一簾幽夢》等等。用現在的話來講,瓊瑤就是當時最熱的IP製造機。

瓊瑤”,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品牌形象,以愛情為主題,給當時的社會情感社會價值帶來巨大的衝擊,掀起一股來勢兇猛的瓊瑤熱。孔慶東用唐代的一首打油詩《詠雪》形容“瓊瑤熱”的盛況空前:“六出冰花降九霄,街前街後盡瓊瑤”,可見一斑。

瓊瑤的作品可分為三期:早期小說主要以1963年發表的小說《窗外》為代表,記錄了由歷朝歷代中國民間傳奇發展的古人愛情短篇故事。中期的小說由《海鷗飛處》開始,主要是描寫當代臺灣為背景的愛情小說,除《我是一片雲》外,可說全是大團圓結局。晚期則由八十年代創作出版《雪珂》開始,內容企圖處理變遷中都會男女的愛情觀,並嘗試脫離早期悲劇的宿命和中期公式化的快樂故事。

曾經大火的瓊瑤劇,創作來源是瓊瑤的自身經歷,是其生活的寫照!

之所以被稱為言情教母,是因為從主題來看,瓊瑤的作品是以情愛為主題。瓊瑤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各種各樣的愛情故事,而這些愛情故事都有一個瓊瑤公式即追求真愛,矢志不渝的追求真愛。

到後期很多人批判瓊瑤劇,言情劇,三角戀狗血愛情,剪不斷理還亂,美化理想愛情,脫離現實基礎,其實也是瓊瑤本人的感情經歷的寫照。瓊瑤的作品不僅僅止於情愛,在那個時代,瓊瑤更關注了女性的愛情視角,女性生活敏感話題如強暴,被虐,同居,外遇,顯示了對女性的人文關懷與憐愛。

坎坷的愛情經歷

《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瓊瑤的筆名也由此而來。然而瓊瑤的整個愛情故事卻遠遠不如投桃報李那般的美好。或許與她的童年也有關。瓊瑤的童年並不快樂。

瓊瑤的母親是個十分要強的女子,對於瓊瑤來說這是十分痛苦的,甚至因為一次數學測驗僅考了20分,讓她決定吞下安眠藥,告別這個人世。於是在瓊瑤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諸如《窗外》中自私粗暴,不懂關心子女內心需求,不尊重孩子隱私權的母親。瓊瑤母親對瓊瑤性格的影響在瓊瑤三段愛情故事中顯示的淋漓盡致。

曾經大火的瓊瑤劇,創作來源是瓊瑤的自身經歷,是其生活的寫照!

第一段青澀之戀

在瓊瑤與母親的關係日益惡化,在家裡越來越壓抑時,瓊瑤的國文老師蔣仁闖進了她死水般的生活,她的小鹿開始砰砰亂跳。蔣仁成熟優雅的氣質深深吸引了瓊瑤,而蔣仁也被瓊瑤稚嫩外表下成熟知性的內在吸引,他們慢慢相愛了。

他對她說:“只要你考上了大學我們便結婚”,

她欣喜著他亦然。峰迴路轉像是有意安排好了似的,瓊瑤落榜了,母親將女兒沒考上大學全都歸咎於國文老師。至此,這段愛情結束。瓊瑤帶著內心的怨恨寫下了《窗外》,《窗外》也是瓊瑤的成名作,與此同時,《窗外》也更深深加劇了瓊瑤與母親之間的誤解與矛盾。

第二段平淡之戀

許是第一段愛情過於濃烈且深厚,第二段愛情有著平淡的開始。瓊瑤父親陳致平的學生慶筠上門拜訪時看見了美麗且憂鬱的瓊瑤,頓時心生好感,由於兩人都愛好寫作,雖說家境懸殊,還是在一起了。

曾經大火的瓊瑤劇,創作來源是瓊瑤的自身經歷,是其生活的寫照!

《窗外》的大獲成功讓瓊瑤作品越賣越好,相比之下,慶筠卻始終不溫不火。文人們之間的較量是無聲卻又熱烈的。名聲,心理,情感狀態,越行越遠的兩人終究還是分手了。

第三段禁忌之戀

她的第三段愛情本身就很瓊瑤式。他們在車站相遇,他們是知己,交流他們共鳴。當時瓊瑤向《皇冠》雜誌社投稿《窗外》這篇小說,時任社長的平鑫濤發現後很快看完,立馬拍板決定加印。這本書拯救了了岌岌可危的《皇冠》雜誌社,也救了一個26歲的年輕女子——瓊瑤。

平鑫濤給瓊瑤精神上帶來了莫大鼓舞,平鑫濤的出現可當時愛情家庭都不順的瓊瑤帶來了希望與生機。於瓊瑤本身來說,他就是光亮本身,但是兩人都是有各自家庭的。愛情與道德束縛並存,直到一場車禍讓兩人更加堅定了彼此。但是從此瓊瑤也被貼上了“小三鼻祖”的稱號。

曾經大火的瓊瑤劇,創作來源是瓊瑤的自身經歷,是其生活的寫照!

於二人來說,他們的愛情甜蜜又困難。十年的時間跨度,兩人最終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七八十歲了平鑫濤也還是會給瓊瑤寫情書:

“我滿街亂逛,看畫看花,故作瀟灑,我還是無法瀟灑!倒不如關在空屋裡,想你,想你!還有一車子的花,等你,等你......”

瓊瑤也常問你愛我嗎?老牌文人總是這樣浪漫的。直到他走了,一生為愛的瓊瑤心也跟著走了....

以現代視角審視瓊瑤劇

現在瓊瑤劇更多被我們貼上了老套狗血三角戀三觀不正言情劇諸如此類的標籤,當我們搜索瓊瑤時,先跳出來的關鍵詞是“小三鼻祖”“晚節不保”,娛樂至上時代的營銷產物而已。周作人曾說過:“社會不但需要果蔬藥材,卻也一樣迫切的需要薔薇與地丁。

瓊瑤的作品的精神內核是永恆的愛,而永恆的愛永不過時。在當時的社會,那又何嘗不是女性勇敢表達愛的思想啟蒙產物呢?模式會變,瓊瑤劇的確不適合當今的三觀與價值,但是時代影響與愛永不過時。

曾經大火的瓊瑤劇,創作來源是瓊瑤的自身經歷,是其生活的寫照!

古語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或許瓊瑤有些觀點是不合宜的,但是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且應該被尊重。可以不認同但不能一棒子打死。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當我們把視野放寬了,自能於書中或一方天地。女性地位,人文關懷,三觀價值觀

到今天依舊是社會熱點,而瓊瑤在當時背景下提出的觀點在現在是否仍有活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