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更好的生活”與“更好的世界”,我們如何選擇?

災難面前,

“視而不見”和“勇於面對”

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

教育者的“勇於面對”,首先應該是反思。

疫情正在慢慢消退,我們的內心也漸漸平靜了下來。之後,大家就要開始為新學期開學工作做準備了。

這場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疫情,給我們上了一堂關於健康、關於生命、關於選擇、關於、關於勇敢、關於正直、關於責任的大課。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在思考、追問:這一切是如何產生的?

對“為什麼”的思辨和追尋,既是對過去的反思,也是對未來的準備,讓我們知道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人類能夠在這個地球上生存這麼多年,就是因為在災難面前能夠進行反思。有人說,如果這次我們不能認真反思,一定會有更悲壯的下一次!

但願這一次,我們都能從中吸取教訓……

疫情之後,“更好的生活”與“更好的世界”,我們如何選擇?


@ 即使我們不主動反思,

當面對孩子們的問題時,

也不得不開始反思……

一個多月來,心情跌宕起伏。今天,只想平靜地敘述幾個思考……

這個大長假期,一開始也是焦慮的,只能用讀書讓自己安靜下來。在潦潦草草地讀了幾本書後,一本簡簡單單的蒲蒲蘭繪本讓我的心安靜了下來。

故事《多多老闆和森林婆婆》,頗有寓意。

“地球上有一個“久久國”,那裡的人們尊重、愛護森林,過著幸福的生活。這裡流傳著一個古老的諺語,“如果森林消失,地球就會滅亡”。久久國的居民堅信,森林裡有個守護神,就是森林婆婆。

久久國海的另一邊,有一個多多國,多多國的居民從不放過任何一個賺錢的機會。飯店老闆多多想,久久國的森林就那樣荒廢著,真是太浪費了。於是他來到了久久國,開始讓大家砍伐森林變成錢,這樣就會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了。

久久國的人們一開始是反對的,因為他們畏懼森林婆婆。但當一些人開始砍伐森林之後,他們畏懼的森林婆婆此時並沒有出現,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加入了砍伐森林的隊伍。他們用金錢買了新房子、新車子。多多老闆也成為了超級大富豪。

久久國人們的渴望越來越多。最後,整個久久國的森林只剩下了森林婆婆居住的那顆大樹……終於有一天,久久國下起了瓢潑大雨。雨下個不停,不久,洪水爆發了!洪水過後,乾旱又持續了很長時間,大地乾裂了。人們恐懼了,開始呼喚森林婆婆……

森林婆婆終於出現了,她說,所有的災難都是砍伐森林引起的,如果持續下去,將會發生更可怕的事情!大家請求森林婆婆,如何才能避免這一切的發生?森林婆婆說,拯救的方法只有一個——用你們對未來世界和人類的愛!”

疫情之後,“更好的生活”與“更好的世界”,我們如何選擇?


故事的結尾處有一段發人深省的反問:“為了將一個美麗、充滿生機的地球當作禮物送給未來的人們,你能做些什麼呢?”

這個故事很有象徵意義,森林代表美好家園,而追求金錢則代表著我們內心深處的慾望。在“金錢”和“森林”之間,我們如何選擇?金錢可以讓我們當下的生活看起來更好、更舒適,卻失去了森林,在渾然不知中,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大災來臨,沒有一個人能夠幸運逃脫。我們不僅需要重新審視人和自然的關係,更要了解自己內心深處那些潛在的慾望與貪念。我們要問自己:

"為了更好的世界,

我們可以放棄多少慾望?"

這次的疫情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類認識、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要始終記得,我們只有視自己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地球的主宰,才能擁有美好的未來。

01.

“更好的生活” VS “更好的世界”

是一種態度,

更是一種選擇。

也許此時,我們需要內觀,在災難面前,自己是如何選擇應對方式的。

這次疫情讓我們每個人都面臨了一次“死亡焦慮”。心理學將“死亡焦慮”稱為終極焦慮。我們感覺到,危險隨時會發生在我們身上,這會觸發我們內心深處強烈的不安、焦慮和憤怒。當然,這也是一次特別好的

重新審視自我的機會在這樣的不安情緒中,我們不僅能夠看到自己內心的恐懼,也能看清自己內心特別堅持的東西。藉助這次疫情,我們可以給自己的心靈洗個澡完成一次個人世界觀的價值澄清。

危機本來也是契機,生活原本就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方式看待世界,我們的孩子就有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因此,開學後,我們要和孩子們討論:

人類是地球的主人嗎?

我們應該怎樣生活,才能保護好我們的家園?

如果我們個人的生活方式防礙了他人、防礙了世界,

還應該繼續嗎?

當我們發現自己的行為有問題的時候,

能及時停下來嗎?

疫情之後,“更好的生活”與“更好的世界”,我們如何選擇?


如果遇到危險,我們可不可以成為勇敢的人?

我們很確定,這些問題的思考與討論,不僅能夠在認知層面幫助孩子重新認識自然以及和自然的關係,也能更深入地瞭解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重塑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活觀。

《人類簡史 · 從動物到上帝》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2050年,我們都不知道世界會變成什麼樣。但有一點我們知道,從現在到2050年,我們最大的一個任務是要持續地重塑自己、再造自己。

希望大災之後,每個人都能夠重新審視自己,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與生活目標。

每個人都要經常問自己:

哪些行為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卻讓世界變得更糟糕了?

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我可以放棄自己熟悉、追求的生活方式嗎?

最近,我和老師們也在討論,孩子們的《兒童宣言》裡是否可以增加一些新的思考,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化課程”裡也要加入更多與自然、生命、職業、健康、生活常識相關的教育內容。

02.

我們需要重新理解什麼是教育,

什麼是“精英”教育。

瞭解我們如何理解“什麼是教育”

開學可能還需一段時間……

但我們可以先討論一個問題

這次疫情也讓我們看到,許多人在危難中逆流而上,這些“逆行者”,除了責任感和勇氣讓人尊敬,他們身上也有一種職業倫理和契約精神的支撐,這些品質恰是未來社會所需的

未來的社會需要有思考能力、社會責任、共情能力的新一代。這樣的人,才有可能被稱為“菁英”。我們希望,孩子們長大後,也能夠成為這樣的人。

疫情之後,“更好的生活”與“更好的世界”,我們如何選擇?


這次疫情,正因為很多人沒有做好平凡人,災難才會發生,英雄才會層出不窮。災難面前,“視而不見”和“勇於面對”,成為了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

家長群體中,有55.5%的人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可以被稱為這個社會的“精英”。這個階層,在社會的中間位置上,向上可以伸展,向下也可以綿延,是一個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群體。

孩子的家庭同大部分中國家庭一樣,渴望自己的孩子受良好的教育,但如果整個社會都被裹挾在一個急功近利的洪流裡的時候,大部分人是無法擺脫誘惑的。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精英”實際上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一些“自私自利”的人,也看到了很多“大公無私”人。這個世界,總有一些“好人”在創造,也總有一些“壞人”在毀壞。

曾經聽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想分享給大家。

Better life(更好的生活)

還是 Better world ?(更好的世界)

一對中國夫婦,孩子在美國長大,他們和大部分中國家長一樣,希望孩子從事“體面的工作”。孩子從名校畢業後,放棄了從事體面工作的機會,選擇了去非洲做無國界醫生。媽媽不理解,但兒子卻說,better life和better World,他更願意選擇better World。而媽媽也感嘆道,是自己成長得太慢了,沒有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

我思考的是,家長們,今天不只要談論如何過上“更好的生活”;也要思考如何在“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世界”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更要嘗試超越某種形式,用自己的力量傳播、表達一些積極的思考,為國家、為民族、為這個世界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在開學後的第一次家長會,我們將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疫情期間,特別強烈地感覺到,我們和家長是教育的共同體

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勇敢的人,每當災難來臨的時候,他們衝在了前面,以誠實之心,坦然接納現實;以勇氣之心,做該做的事;以智慧之心,在危機中完成超越。我希望這是“花草園人”共同的追求與擔當。

教育可以幫助一個生命從自然人變成社會人。

疫情之後,“更好的生活”與“更好的世界”,我們如何選擇?


生活與教育原本就是一體的,

教育可以通過拓展生命的寬度與高度,

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次疫情,帶給我們的思考很多

開學後,我們會和孩子們慢慢聊,

那些他們應該懂、也必須懂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