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縣陳家村:舊貌換新顏人居環境美

沿河縣陳家村:舊貌換新顏人居環境美

走進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縣夾石鎮陳家村,一曲《南泥灣》從村委會的高音喇叭裡傳出,飄揚在整個村寨,彷彿讓人又回到那個奮鬥墾荒的年代。筆者走進寨中,只見路邊柵欄相圍,標語牌佇立,眼前無論是公路,還是連接各家各戶的連戶路,看不到半點垃圾。寨中田野油菜花開,一棟棟坐落在半山腰的磚瓦房錯落有致,互相交映,恰如行走在畫中。

昔日的陳家村,群眾的滿意度很低,不信任村幹部,很多群眾工作都不好做。村寨裡垃圾隨處可見,各家柴草亂堆亂放,家裡東西隨意擺放。而今,這些場面都成為一去不復返的歷史,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打掃的乾乾淨淨,家裡的各類物品擺放得整整齊齊,這成為了現在陳家村人的一種生活習慣。

沿河县陈家村:旧貌换新颜人居环境美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夾石鎮在該村加大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接上了自來水,修通了連戶路、入戶路、產業路,通到了群眾的心裡,永遠告別了往日的泥巴路。群眾開始為駐村的幹部豎起了大拇指,信任度開始了升溫。

幹部幹得好不好,群眾說了算。在陳家村,駐村攻堅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全開火力發起向“貧困”進攻,在人居環境整治上大下工夫,攻堅隊幹部組成入戶衛生整治尖刀隊,走進群眾家中一戶一戶打掃,一樣一樣擺放,長期以往,陳家村各家各戶實現了由過去幹部做群眾看到現在的幹部看群眾做的華麗轉變,不用衛生整治尖刀隊幹部入戶,每家也能自覺保持房前屋後的衛生。

陳家村還是當年蘇維埃政府的臨時辦公地,貴州省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有革命的歷史。在退伍軍人陳應群家的門上貼著“光榮之家”四個字顯得格外耀眼,退伍三十多年的他依舊保持著軍人的生活習慣,每天穿著乾淨整潔的軍裝,衣服晾曬都是成為一條線。他家成為村裡的示範戶,周圍群眾都以他為學習的榜樣,這樣學習的氛圍讓陳家村變“靚”了起來。

沿河县陈家村:旧貌换新颜人居环境美

在馬路邊,村裡的一群老年自願者正在編柵欄,把路邊的土圍起來,在柵欄上捆上標語。陳應福是一名有30年黨年的老黨員,他召集起本寨的老年同志組成自願者隊伍,當起寨中村中的義工。他高興地告訴筆者:“現在黨的政策好了,幹部都下來幫助我們,我們也應該扮演好主人翁這個角色,寨子裡的環境衛生變得乾淨了,住起來也舒服多了”。

沿河县陈家村:旧貌换新颜人居环境美

“村民能不能富,產業發展是門路。駐村幹部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發展起了辣椒種植和就地粗加工、黃牛養殖、生態雞養殖成為了該村增收致富的新門路。”陳家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熊榮超臉上洋溢著笑容地告訴筆者,

據瞭解,該村屬於一類貧困村,有7個村民組,302戶130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80戶366人,2017年實現整村摘帽出列,現村集體資金已有20餘萬元。(張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